耶稣与孔子论行善--耶稣言之一,孔子言之二 玄野 耶稣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6:3)。意思是行善不要为了回报,不要因为行善而自以为义,不要因为自己行善了就觉得世界亏欠了自己。人在物质世界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秩序,行善是人的属性,是上帝规定给人的道。行善者绝对不能以成功者自居,或者作为别人的挽救者来行善。用物质换来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会随着物质的腐朽而腐朽,精神的提升在人的内心里。帮助别人不能要回报,也不能考虑回报,这是自我修养过程,是人自己向人类价值的皈依,是人对自我灵魂的关照。索取回报或者目的在于回报的帮助不是行善而是交易,为了达成个人虚荣心的资助也不是行善而是对人性的玷污,为了名誉的资助不是行善而是对民众的欺骗。用钱财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是虚荣,虚荣作祟,是对个人人格的践踏。 不再因为善行给自己带来的结果而烦恼,不再纠结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再顾忌自己的善行所聚集的外界的各色目光,不再诚惶诚恐于世俗对你的善行的评价,而是以耶稣所述的原则行善,那么我们首先最应该行善的空间在哪里呢?不在天涯海角,而就在你的家庭和亲人那里。照顾家人,培养子女,很多人认为是自私,其实人们误解了,这些事情正是每个人所能行的最好的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儒家的理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文仅限于讨论父子关系,这就是孔子主张的父慈子孝,或者通俗地说,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敬。后世的说法则更加简单直接,诸如:"百善孝为先","子不教,父之过。"就是说父母投资教育儿女是其必尽的义务。基督教和儒教在人的修行上看似别若泾渭,实际上是到达同一目标的两个道路,面对同一圣道的两种视角。耶稣一语道出行善的根本原则,儒家则修撰了行善的具体章法。 人们的潜意识中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行善就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帮助与自己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人,要避免利己,只能利人,也就是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当中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然,这些情况的确是行善,但是这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并不占主要部分,你一生只有很少的机会如此行善,你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间度过。其实人行善与作恶是贯穿在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的,你可以贪欲虚荣或者懒惰而挥霍物质财富,并且污染自然环境,你也可能因为放纵个人而失职于对子女或者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你恪尽职守,履行个人的社会职责,可以对家人或者朋友稍加关注而解决他们时刻都可能遭遇的困境,你也可以对自然多加敬畏而尽量节约资源。而在行善方面的这一似是而非的原则也正是共产主义最终销声匿迹的核心原因之一。共产主义在道德体系上彻底排斥传统社会建立在家庭单元上的架构,而片面夸大克己奉公,将统治阶层塑造成了本性上无法脱离传统价值,而表面上还要表现出伟光正面貌的两面人。最后的结果是共产主义的虚幻当然无法实现,而传统的道德体系也被遗忘。共产主义在教化风俗与道德上面所造之业还要肆虐一两代人。 如果你只看重那生命中不足万分之一的时间去给陌生人行善,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忽略了自己分秒都在交互的自然界,从而错过了自己绝大部分的行善机会,那是何等的遗憾呢?这种思路中,好像个人利益和行善是对立冲突的。表象上这看似圣人的舍己无我,本质上与圣道相反。因为这样的错误,大家往往在行善过程中刻意地避免自己与相关的亲朋得到好处。自我与世界对立起来,自我在世界中独立出来。这种状态的忘我恰恰是某种层面上的自我执着。如果真正理解了无我境界,人就不会在世界和自我之间焦虑挣扎,会用最平静的心看待世界一体看待自我。自我和世界之间并不是利益冲突的双方,自我属于世界。人对包含自我的这个世界整体行善,你的行善效果最显著的就是与你联系最密切的你能看得最清晰的那个社会空间。 一个有充足理性的人,一个能够基本超越欲望支配的人,他首先要负责的是自己的个体,其次是对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体和心灵的关照,然后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直到自己这个民族,再后面就是普天下的人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命与秩序。这里不是说跟你近的人你就先关照,远的人就靠后,而是说,只有跟你近的人你才了解他们,你才明白他们最需要什么,而你的作为的实际效果也会更好,这样你的作为对世界整体的作用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因缘造化将一位落难人安排到你面前,使得你成为最了解他的困境并最适合帮助他的人,从儒家角度说,就是见义勇为,在所不辞;而从基督教角度说,就是那个著名的好撒马利亚人的典故。行善的要旨不在于你将个人利益放在裤兜里还是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在于你的那个有限的努力最终起到的效果。 对于行善的具体操作过程,儒家的思路很好很确切,如孔子所道:"推己及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就是比这种思路更激进的"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在平常生活意义下,行善的次第就是儒家八条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中的善行能够将家庭安定了,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从我们所能影响的深度看,对自己家庭和亲戚内部的善行,可能获得最深入最明显也是最长久的效果。因为家庭内部我们最熟悉,而且也知道其症结所在,这种投入与关爱往往事半功倍。最大的不同是这样的作为很难为外人知晓。如果我们能够在处理对父母的关系和对兄弟姊妹的关系中抛却利益的考虑,抛却个人声誉的考虑,完全从一个长远的家庭关系和后代教育,以及自身和亲人的修养出发的话,此种善行所付出的最少,所收获的最大。 关于行善,很多人往往执着于公平回报,其实人的本性规定了你有行善的义务,而回报是社会结构的问题,不是个人所应追求的东西。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是人的追求,但个人的公平回报却是可以关注但不能求索的事情。人进入物质世界无端拥有了许多,也必然无端抛弃了一切而离开这个世界。物质是人类精神的承载,人应该打理物质世界。但是,若执着于物质权益在人际间的对等交换,人必将迷失在物质世界繁复难测的流动中。 关于耶稣的爱人如己和儒家的爱有差等,基督教和儒教间争吵了有些年头了。其实,这是双方没有互相理解也没有仔细分析各自经典要义造成的。爱有差等不是基于关系的远近而确定的亲疏次第,而是基于人的影响范围认知范围所确定的最有效的行善次第。 正如本文的逻辑叙述过程,如果你从耶稣的行善理念出发,用理性工具来推导自己的行善方式,那么必然会得出儒家所倡导的行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