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传入中国的苦涩故事 啤酒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还不认识啤酒是个什么东西。 啤酒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8年3月26日,德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青岛便成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管辖之地,德军进驻胶州湾。 相传,德国人的啤酒酿造技术最早是巴伐利亚一座修道院的修士们发明的,他们将自然发酵的大麦汁作为四月斋戒期内代餐品,教皇和民众奉为佳酿。 驻华德军远离故土,又嗜酒如命,于是写信给威廉二世,说他们在中国因不能享受啤酒而整日魂不守舍,无心巡逻和站岗。威廉二世随即下令将啤酒酿造的设备漂洋过海运抵太平洋的胶州湾。1903年 日耳曼啤酒青岛股份公司在青岛诞生。 啤酒名称溯源 啤酒是个外来语。 一百多年前,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啤酒”这一名词。那时的青岛人以及商家便把德文的“BIER”翻译成“皮酒”,这也奠定了啤酒的中文读音及造字的基础。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最早出现“啤酒”的字样,从此逐渐在国内开始流行。也就是说,“啤酒”这个词是源于青岛。 啤酒厂工人视啤酒为马尿 青岛啤酒厂建厂之初几十年里所招收的工人几乎全部来自当地的农民和少量市民。他们多是文盲故愚昧者居多。他们排斥啤酒的味道视啤酒为马尿。认为这是洋人的怪异嗜好。一时间啤酒的味道等同马尿的说法在华人世界不翼而飞家喻户晓。 从建厂之初企业管理方就在啤酒车间设置类似饮水桶似的饮酒桶供工人免费饮用。可啤酒工人就是不买这个帐,不领这个情,面对免费饮用的啤酒他们坚持做到了滴酒不沾。 尤其可悲的是1959——1962年三年大饥荒时期,生产线上的啤酒工人饿的头晕眼花,他们宁可吃啤酒下脚料——喂猪的啤酒糟也不喝一滴免费的的啤酒。 岂止是液体面包? 啤酒被视为马尿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 大饥荒的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有关啤酒营养的宣传。一向被冷落的“马尿”华丽转身变成了液体面包。啤酒厂的老工人一批批退休离厂。新招收进厂的工人大中学生成了主流。 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啤酒生产车间免费以酒代水的饮水桶撤掉了成为历史的记忆。 啤酒马尿五十年真是中国人的一个苦涩故事。 看看民国时期众多新文学作家写喝酒的文章并不少见,但要找一篇涉及啤酒的文章还颇为其难。 我联想到中国人的排异功能与生俱来就是很强的。 普世价值很难生根便是见证。 2024.8.6 美国佛州奥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