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高胜寒博客  
气势磅礴,壮吞河山的独立知识分子!夹豪霸之笔,写绝世文章!欢迎讨论、指教!  
https://blog.creaders.net/u/4026/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發光的火炬是歡迎全世界的指路明燈 2015-11-27 15:12:05

《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第十五章)


独立初期的美国、法国和英国,有点像年轻男女的三角恋爱,其中有说不尽的爱恨情仇,道不完的是非对错。美国为了自由与独立,与同源共宗的英国彻底翻脸,誓不两立,法国与英国本来就是世仇,法国借机报仇,为了打击英国,遂全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既出钱又出武器,为的就是要给英国难看。

美国在独立成功,把英国人赶走后,为了感谢法兰西帝国人民的仗义,于1778年与之签订了《美法联盟条约(Treaty Of Alliance)》,美法两国进入了历史性的蜜月期。

法国为了把笑脸挤给美国人看,把丑脸露给英国人瞧,特意在1886年10月28日送给美国人民一件大礼物----就是位于纽约港口外的自由女神像(Status Of Liberty)。

 

 ≈≈≈≈≈≈≈≈≈≈≈≈≈≈≈≈≈≈≈≈≈≈≈≈≈≈≈≈≈≈≈≈≈≈≈≈≈≈≈≈≈≈≈≈≈≈≈≈≈≈≈≈≈≈≈≈≈≈≈≈≈≈≈≈≈≈≈≈≈≈≈

 

自由女神像的原始构想来自法国大学法学院教授爱德华·拉沃拉耶(Edouard Laboulaye)。拉沃拉耶于1811年1月18日在巴黎出生,他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元勳、律师、文学家、政治家、理论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兰西帝国《比较法》的权威,更为世人敬仰的,他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反对奴隶制度的前卫领袖,长期出任法兰西解放奴隶委员会(French Emancipation Committee)主席。   

拉沃拉耶非常注意美国的奴隶制度,与美国的废奴组织保持住紧密的联系。出书立说,鼎力支持,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他在法国发动舆论,立场鲜明地支援美国的废奴运动。拉沃拉耶于1883年5月25日在巴黎谢世,享年七十二岁。 

1865年6月,拉沃拉耶在他凡尔赛的家里宴请好友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Frederic Bartholdi)。饭后聊天时,一来激愤拿破仑三世的暴政,二来仰慕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境界,拉沃拉耶向巴托尔迪提出由法国人民赠送一件具有永恒意义而可传世的礼物给美国人民,一来加深美法两国人民的感情,二来更有助美国人民接受法兰西式的自由思想。  

巴托尔迪在许多年来就是拉沃拉耶的敬仰者,于是在原则上同意为美国人民设计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自由女神像的概念就此诞生。   

巴托尔迪是法兰西的凋塑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华丽而精巧,大气而宏伟,有三件作品在美国为世人熟悉,一是在首都华盛顿的巴托尔迪喷泉(Bartholdi Fountain),二是纽约市曼哈顿团结广场的马奎斯·拉斐特铜塑像(Statue of the Marquis de Lafayette),三是他的代表作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  

拉斐特是一名法国军人,他爱美国什至于超过美国人,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热情和理论,激发了美国的《独立宣言》。

1777年4月拉斐特用自己私人的资金雇佣了一条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不拿薪水,义务参加乔治·华盛顿的参谋幕僚团,对抗英国,数度受伤。1778年积功升至陆军少将,他说动了法兰西政府,与美国联手进攻魁北克,夹击英国。    

1781年拉斐特以政治顾问的身份,陪同美国特使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前往法国,进行两国之间的和平外交谈判。美国独立后,拉斐特功成身退,返回法国,继续推动民主和自由体制大业,他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    

1824年,拉斐特以六十七岁之龄,返回久别的美国访问,国会为了表示感激这位促成美国独立的法国朋友,特别通过了一条议案,拨款二十万元,送予拉斐特为礼金。

前《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人物》杂志总编辑与《生活》杂志总编辑兼发行人、著名作家詹姆斯·盖恩斯(James Gaines)的《自由与荣誉:华盛顿、拉斐特和他们的革命(For Liberty and Glory:Washington, Lafayette, and Their Revolutions)》中,对拉斐特和美国独立革命的背景和关系,有着详细的撰写。    

巴托尔迪于1834年8月2日在法国科尔马(Colmar,Haut-Rhin)出生,1875年12月15日在美国罗得岛纽波特(Newport)与珍妮(Jeanne-Emilie Puysieux)结婚,两人没有孩子。

1904年10月4日,巴托尔迪因肺结核病逝于法国老家,享年七十岁,他的老家房子,被法国政府修筑成他的纪念馆。    

拉沃拉耶和巴托尔迪在研究什么才能代表美国精神时,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神话式的偶像,英国人的布里坦尼亚(Britannia),法国人的玛丽安娜(Marianne),美国人则视哥伦比亚(Columbia)为偶像。

这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名字历史来源,美国人甚至用这位女神的称号作为他们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名字。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于1754年,2011年时在校学生两万七千六百零六人,工作人员三千六百三十四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学费和募捐,2011年的捐赠基金是七亿八千万元,学校的座右铭是《圣经·旧约》诗篇36.9的“我们一定看得到光明(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彰显了哥伦比亚大学对自由的渴望。 

哥伦比亚是美洲印地安土著女神的化身。后来一些封建保守而自高自大的美国白人政客突然心血来潮,意识到他们居然在潜意识里膜拜一个有色人种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不仅不符合他们的“高贵”身份,还明显地贬低了美国。

为了改变历史和美利坚民族的意识形态,他们又重新物色到另外一位古罗马时代白色人种的自由女神莉伯塔斯(Libertas)为替代品,为了普及这种新思想,财政部把莉伯塔斯铸在大部分的硬币上,广为宣传,天长日久,积非成是,现代美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就是莉伯塔斯。

自由女神莉伯塔斯的形象和在美国的遭遇充满了讽刺。莉伯塔是古罗马解放奴隶的自由女神,但在1854年国会通过议案要将之置放在国会大楼的屋顶时,负责监工和打造工程的是前密西西比州联邦参议员与战争部部长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  

战争部是现在五角大楼国防部的前身,戴维斯则是后来南北战争时分裂美国的邦联美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总统。  

美国政客们为莉伯塔斯起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Freedom Triumphant in War and Peace)。工程由美国凋塑大师托马斯·克劳福德(Thomas Crawford),根据宾州费城艺术设计家托马斯·沃尔特(Thomas Walter)的初步草稿设计而改良。    

他们为莉伯塔斯戴上了白头鹰羽毛帽,为了表示不忘本,特为莉伯塔斯左肩上披了印第安人土著传统的毛毯披肩,右手拿着一把有鞘的剑柄,左手紧握着由橄榄枝编成的劳雷尔花环(laurel wreath)。总体概念与美国国徽同一含义:利剑表示武力,花环显示和平,和平需要武力来保障。 

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以巨大的青铜铸造,身高十九尺六寸,体重一万五千磅,离地面高两百八十八英尺,造价是二十三万七千九百六十八元。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的模型在意大利罗马完工,分装在六个大箱子里,运返美国,1862年完成合装工程。

1863年12月2日,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开始站在国会的楼顶,俯视全城,面朝正东,可以每天观看日出。礼成之时,陆军仪仗队鸣礼炮三十五响示敬,首都附近的十二个军营,一齐以三十五响礼炮回敬。

讽刺的是,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从罗马运回美国后,由美国白人克拉克·米尔斯(Clark Mills)负责再加上青铜外壳。可是刚开始工作,就被工人罢工示威,双方条件谈不拢,工程也就卡死在那里。米尔斯无法交差,唯有把工程转交给菲利普·里德(Philip Reid)来完成----里德的员工,全部是黑人奴隶。    

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脚底下的国会山庄,是由不付酬劳的黑人奴隶所建成的,象征自由的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塑像,亦是由免费的黑人奴隶来完成的,恰好彰显了当年美国白人政客的封建、落伍、矫情和伪善。

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站在国会大楼楼顶上一百三十年,俯视众生,看尽人间兴衰。她目睹了美利坚的横空崛起,见证了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赞美着这个年轻国家,如何一步步地摆脱封建野蛮,奔向文明和强大。

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于1993年5月9日,被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提起安置在国会山庄的草皮上,用七十八万元的私人募捐款项,重新整修。五个月后,战争与和平凯旋自由女神又返回国会大楼楼顶上,直到如今。

 

 ≈≈≈≈≈≈≈≈≈≈≈≈≈≈≈≈≈≈≈≈≈≈≈≈≈≈≈≈≈≈≈≈≈≈≈≈≈≈≈≈≈≈≈≈≈≈≈≈≈≈≈≈≈≈≈≈≈≈≈≈≈≈≈≈≈≈≈≈≈≈≈

 

巴托尔迪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的落成,经历了美法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包括筹资、设计、地皮、制作等,前后费时二十一年。

铜像本身高一百五十一尺一寸,由地盘至火炬顶则是三百零五尺一寸,外表的青铜厚度是三寸三十二毫,骨架用了二十五万磅的钢铁,塑像用了六万磅青铜,整个自由女神像重量是四十五万磅。

自由女神像脚底下的断铁链子彰显著挣脱枷锁、奔向自由的决心。塑像自落成以来,曾于1938年、1984年与2011年重新装修,平均每年的游客超过三百万人次。 

现在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美国民族的民主自由体系,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政策。但是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并不是自由女神像原始的本意,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因为一位犹太裔美国女诗人埃玛·拉扎勒(Emma Lazarus)的一首十四行诗《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而改变。

自由女神像气势磅礴,意义深远,这座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巨大的青铜塑像的基座上,用铜牌刻着拉扎勒欢迎新移民的诗篇《新巨人》中的最后几句:  

“我站在金门之前,高举自由的灯火!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历经长途跋涉业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

《新巨人》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十四行诗,诗的前半段是:

“不想厚脸皮的希腊巨人的声誉,骑跨征服了一块又一块的大地;在这海水冲洗着的日落大门处,站立着一位手持火炬的巨大女性,火焰是监狱亮光,她的名字是流放者之母,发光的火炬是欢迎全世界的指路明灯,她慈祥的眼神命令凌空架起双城的港口,她那无言的嘴唇哭道:留住,古老的大地,你的包容是壮观的。”

希腊巨人指的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希腊罗德城巨人塑像(statue of Colossus of Rhodes)。该塑像高达一百零七英尺,建于公元前两百八十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塑像。双城指的是纽约和布鲁克林(Brooklyn City),这两座城市在1883年时合并为一,直到如今。

《新巨人》是拉扎勒斯在1883年为巴托尔迪自由女神像基金会筹款画展(Art Loan Exhibition in Aid of the Bartholdi Pedestal Fund for the Statue of Liberty)而写的,仅在画展开幕仪式上朗读了一次,然后就被人遗忘得乾乾淨淨,什至于在1886年揭幕典礼上都没有人提起。

1901年,拉扎勒斯的朋友乔治娜·斯凯勒(Georgina Schuyler)觉得这对拉扎勒斯太不公平了,于是开始与自由女神像基金会交涉,获得同意,于1903年把《新巨人》贴在自由女神像的内牆上,自此开始了自由女神像的欢迎新移民的人造光环。

《新巨人》中没有直接说是欢迎新移民,但每一个人都知道她说的就是欢迎新移民的意思。自由女神像成了非官方的欢迎新移民的象征,“她的名字是流放者之母”,标志着新美国民族的民主、自由和心胸广阔的精神。自由女神像成了全世界依然受暴政统治的苦难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神。

拉扎勒斯于1849年7月22日在纽约市出生,她的父亲摩西(Moses Lazarus)和母亲艾丝特(Ester Nathan)的家族是来自葡萄牙的西班牙系犹太人(Sephardic Jews)。

拉扎勒斯学生时代主修美国与英国文学,青年时受了拉尔夫·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神秘主义、人文主义、废奴主义、自由主义和主张自力更生的思想影响,成为一代才女。她精通意、德、法、英和希伯来五种语言,《新巨人》是她流传千古的代表作。    

拉扎勒斯一直以自己是犹太裔而骄傲,她是美国最早主张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理论家,远比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公开提出犹太复国主义还要早上十多年。犹太复国主义是以色列建国的理论根据和指导思想。    

拉扎勒斯于1887年11月19日因得淋巴瘤而病逝于布鲁克林,年仅三十八岁,归葬于布鲁克林贝尔托隆犹太人陵园(Berth-Olom Cemetery)。

 

 ≈≈≈≈≈≈≈≈≈≈≈≈≈≈≈≈≈≈≈≈≈≈≈≈≈≈≈≈≈≈≈≈≈≈≈≈≈≈≈≈≈≈≈≈≈≈≈≈≈≈≈≈≈≈≈≈≈≈≈≈≈≈≈≈≈≈≈≈≈≈≈

 

法国人意图离间美英两国关系的阴谋明显的是一种失败策略。美国人和英国人有着血浓于水的同宗关系,这种特殊的同源同根关系,是法国外人所无法相比的。

美国独立战争虽然使英美反目成仇,但是没用多久,英国人自知理亏,美国人半推半就,两国于1794年11月在伦敦签订了使法国愤怒的《杰伊条约(Jay Treaty)》。美英两国面对现实,搁置矛盾,恢复了正常的关系。

《杰伊条约》又称《英国条约(The British Treaty)》,或称《1794年伦敦条约(Treaty of London 1794)》,是美英两国于1794年11月19日在伦敦达成的双边友好条约,因为有约翰·杰伊代表美国与英国协商,因而美国历史称之为《杰伊条约》。    

杰伊是美国的开国元勳、革命英雄,曾任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第一任国务卿、纽约州第二任州长、法国大使及第六任大陆会议总裁。

杰伊一生都与纽约有缘,既生于斯,亦死于斯。他于1745年12月12日在纽约市出生,1829年5月17日在纽约市去世,享年83岁。

杰伊来自一个富有但不幸的家庭,他祖父奥古斯塔斯(Augustus Jay)是来自法国的移民,在纽约经商致富,他父亲彼得(Peter Jay)和母亲玛丽(Mary Cortland)共育有十个子女,杰伊排行老六。 

杰伊的十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七个生存下来,其中两个得了流行性天花病毒,导致终身失明,另外两个则因神经系统的病症导致半身残废。 

杰伊毕业于现在的哥仑比亚大学前身帝王大学(Kings College)法律系,在纽约从事律师业务,他本来是一位温和的学者型人物,但亲眼目睹英国帝国主义在北美洲殖民地的种种恶毒的政策,决定起而反抗,成为一位坚定的独立革命者。

1789年9月26日,杰伊接受华盛顿总统的提名,出任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他在这个位置上不到两年,杰伊就觉得非常的不适应,于是将目标锁定在纽约州州长的职位上。杰伊在位最高法院长共六年,但只审理了四件案件。他于1795年6月29日辞职回家乡从政,出任纽约州州长。  

杰伊从1795年7月1日至1801年6月30日为止的纽约州长任期内,曾大力倡导废除奴隶制度,在他的影响下,于1777年和1785年两度在纽约州议会提出全面废除奴隶制度的议案,但没有得到通过。第三次是在1799年,终于通过了在纽约州全面废除奴隶制度的议案,解放了纽约州的非洲黑人奴隶。

1777年,杰伊当选为纽约州议会代表,他在这段时间里,成功地独自写出并制定了《纽约州宪法》,为纽约州的前途厘定出一条光明的正路。他在1777年5月8日当选为纽约州最高法院院长。

鉴于美国是一个负债累累的新生国家,极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推动百废待兴的政局,他于1788年,与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两人合写共有八十五章的《联邦主义议文集(Federalist Papers)》,其中杰伊独力完成了五章。   

1789年国会通过立法撤消外交部,成立一个权力比较强大的国务院(Department of State),杰伊转任为代理国务卿直至1790年3月22日。在理论上来说,杰伊不仅是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也是第一任国务卿。

美国独立革命战争爆发后,美国人民用武力将大英帝国驱赶出美国,宣布独立。为了得到欧洲列强的经济支援与外交承认,杰伊于1779年9月27日,奉命出使西班牙和法国。

杰伊在西班牙,除了借到了十七万元的国债外,可谓一事无成。由于西班牙帝国害怕一旦给予美国外交承认,将会为自己带来海外殖民地负面的影响,因此拒绝与他见面,也不接受他的到任国书,推搪敷衍了事。迟迟至1793年,西班牙才给予美国独立的外交承认。

杰伊于1782年6月23日抵达巴黎,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谈判,获得支持。在巴黎,杰伊辅助美国外交谈判高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3年9月3日与英国达成了结束英美战争状态的协议,并签订了英国外交承认的《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1783)》。    

这个促使英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条约,使法国第一共和国感到十分困扰和嫉妒,觉得美国有过河拆桥的倾向,但又没有正当的反对理由,一肚子的怨气没有地方发泄,这在法国人心中埋下了要找机会报复美国的种子。

世局如棋,变幻无定。1789年7月14日,法兰西帝国巴士底监狱大暴动(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国人民将州长德洛奈侯爵(Bernard De Launay)抓住,痛打一顿后,将他的脑袋割了下来,悬在长竿子上游街。法兰西人民乘机起义,发动革命,推翻了昏君的暴政,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后,与英国的国家冤仇未减反加,屡次以武相见。冲突期间,要求美国表态,美国犹豫了一阵子后,基于国家利益,终于表态:不站在法国那边,也不站在英国那边,而是保持中立。

法国为此恼羞成怒,撕破了脸,要求美国立刻还债。国库空空如也的美国人笑着告诉法国说,债务是有的,但我们是向法兰西帝国借的债,而法兰西帝国已经没有了,又关法兰西共和国什么事?于是赖账不还。

法国人实在咽不下美国人以怨报德、过河拆桥和忘恩负义这口气,决定要用武力来教训一下美国人,对美国不宣而战,见钱就抢,见船就扣,见货就夺,以消心底怨气。  

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认为美法之间矛盾太深,成见太大,积怨太多,两国终归难免一战,于是决定起而抗之,他请出了已经从总统位置上退休下来的乔治·华盛顿,再度出山,重新整顿修编被独立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已经日渐松散、几乎丧失战斗力的美国陆军,来保护这个新生的国家。     

亚当斯总统下令前总统、新上任的陆军统领、陆军中将华盛顿和陆军少将汉密尔顿率军击之。法国方面,由革命领袖保罗·巴拉斯(Paul Barras)和在欧洲战争中使人民血流成河的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来惩罚美国人。        

零星战事,随处发生,法国海军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等地继续不停地扣押美国商船,从1798年至1800年间,共扣住美国商船多达数千艘,作为抵消债务的抵押品。

1798年至1800年两年间,美国海陆两军在全球各地,见到法国人就打,见到法国船就开炮,希望能够以战止战。美国军民为此付出了二十死四十二伤的代价,法国方面的伤亡是美国军人伤亡的三倍。这次美法之间的不宣而战,史称准战争。

 

 ≈≈≈≈≈≈≈≈≈≈≈≈≈≈≈≈≈≈≈≈≈≈≈≈≈≈≈≈≈≈≈≈≈≈≈≈≈≈≈≈≈≈≈≈≈≈≈≈≈≈≈≈≈≈≈≈≈≈≈≈≈≈≈≈≈≈≈≈≈≈≈

 

所谓的XYZ事件,指的是法国权贵们爲卖国而向美国勒索贿赂的丑闻。当年的法国人在贪污和腐败上,可谓到了由上到下无官不贪的地步,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常态,不贪污反而成了新闻。

亚当斯总统为了和平,不愿放弃最后的和解希望,遂委派约翰·马歇尔、平克尼和格里三人为全权谈判代表,前往巴黎斡旋双方关系,主动示好,以防局面进一步恶化。     

美国的三位代表的谈判对手是法国外交部长查尔斯·塔列朗(Charles Talleyrand)。在正式谈判前的碰头会议上,三位美国代表就碰了一鼻子的灰,他们就知道这次的到来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不由得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起来。     

因为在碰头会议上,塔列朗通过他的心腹,私下向美国代表提出四个条件,作为安排他们坐上谈判桌,与法国政府和平谈判的代价:第一,要给五万英镑现金的疏通费;第二,一千万美元的美国政府的私人贷款;第三,送给塔列朗二十五万美元的见面礼;第四,亚当斯总统要为冒犯法国的不礼貌行为书面道歉。   

三位美国全权外交谈判代表听后立即站了起来,用轻蔑但却坚定的语气回复对方的政治勒索道:“连一分钱都别想得到!”为了缓和双方的紧张气氛,约翰·马歇尔用华丽的外交辞令,清楚地说出美国政府的立场:“阁下,美国政府宁可花一百万元于防卫,也绝不会花一分钱在贿赂!”这句话,成为后世美国外交官拒绝外国贪官向美国政府索贿的传统名言。 

美法的谈判因为法国贪官的索贿而宣告破裂。塔列朗拒绝了亚当斯总统委派平克尼为法国大使的提名,平克尼与约翰·马歇尔两人,被恼羞成怒的法国外交部长驱逐出境,格里则继续留在巴黎,寻求避免美法两国走向全面战争之道。        

平克尼和约翰·马歇尔返回美国后,向亚当斯总统实情相告,为了大局,亚当斯总统将这件事情压下长达一个月之久,他希望能给法国一点时间,来改善美法两国的双边关系。后来此事被美国新闻界知道了,载之报纸,引起轩然大波。     

反法国的舆论群情汹涌,纷纷要求对法国宣战,并要求亚当斯总统向美国人民公布谈判详情。白宫逼于无奈,只好将整件事情抖了出来,但为了避免美法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公布详情时,亚当斯总统故意隐去当事人的真名,以XYZ代之,这件震惊全国的索贿丑闻,史称XYZ事件。

XYZ指的是法国三个超级大贪官,他们是杰·奥廷格(Jean Hettinger)、皮埃尔·贝拉米(Pierre Bellamy)和卢西恩·浩特瓦尔(Lucien Hauteval)。三人中,贝拉米和浩特瓦尔是塔列朗的手下,而身世非凡的奥廷格则是与塔列朗狼狈为奸的同谋,奥廷格不是法国人,但却能在法国横行霸道。

奥廷格于1764年2月15日在瑞士苏黎世出生,他的家族,在瑞士因从事贸易、金融、政治和文化事业而致富,奥廷格毕业于日内瓦大学,专攻国际贸易和金融商业法。1784年,奥廷格借着家族威名,来到法国巴黎开辟市场,由于精通逢迎拍马,精于行贿赂走后门,没出几年,他就成为了巴黎银行界的大红人。

法国大革命爆发,所有的银行都被革命政府没收,奥廷格使出了长袖善舞的传家本领,不但把自己的银行复业,还一下子从前朝余孽变成了革命新贵,成为当权者争相巴结的宠儿。

当三位美国全权代表谈判大使到达巴黎时,法国已经扣押住高达数千艘的美国商船。奥廷格知道美国新建国家,百废待兴,无闲发动战争,更不敢也不愿招惹恩人法国,他认为捞大钱的机会来了,于是发生了这件XYZ事件。

 

2013年12月23日 写于 美国华府  

www.gaoshenghan.com

 


 

浏览(313)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最新发布
· 美国卸任总统享有刑事提控豁免权
· 美国现任与卸任总统的刑事提控豁
· 在美华人丰碑的美国最高法院划时
· 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川普父子基金会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跋
· 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的不得自我
· 《缔造美国梦》序言(三) 胡果威
分类目录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 泛非洲主义黑人权力之父马尔科姆
【高胜寒 音频】
【《缔造美国梦》】
· 美国卸任总统享有刑事提控豁免权
· 美国现任与卸任总统的刑事提控豁
· 在美华人丰碑的美国最高法院划时
· 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的不得自我
· 《缔造美国梦》序言(三) 胡果威
· 《缔造美国梦》序言(二) 孔捷生
· 《缔造美国梦》序言(一) 高胜寒
· 中国国贼习近平刑求高智晟的盖世
· 美国法典禁止军人干政与军人不得
· 在权力制衡下的美国总统战争权限
【《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
· 司法的叛乱与民权的升华
· 融入家庭婚姻体制与改变家庭婚姻
· 四性权利征服伪善的维多利亚时代
· 从非法的异族通婚到合法的同性结
· 影响四性权利的二十件最高法院案
· 大江东流挡不住的美国同性婚姻合
· 四性团体最高法院划时代维权大案
· 勢如破竹的四性权利民权运动
· 《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主要
· 宪法权利与国家安全间的选择
【高胜寒 文集】
· 兰兰(小说)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跋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 《夏威夷群岛王国王朝风云》(第
【高胜寒 政论】
· 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川普父子基金会
· 辜汪会谈与历史耻辱柱上的台奸兼
· 怀念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
· 只有侵略没有统一:台湾本来就是
· 美国法典禁止军人干政与军人不得
· 在权力制衡下的美国总统战争权限
· 普京的核子威胁与美国总统的战争
· 已经走到历史尽头的美国国歌
· 俄罗斯寡头们的至爱豪宅
· 华裔前贤依法维权不缺席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