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日本的第一步应该从怀疑日本开始。比如说武士道,日本有人说它代表了日本精神,我们就不加分析搬用,罗列一些现象去说明它,好像武士道真的就是日本精神了。其实,要理解武士道,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是不是真的有武士道这么个东西存在。 二○○六年,日本有一本畅销书名为《国家的品格》。作者藤原正彦在该书中把武士道称为日本的国宝。他说日本人应该恢复武士道精神,这样日本才能变成美好的国家。 日本的确有不少推崇“武士道”的人把它说成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看成是一个崇高的道德体系。恪守职责,忠于自己的君主,有恻隐之心,讲究信誉,注重礼仪,视死如归等等。许多思想偏右的日本人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摧毁了日本人的精神支柱。他们把年轻一代在伦理道德上的“堕落”归咎于“武士道”精神的丧失。日本青年实业家组成的团体“日本青年会议所”最近发起了名为“日本力量”的运动,目的就是要“在国民意识中酿成以武士道精神为根基的、美好的精神和道德心。” 很多中国人也认同用“武士道”来代表日本精神的说法。只不过中国人发现的并不是日本人所强调的“武士道”那些积极因素,而是许多非常消极的东西。“武士道”会使我们中国人联想到什么呢?大概会联想到不少抗战题材的电影里日军高级军官的办公室里挂着“武运长久”的横幅,还可能想到日本军人和官员剖腹自杀的行为、 二战时驾着飞机撞美国军舰的“神风突击队”、许多日本人收藏和酷爱战刀的习俗等等。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武士道”精神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残暴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那么,“武士道”真的存在吗?它来自何处呢?这应该是我们为理解所应该做的第一项工作。 在德川幕府时代,武士是处于“士农工商”各阶级中最顶端的“士”,占据了统治者的地位。“武士道”应该就是这个时代的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享有种种特权的武士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为了这个地位能世代传袭,自然需要相应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德川幕府也需要用这些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来约束武士。如果这种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在文字上在思想上得到提炼,形成了整个日本社会家喻户晓的共识,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武士道”确实是存在的。“道”表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后消亡,他们的经济基础和作为政治统治机构的上层建筑不复存在。但如果“武士道”是真实的,它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可以成为整个日本民族的价值观。儒教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但儒教思想并没有消亡。庞大的文献资料,孔庙的存在,是这种思想留下的痕迹。连小学生也可以举出孔子、孟子这些儒家大师的名字。那么、武士道怎么样呢?它的思想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呢?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又是谁呢? 说起作为精神体系的“武士道”,最有名的经典就是新渡户稻造(一八六二-一九三三)的《武士道》一书。这本书出版于一八九九年,是为了向外国人介绍日本的传统精神而写的,而日本人也是通过这本书才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武士道”。这本书问世的三十一年前, 武士阶级早已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而消失了。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武士真正系统地学习或掌握过“武士道” 的精神体系,因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还不存在这样的体系。 那么,在江户时代有没有人论述过武士道呢?的确有。山本常朝的《叶隐》。山本常朝是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这本书写于一七一六年, 由山本常朝口述,另一个武士田代阵基用七年时间笔录而成。该书从生死观的角度探求武士所恪守的职业精神,直言“所谓武士道,就是把死看透。”后来,这种以死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态度被许多日本人所崇尚。所以有人说: 《叶隐》是武士道的经典,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勘比儒家《论语》。《叶隐》真的是这样一部经典吗? 答案很简单,肯定不是。因为这本书在江户时代根本没有正式出版过,仅仅在佐贺藩内以手抄本的方式小范围传阅而已。即便在佐贺,这本书在公开场合也按禁书处理。原因是山本常朝的主张违背了德川幕府推广儒教伦理的基本方针。山本倡导武士应该与藩主在情感上融为一体,为了这种情感随时准备殉死,而不必从道理上分辨忠奸和义利。这显然与幕府尊崇程朱理学的国策相背。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引用了不少武士的言论,但没有一句出自《叶隐》。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新渡户稻造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连专门研究武士道的新渡户稻造都不知道, 江户时代的武士就更不用说了。武士们从未读过的书能成为武士道的经典吗? 所以,作为一种思想或一种民族精神的武士道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出有关武士道的经典,无法确认它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当然, 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在江户时代是个客观存在,除了把儒教思想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以外,也确实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说某个少数民族有他自己的风俗一样,这种风俗反映了一种文化,却并没有上升为一种思想。在后人的肆意解读中, 武士道被升华到日本的“民族精神”那样的高度。或许正是因为不存在能完整表述“武士道”的经典,它才成了一个可以被任意解释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