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兩國在南海黃岩島附近對峙已快一個月,偶發性衝突隨時可能發生。如果真的動槍動炮,結果很容易預測。單憑菲軍的那點實力,支撐半天恐怕都困難。關鍵在於菲律賓的盟友或盟主美國如何反應。有的評論家認為,如果用軍事手段解決黃岩島糾紛, 美軍可能直接介入並由此導致中美軍事衝突。持這種看法的人或許是意識到美菲相互防衛條約的存在。按照該條約,美國需為菲實際控制下的土地盡防衛義務。
從大趨勢上看,中美在亞太地區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的確在加大。只要美國的國力在衰退,中國的國力在不斷發展,衝突的危險性就會越來越大。因為美國將把中國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看做是在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而歷史上霸權的交替往往伴隨戰爭。然而,爭奪霸權的戰爭往往是着眼於大局、出於戰略考慮來決策的。一個大國不會為了一個中小盟國爭奪領土的問題而與另一個大國開戰。在美國歷史上,美軍還從未直接為盟國的領土糾紛採取過行動。所以,不難判斷, 即使中菲在南海有爭議的島嶼上發生軍事衝突,中美兩國也不可能直接開戰。理由很簡單,這樣的衝突不符合美軍投入海外戰爭的基本原則。這個基本原則具體說來,就是對大國只打全面戰爭不打局限性戰爭。
國防問題專家喬治·亞歷山大指出,朝鮮戰爭後美國出現了兩種戰略思想。一種是否定打局限性戰爭的思想,要麼全有要麼全無,要打就打全面戰爭。還有一種思想對局限性戰爭持肯定態度,認為應該把局限性戰爭作為輔佐外交的手段積極應用。
朝鮮戰爭是中美之間的一場局限性戰爭。儘管美國在武器上擁有絕對優勢,但仍然沒有打贏。這一結果促發了軍事學家們對局限性戰爭的懷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着美國捲入越南戰爭,肯定局限戰的思想占了上風。但後來美國在越戰中徹底失敗後, 全面戰爭論又開始占優勢。越戰是美國與小國之間的局限性戰爭,但越南的背後有中蘇兩大國全力支援,歸根到底還是一場與大國的局限性戰爭。
八十年代初,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提出了美軍投入海外戰爭的六個條件,系統地闡述了全面戰爭論的思想。①與美國及其同盟國具有生死相關的重大利害關係;②具有必勝的意志,投入的軍事力量規模足以確保勝利;③政治·軍事目的得到了明確的定義,並且是可以實現的;④隨時評估投入的部隊規模和目的,根據需要及時調整;⑤可以得到議會和輿論的支持;⑥動用武力是最後手段。
當時,國務卿舒爾茨對溫伯格的論點提出了質疑。他把溫伯格的全面戰爭論斥責為“越南戰爭綜合症”,認為這種論調會使美國完全喪失領導世界的力量。為什麼呢? 舒爾茨就此指出,在外交領域裡,有許多複雜和不透明的灰色領域。這些領域並未達到與敵對國家進入全面戰爭的水平,但只有在以武力或武力威懾為前提的情況下, 外交才能在解決國際糾紛中取得最大效果。
事實上,在美國後來的對外政策實踐中,舒爾茨的局限戰肯定論顯然占了主導地位。八十年代,美軍先後對尼加拉瓜、黎巴嫩、格林納達和利比亞採取了軍事行動。進入九十年代,美國在其宿敵前蘇聯瓦解後更加積極地運用軍事手段來推進其外交政策。兩次海灣戰爭、空襲前南盟、入侵阿富汗等,都是局限戰的具體事例。
不過,這些局限戰都是針對小國,而且是背後沒有大國撐腰的小國。對於大國,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對美國維持恐怖平衡的大國,美國依然按照全面戰爭的思想進行着戰略部署,同時儘可能避免局限戰。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基本政策是把它的同盟國日本、菲律賓等納入自己的國際戰略軌道,從而達到維持霸權、確保本國安全和利益的目的。從維護霸權的角度考慮,為一個小國的領土爭議而與中國大動干戈風險太大利益太小。
中美如果在南海發生衝突,兩國都很難把它控制在局限戰的範圍內。為了打贏,美國可能對中國本土的導彈和空軍基地實施打擊,而中國的反擊範圍則可能涉及亞太地區所有的美軍基地。那樣的話,戰火將會波及台灣、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演變成一場全面戰爭。對美國來說,一旦打輸了,他在整個亞洲的霸權可能徹底崩潰。這太不值得了。這樣的戰爭只有當解放軍在菲律賓本土登陸時才會發生。因為這種情形才能算得上“與美國及其同盟國具有生死相關的重大利害關係”。
那麼,是不是美國不給菲律賓幫忙,就會失去盟國的信賴,損害他的霸權地位呢?不會的。一方面美國一直宣稱在領土問題上持中立立場,早給自己準備了圓場的說詞;另一方面他的亞太盟國們別無所靠,只好繼續依託美國這個保護傘。當年美國把整個印度支那都拋棄了,也絲毫沒有影響美日和美韓的同盟。如果中國收復了菲律賓占的島嶼,美國會藉機嚇唬他的盟友們繼續跟着美國走,否則連本土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