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人啥命,有时候不由你不信。我高中时的挚友Z兄文才过人,却没有运动神经。从上中学起就学自行车,学了十年没学会,只好作罢。那个年代,自行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不会骑车几乎就是半个瘸子。后来才知道,这位兄台生来就是坐车的命。十五年前,人家官至正厅级,有了自己的专车和专职司机。当时,国内汽车尚未普及。我在国外开个破车还颇有些优越感。回国探亲时, Z兄请客。宴罢,人家随口一句: “让我司机送送你!”这才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半斤八两。 改革开放前,一个省会城市小轿车不过百余台。省军级以上的干部才有专车,正厅级的官员两三个人配一台车。而进入80年代后,配专车的级别越来越低。有不少正处级,甚至副处级的干部都大摇大摆坐上了专车。 在普通人对汽车还望尘莫及的那个时代,专车给它的乘坐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别人要骑自行车或挤公交车,而坐专车的人可以躲风避雨舒适出行,这是生理享受。这种生理享受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的享受。它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也是官场上获得成功的象征。本来,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会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专车的实用意义也就越来越小。但那种专车和专职司机带来的心理享受却也随着汽车的普及而扩散开来。 “让我的司机送送你!”这句话说出来不简单啊。你真得有车有司机呀。而如果真有这个能力,在同学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场合大大方方地来这么一句,也的确够气派够自豪的。说这句话的人当然是出于好意。然而,并非所有听这句话的人都能往积极意义上解读。 有位在日华人在国内投资开了家名牌汽车的4S经销店。他妻子D回国与高中同学聚会。有位女同学S在中国工商银行某省分行任纪委书记,与副行长平级。照理说,一个分行副行长也不是什么高官啊!可人家却有专车有司机。聚会结束时, S的一句“让我的司机送送你吧”,极大刺激了自认成功人士的D。“不用!”她马上给丈夫打电话要求派四辆皇冠轿车。“让我们家的司机送送你们吧!”于是,老同学们舒舒服服地回了家, D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还有位在日华人的妻子C遭遇了更奇特的“让我司机送送你”。C回国探亲, 跟小学同学聚在一起热闹了一场。二十多年没见的女同学E也来了。原来在班里最平常不过的E显得有身份并充满自信。C问E在哪里任职,旁边的同学替E做了回答:“她在民政局当书记!”宴会结束, C接受了E的好意,搭E的专车回了家。后来,C与一位同学在电话中聊天中感叹人不可貌相, E居然做了民政局书记。那位同学告诉她:“什么民政局书记啊!不过是殡仪馆的支部书记罢了。那地方钱来得容易,配个专车不算什么。”C听了后颇有些不是滋味:这趟车搭得可有些不大吉利啊。 从文化上来讲,“让我司机送送你”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时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叫做““资源共享”模式。我们可以让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分享我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经济能力、社会关系、地位、权限、名声、体力等等。这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政府官员通常利用民间公司提供的高级轿车包租服务,政府部门不配备自己的专车。多数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不过,还是一些企业老总为自己设置了专车和司机。但他们往往只在上班时使用,而且也不会让别人轻易地上自己的车。 我认识的一位经营房地产公司的日本老太太生前天天坐自己的专车上下班。她的女儿和孙女同在公司里工作,但都自己开车上班。她们从来不做老太太的车。后来,老人去世,女儿接班,专车制度也取消了。在日本,老板的专车连家人都极少使用。 还有一次到冈山县,一位集团公司老总私人请客。他拥有二十多家子公司,我想他肯定会坐专车来。然而,他携夫人却坐着最普通的出租汽车来了。 其实,这倒不是他不舍得让我分享他的高级专车(我没见过,可以想像出肯定差不了),而是为了保持与我的关系对等。在日本, 双方的关系对等是保持交往的基本条件。所以,老板们在私人聚会时除非对方也有专车,否则他不会坐专车赴会。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日本人之间谁对别人说句: “让我司机送送你”,会出现什么情形呢?结果肯定对方不会再同他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