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江水煮江鱼 |
2014-07-14 04:04:11 |
|
|
|
|
|
|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今不论黑熊棕熊,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熊掌不可得也。孟夫子如果不幸活到今天,也得修改上面的话,否则进不了政协也。
其实从保健的角度看,鱼是最理想的高蛋白质食品,其营养价值远非熊掌可比。近年来民间有云:“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一条腿,一条腿不如没有腿。”这里,“四条腿”是指猪牛羊等动物的肉,“两条腿”是鸡鸭肉,“一条腿”是蘑菇,“没有腿”就是鱼。
鱼,确为我所欲也,然而烹制不易。首先,要有好鲜鱼。文革时期胶东人到北京去,看到菜市场里卖的鱼就会说:啊,怪不得我们那个地场儿没有鱼吃,原来它们都进京了!接着,他翻翻鱼腮,嗅一嗅,说:这鱼不“信箱”(新鲜),臭了!
即使有了好鲜鱼,如果碰上一个二把刀厨子,也会做得色香味俱无,令人难以下咽。一般北方家庭能够买到的活鱼就是鲤、鲫、草、鳙(胖头鱼)几种。如果要做全鱼,先在鱼身两侧各斜划两三刀,刀要及骨,以便入味。接着,将鱼略蘸薄粉(面粉或淀粉)后下油锅炸至金黄、鱼香飘出时取出。在锅中留少许油,加入葱姜蒜等煸炒,然后把炸好的鱼放入翻两下,加酱油、糖、盐、料酒、醋和少许高汤或水。醋不可多放,以能和料酒作用产生酯香为度。将鱼在中火上炖至收汁时,即可起锅。北方家庭做清蒸鱼的不多,因为鱼塘、水库里养的鱼“土腥味”重,唯有浓汁厚味的红烧方能压住。
北京人过去最喜吃的海鱼是黄鱼。黄鱼又称“石首鱼”,因脑袋里有耳石而得名。人们把体形大的黄鱼叫做“大王鱼”,小的叫“黄花鱼”。每逢汛期,黄鱼大量应市且价格便宜,家家都要大吃几顿。做法很简单,就是加大量蒜瓣红烧。黄鱼肉多刺少,味道咸鲜,佐酒下饭均宜,更是孩子们的佳肴。旧时代北京胡同里有卖熏小黄鱼的小贩,当那歌唱一般的吆喝声响起时,没有几个孩子不动心。如今黄鱼产量连年下降,价格越来越高,居然成了紧俏商品,这世道真是变了。
平生最惬意的一次吃鱼经历,不是在城市的大馆子,而是在黑龙江畔。
那一次我出差,办完事已是中午。当地的朋友搓着手说:“你来也不早通知一下,给你吃啥?等着吧。”说罢叫上一个同事,两人跳上一条小船,吱呀吱呀地划走了。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他们回来了,桶里有几条尺把长的活鱼,是刚刚下网捉的黑龙江鲤鱼!
朋友在大锅里注入江水,放入清洗好的鱼,加一大把葱段、姜片和蒜瓣,倒上些许白酒再撒点盐,就在大火上煮起来。少顷鱼熟,每人一条,连汤带鱼,热气腾腾地盛到大海碗里。那鱼肉鲜嫩无比,根本没有“土腥气”。看来活水里长大的江鱼,和泥塘里养的鱼硬是不同。不仅鱼肉鲜美异常,那乳白色的鱼汤也妙不可言,比加了味精还要鲜呢。
“江水煮江鱼!”朋友得意地说,“你在城里吃得到吗?”
我们坐在江边大嚼,喝着当地产的一种足有65度的烧酒,不久便觉微醺。斜阳下,波光闪闪的江水奔腾向东,青山如黛,白云如画,真令人飘飘欲仙......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渔阳山人 |
|
留言时间:2014-07-14 17:05:45 |
|
|
|
作者:三孝口 |
|
留言时间:2014-07-14 12:52:07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