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为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争吵不休,打得跟血瓢似的,实在好笑。本来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所以懒得发言。现在这个话题快凉了,说几句罢。
首先要对“左派”批判一把。他们说:青蒿素是文革中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几百名科研人员集体攻关搞出来的,因此,屠氏获奖是文革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过去常常嘲笑“左派”同志:你们自称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是你们对马列毛知之甚少,竟然还要我这个“右派”给你们补课。这次“左”派信口开河,明摆着又犯了无知的错误。
早在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给林彪的信(即所谓“五七指示”)中就指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显而易见,毛主席认为文革前的中国教育实际上是被资产阶级把持着。根据毛主席的这一思想,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两个基本估计”,即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工作“基本上执行了一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和17年培养的学生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纪要经毛主席圈阅、中共中央批准而向全国公布。
好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屠呦呦教授的阶级属性。屠氏出身于浙江宁波一个富裕家庭,其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教育都是在旧中国完成的。她的大学教育(1951-1955年)虽然是在解放后,但不幸是在文革前,正是“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政”的时期。按照“17年培养的学生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估计,屠呦呦摆脱不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嫌疑。
有人可能会说:“大多数”并不代表全部,屠呦呦能被中医研究院选中担任研究组长,说明其政治上是可靠的。这种说法很幼稚。解放以来,我党对很多知识分子待遇不薄,甚至让其担任重要的工作,除了统战工作需要之外,还不是为了利用其一技之长?更不要说还有相当数量的“内控”人员(即有政治历史问题嫌疑但有技术特长的人)。他们可能自以为了不起,但实际是政权监控的对象。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标志只有一条,那就是被组织接受入党。再看看屠呦呦,从大学毕业到参加青蒿素攻关,入党了没有?青蒿素在1972年就提取成功了,可是作为主要贡献者的屠呦呦,直至1981年才被接纳入党,不是正好说明改造其资产阶世界观的艰难性么?
根据以上事实,在青蒿素研制阶段的屠呦呦应该算是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知道,诺贝尔奖一直被视为西方资产阶级的工具,崇洋媚外、洋奴哲学更是文化大革命批判的对象。1973年11月,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写信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表示想提名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候选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外交部和中科院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考虑该奖系由资本主义国家颁发,我们不宜接受。拟请我驻美联络处代为婉言谢绝杨振宁的好意。”这些意见是得到毛主席批示同意的。现在的“左派”不仅不知道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两个基本估计”,也不知道党和国家对诺贝尔奖的真实态度,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成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文革的胜利,岂不是荒唐可笑?
我曾多次提醒“左派”朋友:你们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人员混杂,二是后继无人。有人给我看一张“毛左”大佬的合影,其中居然有一位身披鹤氅的道士(这位道长还自称是“永动机”的发明者),这成何体统?这次“左派”在屠呦呦获奖后的喧嚣,再次证明他们是一伙打着毛主席旗号狐假虎威、捞取自身利益的乌合之众。“左派”如果不想在中国政坛上被边缘化,就必须首先进行一场“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把那些假左派、假马克思主义者、投机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统统赶出去。
如果看一下历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名单,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较为“稳定”的专制国家里,没有一个获奖者;而在转型中的专制国家(例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就成为思想、学术自由程度和对外开放的风向标。苏联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化学奖)是在1956年,即建国39年后。此后苏联人又获得8次科学奖。最后一个科学奖(物理学) 是在1978年,距苏联解体(1991年)还有13年。获奖越多,说明学术思想越发活跃、国际交流越发自由,和国际学术标准越来越接轨(也许应该叫“接鬼”)。然而国际学术标准是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即所谓“普世价值”)捆绑出售的,所以,获奖越多,接的“鬼”越多,专制就越难维持。
新中国在建国66年后,才迎来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连苏联老大哥都不如,而获奖的成就居然是在文革中举国体制下的产物,这叫今天的当政者情何以堪?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压抑,必然导致教育和科学的落后。我们有的是在国内外金榜题名的考试机器,却独缺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不能不说是泱泱中华大国的耻辱。虽然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新一代海外华人科学家(产生自改革开放后负笈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下一个诺贝尔奖,还不知是何年何月。这是谁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