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轶事 --- 丽春
北雁高飞
又过年喽!
周末,我煞有介事地铺开纸和笔,坐在电脑前搜索,寻思着琢磨出几道像样的年夜菜。网上菜肴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挑来选去,竟无一道菜会让我眼睛发亮,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每每触及春节的话题,思绪常会不自觉地滑溜开去,飘向童年。
那时候,小孩子的零食花样很少,吃什么都香。记得有一次,去妈妈的同事家玩儿,阿姨在碗里放了几调羹菱粉,用沸水冲熟,加拌上糖,再撒点花生粒。我和她女儿喝得好香啊!烤馒头片也是相当诱人的零食。把馒头切开,在火炉上烤得金黄酥脆,夹上一个咸鸭蛋。我总是把夹有鸭蛋黄的部分留到最后慢慢地吃,细细地品。
小孩子的玩具种类更少。十二岁那年春节,父亲从省城带回来两只纸灯笼,一只绿色,一只粉色。灯笼是圆柱形的,周身多皱褶有弹性,可以折叠起来。吃罢年夜饭,穿好新衣,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出门了。在邻居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中,我们在雪地里遛了很久。
十二岁那年的冬春,留给我的记忆最鲜亮。是因为父亲从省城带回来两只灯笼?还是因为那是我在农村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哦,大概是因为我认识了丽春。
春节过后,学校开学了,我读初中一年级。新学期伊始,我换了同桌,她叫丽春,是从外地刚转来的。丽春看上去比我大几岁,有一张白净的瓜子脸。不少农村女孩儿,常帮大人在田里干活,皮肤略显微黑。一双清澈的大眼睛,见第一面,我就对她滋生了好感。丽春不太爱说话,经常会沉默,这也与大多数女孩子不同。
丽春的各科成绩均相当优秀,且写得一手娟秀的钢笔字,老师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她。一次课间活动,教语文的李老师经过我身旁,停住脚步说道:北雁,你终于碰到对手了!李老师是萌芽学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是业务骨干。李老师的话让我觉得好笑。不错,我争胜好强,但对丽春,我却不计较。
我常请丽春到家里来玩,我知道她喜欢。但丽春从来不叫我去她家,虽然我很想去。她喜欢的是我妈妈的影集。妈妈有三本影集分别记录了她的初中时代、大学时代和结婚前后的生活。
每本影集都分类归档,精心地编辑贴排,并在每张照片旁边用工整漂亮的小楷写上趣味横生的批语。比如,一张照片是位头戴花丝巾的大学女同学,描眉妆目,颇为丰满,用扇子遮住微笑的嘴。妈妈的批语是“打扮得像个少奶奶”。另一张照片上的女生,身着花毛衣,长发用一根丝带高高束起,玲珑脱逸。妈妈的批语是“可爱的小白兔”。几乎每张照片都有一个小故事。小白兔的母亲是个中学教师,她的手很巧,总是为女儿编织各式各样的毛衣。一到国庆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游行典礼,女同学们都争着借穿小白兔的花毛衣。我鹦鹉学舌般地把那些故事转述给丽春,她听得专注入迷,不时莞尔。很少见到丽春这么开心。
大约开学两、三个月的光景,我听到了关于丽春的传言。不记得是在哪里,是谁告诉我的,只记得我为那个传言戚然了许久。丽春是从辽宁农村来的,她父亲突然因病故去,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投奔我们村的一个亲戚。亲戚央求生产大队队长收留他们,大队长提出的条件是丽春必须答应和他儿子结婚。大队长的儿子三十出头,还没讨到老婆,正心急如焚。为了生存,十七岁的丽春答应了这门亲事。大队长的儿子不愿意丽春出来读书,巴望她一到结婚年龄,马上办婚事。在读书这件事上,丽春坚决不退让。
我一直想问丽春,但我一直都没有。十二岁的女孩儿还不会安慰别人,但却懂得不去触碰别人最隐痛的地方。
秋天来了,我们要离开小村庄了。在农村生活了五年,父母终于调回了省城。屋里的用具衣物都捆绑装点妥当,第二天清晨,全家将随一辆大货车回省城。
傍晚,丽春来了,手里拿着几根翠绿的玉米杆。玉米杆是北方孩子们十分喜爱的零食,像甘蔗,但皮比甘蔗易剥,肉质也比甘蔗脆灵。我家离学校的操场很近,我们决定去那里。操场中央有个垒砌的土坯台子,是供课间领操的人使用的。
两个女孩儿坐在土坯台子上,一边啃玉米杆,一边聊天。落日正欲收尽最后几缕余晖,金色的暖光洒落在丽春身上,将她的面庞勾勒成一幅精致的剪影。两个人说的话,全然记不得了,唯有那幅美丽的剪影清晰地映刻在了我的心中。
…… ……
多少年过去了,我从不曾忘记丽春。
徘徊在雪飞花舞的探春园中,寻觅春的踪迹,春的菲芳,我期待着与春的再次相逢。
(故事发生在文革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