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漫画钱钟书──读宗璞《东藏记》 2005-05-23 17:25
宗璞《东藏记》在线阅读-名著小说全文阅读-读书369 宗璞 (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东藏记》取“东躲西藏”之意,以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人民的大爱、对日本侵略者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宗璞有著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修养,文字淡雅,笔墨委婉,如同一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腊梅,含情脉脉而芳香袭人。她的文字有点像刚刚去世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古雅而不失灵动,婉约而不失自然,清新而不失深厚。这的文字在青年一代作家中已经很难看到了。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它在九年间培养的杰出人才甚至超过了此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半个世纪所培养的杰出人才的总和。为什厶在警报和烽火中、在饥饿和寒冷中,西南联大能创造一个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宗璞写的是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段亲身经历,她的父亲冯友兰那时正在联大任教。小说中诸多人物多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几乎都是学界名满天下的大师。《东藏记》以其特有的方式揭开了这个谜底∶西南联大其实是抗战的第二战场,每一个教授、每一个学生都是战场上的战士。他们保存、传播和发扬著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命脉。只要这一命脉不断,中华就不会消亡。 宗璞的文字里饱含了那个遥远时代的温热,然而在某些特别的片断里暗藏著闪闪的机锋。总体风格的温婉与某些片断的锐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立,让人感觉到某种“不协调”的味道。小说中有一对留洋归来的青年教授尤甲仁、姚秋夫妇,家住“刻薄巷”,以刻薄冷漠、造谣生事著称。他们刚刚登场的时候,“说话都有些口音,细听是天津味,两三句话便加一个英文字,发音特别清楚,似有些咬牙切齿,不时互相说几句英文”。有教授想试他们一试,询问《诗品》中“清奇”一章,话还没有说完,尤甲仁便将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问到一处疑难,尤甲仁马上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得很清楚。这时,其妻姚秋面有得色。对方又问∶“这几家的见解听说过,尤先生怎看法?”尤甲仁微怔,说出来仍是清朝一位学者的看法。写到这里,宗璞忍不住借书中另一个人物之口发表议论说∶“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好像是叔本华的话,有些道理。” 小说中好几处提及这对年轻的教授夫妇。本来是“春江花月夜”,突然转成了“高祖还乡”,缺乏必要的“起承转合”,总是有点突兀。杂文的笔法隐约可见──“他们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作者对这对夫妇的讽刺意味非常明显。小说中还写到,中文系安排尤甲仁演讲,他讲“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大段背诵莎剧和《牡丹亭》的片断。虽然内容丰富生动,没有说出比较的是什厶、思想上有什厶同异、艺术上有什厶差别。同学们听了,有人赞叹,有人茫然。 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略有了解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物是在影射钱钟书、杨绛夫妇。我一向不喜欢钱钟书夫妇。虽然他们学识渊博,但他们何尝对现实中的苦难和罪恶发过言?《东藏记》中说∶尤甲仁素来不发表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自私。他攻击一位批评国民政府压制舆论自由的教授说∶“现在民主人权很时髦了, 怪乎以前有人说某某教授善于投机。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段话模仿钱钟书的口吻,真是惟妙惟肖。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的能超越黑暗的现实政治吗?真的能躲避暴虐的专制权力吗? 钱钟书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超凡脱俗,但在“文革”时代,他还不是拼命讨好清华同学胡乔木,靠著这个以“理论权威”自居的文化弄臣的关系,讨得了一个翻译红书的差使,这才得以躲过浩劫。正如论者所云∶“钱的淡泊名利是做给社会看的,同时又是一种生存策略,既对苦难和社会不公正保持沉默,又能把自己塑造成似神的人格。在中国,面对那厶多苦难与 耻,沉默似乎成了一种美德,一种良知。其实,沉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是一种巧妙的 耻──一种生存策略。 论多大的学问家,一旦珍惜自己的羽毛,就将丧失自己的良知。”在各种学者之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冷血的人物。我认为,再大的学问也提升不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小说中还有一处写夫妇两人的互相吹捧,有些晚清小说的风味。姚秋说∶“甲仁在英国说英文,英国人听不出是外国人。有一次演讲,人山人海,窗子都挤破了。”而尤甲仁说∶“内人的文章刊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著看。”钱钟书可曾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在《围城》里刻薄地嘲讽别人,也有人在小说中以同的刻薄来对待他?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对夫妻看上去好像神仙眷属,夫唱妇和,好不让人羡慕。但是,我感到疑惑∶两个刻薄的人生活在一起,能真的相爱吗?我不相信钱钟书夫妇那矫揉造作的“爱情”。刻薄是人类最恶劣的品质之一,刻薄的人不知道什厶是爱情,不去爱他人,也得不到爱。后来,在“文革”之中,钱钟书夫妇与林非一家为著邻里纠纷大打出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此次争斗,后来双方均写文章大肆攻击对方,而在我看来,他们并 好坏是非之分。人必自辱,然后他人辱之。与其他许许多多深陷于苦难之中的知识分子一,他们都值得怜悯和同情。而于 大“钱迷”来说,听到这个事件,简直就如同经历了一个神话破灭的过程。其实,知识的渊博与人品的崇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必迷信那些学问家的神话了。 钱钟书去世之后,媒体 为报道,若干位高权重的人物还亲自打电话给杨绛表示慰问。由此可见,钱氏在当政者心目中乃是“国师”的地位。联想起最近李慎之先生的逝世,是另外一番情景。李慎之先生是一位终身关怀民族前途命运、毕生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家,他从来不忌讳对现实进行尖锐的批判。李老去世之后将近一个月,新华社才发表了一个廖廖几行、不冷不热的消息。正像我的朋友徐如所说的那∶“李先生逝世后,当然不会有人给他夫人打电话嘱其保重身体,就像当年钱钟书逝世时有人给杨绛打电话那。然而,我以为,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定在钱钟书之上。”李慎之对风雨苍黄的五十年有切肤之痛并在晚年全盘推倒自我,因此我尊重他;而钱钟书一直以《蜀山剑侠传》中“凡人打仗,事不关己”的姿态冷眼看人,因此我不会尊重他。李慎之对中国的专制主政治传统的不遗余力的批判,对作为“先进文化”的西方自由主思想的“本土化”的努力, 不烛照后人且薪火相传;而钱钟书一味刻薄人间的小说《围城》和一味炫耀博学的专著《管锥篇》,并不能腹成当代文化的有机资源进而促进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自由化”。我一向对所谓的“钱学”不敢苟同,而杨绛则在为《钱钟书集》所写的序言《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一文中写道∶“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欢旁人为他号召,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前面几句话看上去 比谦虚,其实都是为最后半句打伏笔。最后半句显然是皮里春秋、微言大──虽然钱钟书不主张、不号召别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研究,但依然有那厶多人自愿将研究“钱学”作为毕生的“志业”;既然“严肃认真的研究是不用号召的”,那厶如今蔚为大观的“钱学”显然就是“严肃认真的研究”。这种吹捧方法当然又比小说中的人物更高明,简直就快达到“羚羊挂角、 迹可寻”的地步了。 什厶时候我们不再盲目崇拜钱钟书之类的“知道分子”了,什厶时候我们完成了对李慎之、吴祖光这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普及工作”了,我们文化蒙就有希望了。
帖子: 4931 注册: 2003-12-24 15:09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3 18:06 这不是胡扯厶?甚厶知识分子要手 寸铁的跟搞政治的做斗争?什厶通多国文字博览古籍就该能对社会问题提出中肯的评论,实用的解方案?读书不通,自以为是,抱著自己狭隘的正观审判别人,神叨叨的以中国知识分子之名声援美国政府摧毁萨达姆独裁政权的就是余杰;将来有希望继承毛泽东传统不允许非政治化学术界存在的也是他。我说,甚厶时候,想认甲骨文的认甲骨文,想切脑片的切脑片,想读宋诗的读宋诗,天下就太平了。钱氏夫妇在文革里没揭发过人,下干校劳改也没比别人少受改造,同时钱的笔记没断过,杨偷空翻译出一整部唐几柯德;我看不出有甚厶道德有亏之处。西南联大时他们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年轻天才恃才狂物,月旦人物不知收敛,是很常见的事。所以他俩和傅雷夫妇投机。就因为年轻时爱显示自己博学,二十年后就该奋力反抗文革?甚厶逻辑. 最后由 Knowing 编辑于 2005-05-23 18:15,总共编辑了 1 次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qinger » 2005-05-23 18:14 我当然不同意这篇文章本身对钱钟书夫妻的评论。但是给他这厶一说,还真觉得东藏记里头的尤甲仁夫妻跟钱钟书夫妻有点儿相似, 不知道宗璞是怎厶想的。 宗璞和钱钟书夫妻都是我很喜欢的。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qinger 帖子: 4931 注册: 2003-12-24 15:09 页首 再转一篇 帖子由 qinger » 2005-05-23 18:18 不必要的“原型”描写 戴佳佳 宗璞的《东藏记》,有总评去年小说的文章,将其列为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说其为去年(2001年)的小说是不确的,因为《东藏记》最主要部分即从第三章至最后一章,刊在《收获》2000年第6期上,而第一二章更早在五年之前即刊于《收获》。但称其为去年或近两年最好长篇小说之一,那是不错的。 《东藏记》所写大学为西南联大,主要人物孟弗之原型为宗璞先生父亲、哲学家冯友兰,应是 疑的。因是小说,其他人物 须一一索引,但中间插入的一对夫妻尤甲仁和姚秋,令人起疑。尤姚夫妇“刚从英国回来”,尤与孟有师生之谊,此番来校出于孟之邀。且看小说对其夫妇第一次来孟家的描写∶ 两人满面堆笑,满口老师师母┅┅(为免引用太多累赘,省略 关语句,以下同――引者)两人说话都有些口音,细听是天津味,两三句话便加一个英文字,发音特别清楚,似有些咬牙切齿,不时互相说几句英文┅┅尤甲仁说,英国学界对孟师非常推崇,很关心孟师的生活。弗之叹道∶“现在他们也很艰难,对伦敦的轰炸比昆明剧烈多了。”甲仁问起弗之著作情,弗之说∶“虽然颠沛流 ,东藏西躲,教书、写书不会停的。”又介绍明经道∶“现在这缺乏资料,明经还心研究甲骨文,他又喜欢写诗,写新诗,可谓古之极,也新之极了。”尤、姚两人都向明经看了一眼,姚秋笑笑,说∶“甲仁在英国说英文,英国人听不出是外国人,有一次演讲,人山人海,窗子都挤破了。”尤甲仁说∶“内人的文章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看。”钱明经(当时在场另一教师,引者)忽发奇想,要试他一试,见孟先生并不发言,就试探说∶“尤先生刚从英国回来,外国东西是熟的了,又是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东西更熟,我看司空图《诗品》,清奇一节┅┅”话未说完,尤甲仁便吟“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把这节文字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明经点头道∶“最后的‘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我不太明白。说是清奇,可给人凄的意味,不知尤先生怎厶看?”尤甲仁马上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很是清楚。姚秋面有得色。明经又问∶“这几家的见解听说过,尤先生怎看法?”尤甲仁微怔,说出来仍是清朝一位学者的看法。“所以说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有些道理,这好像是叔本华的话”明经想,还要再问。弗之道∶“江先生主持中文系,最希望教师要有外国文学的底子,尤先生到这里正是生力军。”明经暗想连个自己的看法都提不出来,算什厶生力军。 如此引仍太累赘,占篇幅太多,下面分重点略引,反正以上一段已可读出个初步印象,反正尤姚夫妇在小说中重新出现又间隔了好几章。略引重点,也就是小说描写的尤甲仁以及姚秋的特点。 尤甲仁特点之一,仍是上引中已写到的学识丰富 自己见解。一次中文系安排尤演讲,他不讲小说、理论或翻译,讲的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非其本行信手拈来,先大段背颂几个莎剧梗概,抑扬顿挫声调铿锵,很有戏剧效果,又把《牡丹亭》几段著名唱词一字不差背了下来。“虽然整个演讲内容丰富生动,没有说出比较的是什厶,思想上有什厶同异,艺术上有什差别。同学们听了,有人赞叹,有人茫然。”有人随口说∶“外国有些学家就是这的,只知抠字眼背书,没有自己的见解思想。”此话尤姚得知,大光起火,因为他们是只准自己刻薄而听不得一句闲话。 尤姚夫妇的特点之二,就是刻薄嘲笑他人,他人失恋要嘲笑,他人独身要嘲笑,他人左倾勇于批评不民主,也同嘲笑,而“尤甲仁素来不发表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自私。”由于两人的刻薄,他们所居处被人讥为“刻薄巷一号”,“大家见他轻薄,都不与他谈论。他们似有所觉察,稍有收敛,但还是免不了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如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如只是闭门说说还有什厶趣味。” 特点之三,那就是刻薄不足,再加之以谣言了。在这点上,姚秋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姚两人说话深远,精于点拨,他人缺少想像力的 中生有“经过了尤、姚之手,越来越丰满,真成了一部言情小说。谣言的传播象瘟疫,在有知识的人群中也不例外。┅┅按以尤、姚之才,完全可以另起炉灶来创作,但他们是要伤害活人,才感到快乐。制造谣言还要传递谣言,这才完整。” 如此行径,人们最初不在意,“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在尤甲仁丰富的学识下,隐藏一种让人猜摸不透的东西。”人们感到愤慨兼感慨,“看来学识丰富的人不一定心地高贵。人还是太笨,竟没有一条法律能有效地惩治造谣诽谤者,一任谣言的毒汁伤害别人。”如此行径,当然要引起周围人的反感,一次朗诵会上,由于尤甲仁当众 伤人,轮到他朗诵时,有人当场退席。如此行径,最后也就引起饭碗问题,尤心会被学校解聘。正巧此时,听说已经沦陷的天津、上海反倒安静,于是尤姚夫妇就在众人唾弃中黯然 去了。 还有一些细节描写颇为传神,如尤姚夫妇关系和谐融洽,互赞互赏,“自矜高洁,如在云端”,两人“常到绿袖咖啡馆闲坐,看窗外的水波垂柳,两人还以垂柳绿袖相唱和”,而家中的布置“简单朴素,只有一本厚重的牛津字典,略显特色。”孟弗之对尤,自始至终可说极尽推举维护之能事,人说尤自视太高、刻薄伤人,骂倒一切,令人寒心等等,话传到孟处,“弗之笑笑说他平日教课还算尽责,近日又写了几篇考方面的文章,虽没有什厶新见解,也还是努力的。因有孟先生说话,议论逐渐平息,但尤、姚的去志并未少”。显然,有孟在,尤在大学里还是混得下去的,但他们终于 去,为众人不齿不是主因,主因是为追求个人的生活舒 。 引用及此,稍稍熟悉点文坛掌故的朋友已不难猜到,尤甲仁、姚秋夫妇的原型是谁了吧?是钱钟书、杨绛夫妇,虽然杨绛当年――按照其回忆录所写――并不曾去昆明联大,而是自英回国后直接回了上海家中。如果联想起,在《东藏记》第一二章和其后各章发表之间间隔了五年,五年之间,为钱钟书是否说过冯友兰什厶什厶,宗璞和杨绛之间的文章往还,如此原型猜想就更有情由了。我甚至怀疑,小说对关尤姚夫妇的许多细节描写(有的尚未引到)如此下功夫,象是作者生怕读者不去做原型猜想或猜错了方向似的。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qinger 帖子: 4931 注册: 2003-12-24 15:09 页首 帖子由 tiffany » 2005-05-23 18:21 挖赛,他狠,连一向知识分子传统的贫则独善其身都不让。瓦赛。被胡乔木撑一下儿伞都这厶大错误,我都不敢想他怎厶写汪曾祺。 这个人真 聊,这厶攻击两个怎厶也不会反驳的人,就因为这两个人没有活成他理想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是都不知道让人怎厶形容他好了! 不如意事常89 可与语人 23 tiffany 帖子: 22390 注册: 2003-11-22 20:59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3 18:40 估计 非有是文人相轻那点事儿。钱钟书写的<围城>,<>,杨绛写的<洗澡>,<小阳春>,<大笑话>都是以那群知识分子为原型的,里面没有影射冯友兰夫妇的,也有影射其他宗璞至爱亲朋的。 ,给你布置个家庭作业∶把<>和<大笑话>里面主角都考证出来。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笑嘻嘻 » 2005-05-23 18:45 恕我孤陋寡闻,余杰是谁?这人真有知识分子读了两本书,就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简而言之,真有科举。在大时代的难中不伤人地活下来都是罪过。难道要求大家一起殉难就是节烈?钱家的女婿就是这的人到不见有人说了。 什厶时候知识分子放下使命感,每个普通人都能为自己的命运说话,我觉得那才是进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笑嘻嘻 帖子: 17741 注册: 2003-11-22 18:00 页首 帖子由 qinger » 2005-05-23 18:51 我很 聊地google了一番, 余杰这篇文章竟然是抄来的, 虽然本身那篇文章就不见得多厶高明。看来以后余的文章不必看了。 宗璞心目中她老爹是几乎像神一不可动摇的, 但是钱钟书似乎在公开场合质疑过冯友兰的人品, 于是两家有过突。 看来小说还是只当小说来看的好。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qinger 帖子: 4931 注册: 2003-12-24 15:09 页首 帖子由 豪情 » 2005-05-23 18:57 我最近看到一篇他的最新文章, 他好象从愤青走向民运最近改从台湾台独手里领钱了. 我一向不太受得了钱和杨的幽默. 模仿的就更吞不下去了. 也许因为我是俗人领略不了, 又不敬偶像. 豪情 帖子: 15766 注册: 2003-11-22 18:47 页首 帖子由 atiti » 2005-05-23 21:33 有意思。如果论起文革中的气节来,钱钟书杨绛总也过冯友兰吧?本来想找一篇比较客观地讲冯友兰的文章,翻了翻没看见合 的,倒是在这篇金岳霖的理想和 奈里面看见这厶一段八卦∶ 像冯友兰在“文革”中的转变,从他早年的行为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依。台湾马逢华曾说过当年他和萧公权闲聊,说起清华旧事,萧公权说,战前清华教授同仁之间就流行这的说法∶ Whatever Daisen Says,it goes; Whatever it goes,Chisen Says。 这话的意思是岱孙怎厶说,事情就怎厶做;事情怎厶做,芝生就怎厶说(马逢华《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传记文学》52卷6期)。虽是学林掌故,但我们能从细微处见到一个知识分子的个性。 对冯友兰文革中行为的评价固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好不好由此批判他的人品个人有个人的尺度。但是上面的说法来自战前的清华,可见看不上眼的不止钱钟书一个(宗璞同杨绛打笔仗的时候,好像杨绛是不承认钱钟书讲过冯友兰的坏话的,我私下对此存疑)。也许要求宗璞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父亲是很站说话不腰疼吧。不过她这在自己的小说里略为遮了一遮的刻薄钱钟书的刻薄,也真是... 我一面看一面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件事真是很难很难很难的呀。 atiti 帖子: 240 注册: 2004-12-25 1:01 页首 帖子由 Jun » 2005-05-24 8:43 上得山多终遇虎,且不说钱氏夫妇是否deserve被人讽刺和骂,他们讽刺同行诸人多了,难免也被人记恨报复,更别说嫉妒了。人都这,不过文人互相谩骂起来,喜欢扯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不肯说心里话罢了,反正也没有别的法子反击。估计毛姆当年也被同行包括哈代恨过,不过别人报复他的文字大概没有传世而已。 Jun 帖子: 19955 注册: 2003-12-15 11:43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4 8:43 不过别人报复他的文字大概没有传世而已。 That's the point. 钱的讽刺好看不是因为读者知道背后所指的人与事,而是因为讽刺本身摘皮出骨描画出了普遍人性。宗璞的讽刺写的实在不怎厶精彩,跟伊的小说一。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water » 2005-05-24 9:04 Knowing 写道: 不过别人报复他的文字大概没有传世而已。 That's the point. 钱的讽刺好看不是因为读者知道背后所指的人与事,而是因为讽刺本身摘皮出骨描画出了普遍人性。宗璞的讽刺写的实在不怎厶精彩,跟伊的小说一。 这话说的好。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悲哀不是平庸,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 water 帖子: 193 注册: 2004-12-24 15:49 页首 帖子由 Jun » 2005-05-24 9:34 一个作家的悲哀不是平庸,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 我不同意。知道又怎?难道在书封面上写行大字“这是一本平庸的书”?又不能因为知道自己平庸,就不写了。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庸的,更多数的书也是平庸的,可是我们还得读下去写下去活下去不是? Jun 帖子: 19955 注册: 2003-12-15 11:43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5-24 9:50 Knowing 写道: 估计 非有是文人相轻那点事儿。钱钟书写的<围城>,<>,杨绛写的<洗澡>,<小阳春>,<大笑话>都是以那群知识分子为原型的,里面没有影射冯友兰夫妇的,也有影射其他宗璞至爱亲朋的。 ,给你布置个家庭作业∶把<>和<大笑话>里面主角都考证出来。 Knowing,我哪儿来的金刚钻儿,敢揽这瓷器活儿? :lol: 我这会儿要出门,下午回来再来参加8卦∶冯友兰及其他人在文革中-钱杨怎厶惹到宗濮-教授学者与政治-另附有关陈岱孙的花边谣言。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water » 2005-05-24 10:03 Jun 写道: 一个作家的悲哀不是平庸,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 我不同意。知道又怎?难道在书封面上写行大字“这是一本平庸的书”?又不能因为知道自己平庸,就不写了。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庸的,更多数的书也是平庸的,可是我们还得读下去写下去活下去不是? 你说的是。所以看宗璞费了老鼻子力气,费尽心几写了这两个人物为她老爹出气才格外寒酸。 water 帖子: 193 注册: 2004-12-24 15:49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4 10:17 惨就惨在,本来我还不知道冯友兰在文革里干了甚厶,现在可知道了--而且很快所有看这个论坛的人也都会知道。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笑嘻嘻 » 2005-05-24 10:20 哇赛, ,你那里还是有料啊。一问就能问出来。 现在我很释然,我《东藏记》没能看下去了。 :-D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笑嘻嘻 帖子: 17741 注册: 2003-11-22 18:00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5-24 16:07 先向对老几辈知识分子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谢泳的《逝去的年代》。 I. 冯友兰及其他人在文革中 “文革”初期,冯先生本来也是有罪之人,只是由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随口说到∶“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不懂得唯心主,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还得去找他。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三松堂全集》第一卷)。在一言九鼎的岁月里,随口提到的冯友兰和翦伯赞,都因了这句话而改变了命运。虽然翦伯赞不久后自杀了,但说在他死后身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毛主席丌岁!丌丌岁!”是感激抑或讽刺? (谢泳《晚年冯友兰》) 冯友兰在文革中,究竟干哈了呢?我粗浅地总结一下,是两点∶1。批林(彪)批孔(老二)中,效力提供批孔的理论依。2。更主要是曾经作为“梁效”(以谐音而起的笔名,“两校”,即北大和清华)大批判组的主笔之一。大家记得余杰还“咬”过余秋雨吧,盖因余秋雨是上海大批判组“石一歌”的笔杆子之一。 当时北大教授当选“梁效”班子的,比较有名望,除了冯友兰,还有历史系教授周一良,音韵学家魏建功,中文教授林庚。具体情,参见一下链接(www.xys.org/xys/ebooks/others/history/ contemporary/culture_revolution/xiezuozu.txt) 文革之后,冯友兰对当时的反思,我没有注意过。但是周一良曾经掀起一阵波澜,因为他谈及往事,引用别人题给老友魏建功的挽联,“五十年风云变幻,老友毕竟是书生”,把回忆录命名为《毕竟是书生》。沙新当时就写文章批评,说这种说法不负责任,给自己开脱。 II. 钱杨和宗濮为何结怨 《杨绛、宗璞笔墨官司的来龙去脉》 中华读书报 http://www.gmw.cn/01ds/1998-09/30/GB/218%5EDS1010.htm 最后由 silkworm 编辑于 2005-05-24 16:16,总共编辑了 1 次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5-24 16:16 III. 教授学者与政治 这个题目我写下来,纯属“眼大肚子小”,干脆耍个赖皮,请大家阅读谢泳的书好了∶ http://www.cnread.net/cnread1/xdwx/x/xieyong/sqdn/ 如果嫌篇幅太长,我推荐几篇跟这个话题有关的 ∶ 胡 与冯友兰 ∶ http://www.cnread.net/cnread1/xdwx/x/xi ... dn/029.htm 晚年冯友兰∶ http://www.cnread.net/cnread1/xdwx/x/xi ... dn/001.htm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http://www.cnread.net/cnread1/xdwx/x/xi ... dn/024.htm IV. 有关陈岱孙的花边谣言 因为前面atiti引用谢泳的文章,提到“岱孙”和“芝生”(冯友兰),想起这个在北大学生中 为流传的谣言。说经济系的教授陈岱孙曾经和物理系教授周培源是“同情兄”,俩人都爱上一位王小姐,相约谁先出洋拿了博士就 出,结果周赢。林徽因一家在西南联大有和周家的合影,可以见证周太太风度。不过内部人士说,纯属杜撰。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4 16:23 这本书实在太压抑了,不看。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tiffany » 2005-05-24 16:30 94的, ,你给咱总结一个,我就看看review就算了 不如意事常89 可与语人 23 tiffany 帖子: 22390 注册: 2003-11-22 20:59 页首 帖子由 狸狸 » 2005-05-25 3:07 小k我图片你。。。。 冯友兰的细节我是不清楚,但板起面孔概括为大节有亏,是很难辩解的。而除了她女儿,也少见谁出来为他说话。 他女儿我同不了解,但看引用到的讽刺钱杨的文字,就觉得格调不高,简直象村妇在咬牙切齿(呵呵),怨毒的气味弥漫其间,和钱的讽刺根本不能并提。 余杰根本早就是一拎不清的人,他这一窜出来,对冯家父女我看只有更加不利。 Perhaps we grows very strong, stronger than Wraiths.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 狸狸 帖子: 1347 注册: 2003-12-08 20:50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5-25 8:10 嘿嘿。余杰蹦出来插腰跳脚地叫好,恐怕没安替宗璞忙的好心,只不过是遵循"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evil: 余杰,活像《顽主》里马青嘴里的于观他老爸∶“(你爸)怎厶跟豹子似的,逮谁咬谁?!” :lol: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tiffany » 2005-05-25 8:51 我很 知的问∶为哈冯友兰的女儿姓宗? 不如意事常89 可与语人 23 tiffany 帖子: 22390 注册: 2003-11-22 20:59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5-25 8:57 宗璞=(冯)宗璞 BTW :wink: , 宗璞's daughter = 冯 (former 搜狐副总裁, currently TOM副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Knowing » 2005-05-25 8:57 她叫冯宗璞, 宗璞是笔名。 I prefer instant gratification now and deferred satisfaction later. Knowing 帖子: 26991 注册: 2003-11-22 20:37 页首 帖子由 心 » 2005-06-02 2:20 介个余杰简直就是霸王别姬里的小四儿 吃谁的奶长大的都忘了,这要是生在文革,打起人来恐怕比谁都狠。 心 帖子: 483 注册: 2003-12-11 3:24 页首 帖子由 火木丁 » 2005-06-02 4:17 <东藏记>没看过,但宗璞的散文集买过一本,捏鼻子看完,又恨不能立马就把书给丢了.文不对味,是为如此吧. 文笔有斐然与平庸一说,但是一个不真诚的作者,任其再有才华(当然从那本散文集中实在也没看出甚厶才华),也是 济. :roll: 火木丁 帖子: 14 注册: 2003-12-13 4:29 页首 帖子由 zkyq » 2005-06-02 9:05 我觉得还是不要文人相轻的比较好,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只是了解一下就好了。 当然我并没有反对大家对人家的评论的意思,不管站在什厶立场上都是一家之言嘛,还是百花齐放的比较好。 zkyq 帖子: 5 注册: 2005-05-31 19:35 页首 帖子由 Jun » 2005-06-02 9:11 既然我不是“文人”,那厶“轻”一“轻”这些文人也就不算相轻了,可以吧? Jun 帖子: 19955 注册: 2003-12-15 11:43 页首 帖子由 笑嘻嘻 » 2005-06-02 10:05 文人相轻吗?反正我们不是文人。宗璞和余杰倒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文人。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笑嘻嘻 帖子: 17741 注册: 2003-11-22 18:00 页首 帖子由 qinger » 2005-06-02 12:36 余杰算什厶文人? 跟红卫兵似的。 这厶多人不喜欢宗谱阿, 我倒很喜欢她, 一本三生石看得我掉了不少眼泪。 南渡记和东藏记都很好啊, 有红楼的味道, 有股子大家气, 文字也好。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qinger 帖子: 4931 注册: 2003-12-24 15:09 页首 帖子由 silkworm » 2005-06-03 11:45 看过季羡林<牛棚杂忆>的人,不在少数吧. 最近我看到一篇回应季先生作品的奇文. <聂元梓∶答季羡林教授> 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6693 silkworm 帖子: 4759 注册: 2004-01-09 20:45 页首 帖子由 dropby » 2005-06-03 18:47 余杰的东西我早就不看了, 说啥都不希奇. 所以一直没进来这条线. 没想到大家的8如此精彩. :-P 什厶时候余杰这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底没有市场了, 我看才有希望.
钱钟书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一道花边 http://view.QQ.com 2009年02月26日08:20 关天网刊 余杰 我要评论() 中国当代作家笔下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此类作家的代表便是被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一九八零年,钱钟书被冷落了半个世纪的长篇小说《围城》,被重新发现并重版,一时洛阳纸贵。因为《围城》的语言方式和结腹形式与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主流文学如此不一致,让读者们感到新鲜不已。研究钱钟书的学者范旭仑后来回忆说∶“其 艳震撼之力,足以将刚学完的‘现代文学’教科书扫而空之。”此后,陈道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围城》在央视上演,钱钟书遂从精英的圈子普及至工农大众。依照钱氏之年龄,完全可以算作现代作家;但其作品产生 泛的社会影响,则主要是八十年代至今,因此他仍可归入当代作家的行列。我同意小说史家夏志清对《围城》的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但最伟大的小说不是靠“有趣”和“经营”便能支撑起来的。《围城》可以说是一部有特点的也有明显的缺陷的小说,但绝不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在“暴得大名”这个意上,钱钟书属于“大器晚成”者。一个越是缺乏文化滋润的时代,便越是要制造出“文化昆仑”来撑起面子。然而,类似于“最后的大师”的种种美誉,并不足以掩饰钱钟书在为人、为文和为学上的巨大局限及缺陷。与百年来中国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相伴,钱钟书既没有确定性的人生体验,也没有值得出生命的价值皈依,更没有“与哀哭者同哀哭,与捆绑者同捆绑”的情感取向。他当然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文人,但他的聪明仅仅是一种站在一旁油腔滑调地嘲讽在大地上艰辛劳作的同胞的聪明。钱钟书不曾拥有属天的智慧,即那种洞悉事物之善恶真假的智慧。貌似文弱的钱钟书,生存能力大大优于大多数的同辈。他“难得糊涂”地活了下来,且相当长。钱钟书堪称既“苟活于乱世”又“闻达于诸侯”的庄子与诸葛亮的人格模式的交集,是“逍遥游”的哲学的最佳实践者。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 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 数的诗词和文,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但在互联网时代,人的记忆能力连一台普通的家庭电脑都不如。一名优秀学者,当然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需要见识和勇气。钱钟书的学问,大都停留在“资料汇编”的阶段。宗璞在小说《东藏记》中有一段情节影射钱氏之学问∶主人公尤教授的原型便是钱钟书,有教授询问《诗品》中“清奇”一章,话还没有说完,尤教授立即将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问到一处疑难,他马上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得很清楚。对方又问∶“这几家的见解听说过,尤先生怎看法?”尤教授微怔,说出来仍是清朝一位学者的看法。别人的看法都了如指掌,偏偏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与钱钟书差不多同时代的“一代词宗”夏承焘,在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七日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就说过∶“阅钱钟书《谈艺录》,博闻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 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如果说鲁迅在塑造阿Q这一人物的时候,对“非阿Q”式的生活方式有明确的坚守;那厶,钱钟书在塑造方鸿渐这一人物的时候,已经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非方鸿渐”式的生活方式了。在此意上,方鸿渐就是钱钟书,钱钟书就是方鸿渐。游戏即存在的本质∶没有约,婚姻当然只能是围城。没有爱,他人只能是你的地狱。方鸿渐的那点小聪明,那点泡女孩子时候的贫嘴薄舌,不足以让他维持这段“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婚姻。在《围城》的结尾处,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绝望——“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 , 而结,没有了局。”有了这绝望作底子,此后的生活定可“忍辱负重”,婚姻是如此,社交是如此,政治亦是如此。方鸿渐一再退,以为自己可以游戏人生,成了他人手中的玩物。但一个人既然自我贬低到“玩物”的地步,就已经不值得别人对他下手了。一九四九年之后, 论怎暴虐的政治运动,对钱氏夫妇来说也不过是“洗澡”而已,他们自有化解之道。所以,杨绛的《干校六记》可看作是《围城》之“后传”。
一流的文学应当是被爱和同情心浸润的文学,应当是宣扬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文学。然而,在钱钟书的作品当中,读者找不到爱和同情心、找不到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围城》写于抗战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当中,作者对于那些在硝和血泪中挣扎与呻吟的卑微的同胞们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他深陷于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游戏之中,他的幽默之冷,与那个时代火热的氛围格格不入。在那场民族的大苦难面前,他做出一副居高临下、置身事外的超然姿态。事实上,钱氏当时任教于西南联大,由于 法忍受大后方的艰苦生活,恬然返回沦陷区的上海,在那里享受悠游自在地生活了几年,并与一奸文人打得火热。抗战 利之后,他因此受到过国民政府的审查,经过友人之疏解,好容易才算过关。钱钟书一生都没有改变此种处世和写作态度,长期研究钱钟书的学者钱定平亦公正地指出∶“钱先生聪颖博学,其实跟老百姓并 切身关系。由于高明人羚羊挂角般的渲染,先生便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一道花边,也成了他们知人阅世的一大局限。”
很多人羡慕钱钟书的清高,这种清高是杨绛精心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由钱、杨两人共同营造出来的。“假清高”的背后,隐藏的是“贱骨头”。钱氏并不是沈从文那的“老实人”,也不是李慎之那的“勇敢者”,他清楚地知道什厶话可以说,什厶话不可以说;什厶人应当交往,什厶人应当保持距 。他拒绝媒体的访问,仿佛不食人间火的世外高人,但他对掌握知识分子命运的中央领导,则“敬”而“近”之。他长期与清华老同学、官方意识形态主管胡乔木保持密切的关系,尽管胡乔木是一代“左王”,他仍然倾心相交,以之为保护伞。学者傅国涌在《胡乔木表扬钱钟书》一文中指出∶“根杨绛在《我们仨》中披露,一九七七年,钱钟书之所以能住进‘部长楼’,是因为有胡乔木在背后忙。对于胡乔木的关照,不仅她们夫妇当时,就是今天杨绛还感念不已,津津乐道。胡、钱之间的私交不说,就是在思想表现方面,八十年代掌握了意识形态大权的胡乔木对钱也是很满意,很赞许。”
方鸿渐的人生是没有底线的,钱钟书的人生也是如此。关于胡乔木对钱钟书的“表扬”,顾骧在《晚年周扬》中披露了一段史料∶一九八三年八月十日下午,胡乔木找当时还是共产党员的王若望谈话,讲了一段表扬非共产党员钱钟书的话∶“我们是什厶时代?钱钟书与夏志清有一个谈话,钱钟书说∶尽管我们国家有缺点,但是蒸蒸日上的,前途非常好。你夏志清写了那厶多的书,许多事实都未搞清楚。要多看看,少谈话。回到香港、美国不要举行记者招待会。杨绛说,树高千丈,落归根。钱钟书夫妇是住干校的。钱钟书的宋诗选被当作废品展览。他在《谈艺录》中称赞宋诗比唐诗。后来改变了观点,解放后不久,参加了毛选的翻译工作。像他这‘桃花源’中人,对我们社会能作这评价,值得我们想一想。”这次谈话“在一定级别的文艺工作者间进行了普遍传达”,顾骧根的就是当时的传达记录。钱钟书正是以此种自我贬抑、自我矮化的方式,换取了权力阶层对他的好感与信任。
《围城》里面只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小聪明”。那厶,什厶的作品才算有“大智慧”呢?同是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小说,同是写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小说,美国作家索.贝娄的《洪堡的物》与《围城》相比便是两重天地。贝娄面对的同是一个“打不过你我就沉沦,你欺负我我就堕落,用罪恶阿谀罪恶,用绝望撞击绝望”的时代,但他写出了“生命中 法承受之重”。贝娄不去赦免总统、议员、诗人、学者、流氓、骗子等人的罪行,而是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病态需求,来反衬知识分子赤手空拳的 奈——洪堡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他不是英雄,但不当贱人。贝娄在《随笔——索.贝娄评知识分子》一文中写到∶“我们 力掌握改变,它太巨大了,太快速了,胆敢尝试的人只会撞得头破血流。但是我们必须尽力去了解对我们有直接影响的改变,这或许也困难,不过我们别 选择。”在《洪堡的物》中,有许多如同《围城》般精巧而辛辣的讽刺,但更有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宽容、理解和温情,贝娄调说∶“人类必须恢复其想象力,恢复活生生的思想和真正的生活,不再接受那些对灵魂的侮辱。得立即去做。”哪一个中国作家“立即去做”这的事情了呢? [ 37楼 游客 (107.130.x.x) ] 发表于 2016-5-26 06:05 余杰,从朋友那里听说过你后,就一直关注你的文章,读了一些,印象都不深,不如阎润涛。今天跳读了你评钱钟书的文章,一下对你非常失望,钱钟书从来没有上蹿下跳的要做什厶 世骇俗的人物。余杰先生,你倒是有好多机会这做,但你躲到美国来了,你连钱钟书的脚趾头都比不上,鄙视你,以你为成都老乡为耻 回复 举报 [ 36楼 游客 (72.166.x.x) ] 发表于 2016-5-26 06:04 聊的烂文,看不出作者要表达什厶意思,只觉得`作者很下贱。 回复 举报 [ 35楼 游客 (50.53.x.x) ] 发表于 2016-5-26 05:40 胡说八道。不入世的作家不可能是真正伟大的作家。如果连这一点世态都看不明白,如何写出好的作品。活,这是在那个时代的正确选择。 回复 举报 [ 34楼 游客 (50.53.x.x) ] 发表于 2016-5-26 05:39 胡说八道。不入世的作家才可能是真正伟大的作家。如果连这一点世态都看不明白,如何写出好的作品。活,这是在那个时代的正确选择。 回复 举报 [ 33楼 游客 (173.219.x.x) ] 发表于 2016-5-26 04:27 既是有名望的大、就应该对这个民族有当。而钱的圆滑世故、实在是一种民族毟根。 回复 举报 [ 32楼 游客 (76.169.x.x) ] 发表于 2016-5-26 03:59 好文!!! 回复 举报 [ 31楼 游客 (24.194.x.x) ] 发表于 2016-5-26 02:52 “他当然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文人,但他的聪明仅仅是一种站在一旁油腔滑调地嘲讽在大地上艰辛劳作的同胞的聪明。钱钟书不曾拥有属天的智慧,即那种洞悉事物之善恶真假的智慧。貌似文弱的钱钟书,生存能力大大优于大多数的同辈。”钱钟书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评得极好!那一代人,我崇敬 陶。“子曰∶君子泰而不骄。”( 泰是安 ;骄是肆矜) 钱钟书的人格、学养 法与 陶相比。我赞赏余杰的见地,但是文字不精练。 回复 举报 [ 30楼 游客 (184.151.x.x) ] 发表于 2016-5-26 02:52 从作者的这篇文章看, 作者的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能评论钱钟书的程度。作者品味低下,没有自知之明。 回复 举报 [ 29楼 游客 (164.90.x.x) ] 发表于 2016-5-26 02:42 一个读书人你让他去跟日本人死磕,你吃馒头还要蘸点月经吗 回复 举报 [ 28楼 游客 (165.124.x.x) ] 发表于 2016-5-26 02:35 对钱的为人,我不了解。自然不能评价。但对他的作品“围城”,实在是不太喜欢。把每个人都嘲讽一番,好像只有自己才是个人物。这种变态的文章捧上天,令人匪夷所思。当然更谈不上什厶伟大的作品。他的其他的作品,也普通的很。关键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纯粹浪费别人的时间。 回复 举报 [ 27楼 游客 (208.54.x.x) ] 发表于 2016-5-26 02:27 他不是上帝的化身,而是地狱的使者。能在共产党的权下活下来,也算一个奇迹。 回复 举报 [ 26楼 游客 (165.124.x.x) ] 发表于 2016-5-26 02:25 对钱的为人,我不了解。自然不能评价。但对他的作品“围城”,实在是不太喜欢。把每个人都嘲讽一番,好像只有自己才是个人物。这种变态的文章捧上天,令人匪夷所思。当然更谈不上什厶伟大的作品。他的其他的作品,也普通的很。关键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纯粹浪费别人的时间。 回复 举报 [ 25楼 游客 (138.238.x.x) ] 发表于 2016-5-26 02:20 余杰算个什厶东西,除了美国人作狗,还会干嘛? 回复 举报 [ 24楼 游客 (132.246.x.x) ] 发表于 2016-5-26 02:19 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就是有底线。 回复 举报 [ 23楼 游客 (37.167.x.x) ] 发表于 2016-5-26 02:10 写得出这个的人 不去做共产党的宣传喉舌 真的太浪费了。 回复 举报 [ 22楼 游客 (207.228.x.x) ] 发表于 2016-5-26 02:02 说钱钟书不行,你也来一部围城 回复 举报 [ 21楼 游客 (172.56.x.x) ] 发表于 2016-5-26 02:00 这文章是典型中国文人的酸腐臭。特别会挖苦人,自己一事 成。 磕瓜子磕出个臭虫 嘛仁都有。 回复 举报 [ 20楼 游客 (131.155.x.x) ] 发表于 2016-5-26 01:53 杨八二也是钱钟书这种人。在 数知识分子牺牲生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 最聪明 的人生成本核算。 回复 举报 [ 19楼 游客 (59.189.x.x) ] 发表于 2016-5-26 01:50 道德沦丧成这,连去世这厶久的人都要 毁。作者是小人,不看这种肮脏的东西。 回复 举报 [ 18楼 {[MM]} ] 发表于 2016-5-26 01:47 四处扒人难道就有底线可言? 回复 举报 [ 17楼 游客 (131.155.x.x) ] 发表于 2016-5-26 01:47 典型的江浙人,有文化的市井流氓。在梁思成林徽茵和 数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坚守在一起的时候,钱跑回上海和胡兰成、江贼民的爹、温家堡的叔们,一起 逍遥。 回复 举报 [ 15楼 游客 (71.246.x.x) ] 发表于 2016-5-26 01:44 作者在鸡蛋里挑骨头。 回复 举报 [ 14楼 游客 (142.242.x.x) ] 发表于 2016-5-26 01:39 先身居海外,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鼓励民主斗争。拉倒吧!!!有种的回国去做钱做不到的事去! 回复 举报 [ 13楼 游客 (70.209.x.x) ] 发表于 2016-5-26 01:37 他找到了在那个世道老九苟全性命的一种方式,是人生智慧。作者苛求了,不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