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尚书》中:东北曰幽州。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割据辽东,随后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3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国号大清。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之后,战败的明军退入山海关,大清控制了整个辽东。皇太极生前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后来,满洲不仅是满人的族名,也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代表整个东北。 三百多年以来,满清的开国皇帝在东北登基,满清的末代皇帝在东北被俘。三百多年之间,历史上先后有两支军队从东北出兵攻占了中国全境,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回去。 1644年,多尔衮带领十万清军入关,攻占了中国全境。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人口长期相对稀少,满清倾国倾族入关之后,东北地区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满清入关后,多尔衮又发布了禁关令,禁止汉人移居进入东北。为了封禁被满清视为龙脉之地的东北,清政府在东北分段修建了共计一千多公里的篱笆墙,历史上成为柳条边墙。 从山海关到丹东的柳条边墙称为“老边”。从开原到吉林的柳条边墙称为“新边”。这项工程从顺治年间开工到康熙年间中期才完工。边墙以西是蒙古贵族的牧场,边墙以东严禁越界。 此后的216年里,满清统治下的东北一直处于封禁状态。让满清预料不到的是,封禁东北这块龙兴之地,导致东北人口稀薄,却为日后俄罗斯侵占东北提供了方便。 1657年,俄罗斯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汇流之处修筑“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开始与满清发生武装冲突。1685年和1686年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城,击毙俄军将领(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俄罗斯请求停火谈判。谈判中,清政府负责谈判的索尔图提出俄人退到色楞格河以西,俄罗斯却要求中俄以黑龙江为界。 后来因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兵力不足,小沙皇彼得才十几岁那时他还没有游历欧洲,朝政还在他的姐姐索非亚与其情人手里,俄罗斯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与清政府签订定了《尼布楚条约》: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从此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正式划归俄罗斯。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自以为是的康熙觉得北疆从此高枕无忧了,继续实行对内禁关封锁东北,导致东北地区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空有茫茫千里沃野,大好河山有土无人。而比康熙皇帝小18岁的沙皇彼得一世(就是后来被称为彼得大帝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却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发誓一定要占领黑龙江口。等到德国女人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时,直接把夺取黑龙江作为俄罗斯远东政策的重点目标。 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169年后,俄罗斯利用满清与太平军和英法联军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用一纸《瑷珲条约》让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军舰和船只驶进了原属大清内河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认可了《瑷珲条约》。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622页上,恩格斯这样评论俄罗斯的成功:俄罗斯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由于满清的“禁关令”导致了东北大部分土地成了无人区,于是俄罗斯称其所占土地都是无主荒地,按照国际惯例谁先占有就是谁的。 1860年割地条约签订之后,满清政府立刻取消了禁关令。从那时起,山东等地百姓扶老携幼蜂拥而至,短短几十年东北人口就增加到了一千八百多万。俄罗斯也在这个时期推行“政治移民”,但俄罗斯移入的数万军民很快就被淹没在潮水般的中国居民之中。 在那个非常时期,那片土地就是这样被大批涌进来的“汉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保下来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强迫满清割让辽东半岛,激怒了对东北几百年日思夜想的俄罗斯,俄罗斯约了法国和德国扬言派出军舰与日本开战迫使日本放弃了对辽东的侵占,从此日俄因东北结仇。“还辽”事成之后,俄国获取了修筑中东铁路(东清铁路)的特权,并租下了旅顺和大连,德国占了胶州湾。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俄罗斯趁机出兵屠杀了黑龙江东岸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并一路南下占领了东北全境。 丢失了做为大清发源地的东北,清政府自然要想方设法夺回来,却实在是心有余而力太不足,这才有了后来的日俄战争。 战争期间,年轻的吴佩孚曾经奉清政府之命参与帮助日军对抗俄军。日本在战死及病死近十万士兵之后打败了俄罗斯,作为对俄交战与归还东北的条件,日本在东北获得了大连和旅顺两个港口的租借权以及东清铁路长春以南路段的经营权,并在铁路沿线布防驻军(关东军)。 让历史惊奇的是,东北地区并没有因为连年战乱而走向破败与贫穷,东北经济反而迅速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洋务运动后兴起的南方诸省。满清退位之后,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东北的机械制造,电力电信,纺织,炼铁等技术都发展起来了。当时,北京和上海发往欧美的电报都要经过沈阳中转的,民国第一辆自制的民生牌1.8吨75型汽车也是沈阳迫击炮厂生产的,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时速达每小时四十公里。 在1930年代的大上海成为东方巴黎之前,1920年代的哈尔滨已经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30多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支,常驻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更是多达上千家,哈尔滨那时就与巴黎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了直接业务,左右着整个远东的金融形势。作为当时中国面粉和啤酒生产基地的哈尔滨在1926年就拥有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1928年东北宣布易帜,同时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移交民国政府。东北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影响到日本在南满铁路沿线的经济利益,各种矛盾激化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导致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一次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在此之后的14年里,东北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更加快速增长。 这期间随着东北人口的持续增长,东北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东北在三四十年代的城市化水平直到五六十年后才被现代中国超越。到1945年时,东北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 1945年苏俄对日宣战后俄国人再次占领东北,俄国人用火车在半年多时间里日夜不停地将东北的工厂机械包括工厂门窗以及其他各类物质运往苏联境内。当时东北拥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其中百分之八十被苏俄劫走。被苏俄洗劫之后留下的破败不堪的城市,即便如此竟然还能让后来进入东北的国共双方军人被庞大的城市规模和密集的高压电线惊得瞪大了眼睛。 今天的东北经济不行了,工业衰落了,发展落后了,但是今天东北的城市化规模还是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十年前的底子真厚实啊。 多尔衮领兵入关304年后,一支百万大军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入关,再一次染红天地。历史上有一个地方叫东北,成败了大清,沧桑了民国。今天,那里依然是让中国人心跳的一片土地,因为挨着朝鲜。 1870年到1940年之间,大量移民让美国人口增加了200%以上,同时带来了美国的繁荣。 相同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增加了1000%以上。在这块被满清封禁长达200年的土地上,解禁后的人口数量从几十万人增加到1900年的1000万人,1942年4000万人。 人口增长优势,地缘贸易优势,工业发展优势,还有“其他”优势,让东北一度成为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发达的地区。 如今,那些曾经让东北崛起的优势已经接连失去,东北的地缘优势因与俄朝等国的世纪变故已经变成了劣势。加上产业落后,人口外流等不利因素让东北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近年来,出现很多关于东北落后现状的议论甚至激辩,其中有一种言论说这些是因为东北人普遍很懒造成的。 那么,这个懒是怎么来的呢?在平均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里,换成谁也不想出去。我在哈尔滨住过,我知道在寒风中去往奋斗路副食店的路上有多冷,也知道呆在屋里是多么暖和。东北的现状不是东北人的某些地域性格决定的,很多因素还要理性看待,极端丑化东北人没有意义。 问题是一百年前意气风发闯关东,那个时候就不冷吗?所以一百年后,茫然不知向何方,又怎能一个“懒”字了得。 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东北大型国企周围形成了相对密集的城市人口。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几千万人下岗,东北人占了25%。 虽然东北的问题不能都让东北人背锅,但是发展落后的结果,东北人却不得不承受,承受不住的人就往外跑,导致东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地方出现萧条。 辽宁中部的一些城市,很多房产积压,降价也卖不出去,有的业主委托中介出售,一年后,中介也关门了。有一次了解情况时,一位业主切换视频,边让我看对面的楼,边对我说:“你看看,现在晚上八点,对面楼没几家亮灯,其他小区也这样,没人了。” 今天,一亿人口的东北在2017年时就已经提前全国十几年迎来了老龄化,生育率继续降低也是铁定的了,也就是说,东北人口会持续减少。未来50年里,在全国人口整体减少和普遍老龄化的趋势下,我个人预计东北人口将减少一半,回落到五千万人左右,即便如此,东北依然是全世界同等寒冷地区中人口密度高的。 现有条件下,试图找回上个世纪东北的产业地位和经济规模已经没有可能了,时间背后只剩下叹息。东北曾经的优势已经丧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人口增长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产生的人口外流是注定的结果,东北人口只会越来越少是不可能逆转的。 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如果还指望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去替代喘不过气的重工业,这是帮倒忙。在没有优势的产业上增加投入,会在现实经济规律及行业竞争中越发显得不伦不类,更加难受。 目前,正在经历一个长期衰落的东北,还剩下一个天然的优势。相对华东,华南,西南等发达地区,东北的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尤其是东北中部松辽平原北纬40度左右地区玉米产量最高,美国的玉米盛产地也是在这个纬度范围,吉林一省的玉米产量就占了全国的15%。 东北人口越来越少,只能选择适合人口密度小的产业去发展。有上海广东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经济结构,东北的过去就永远过去了,历史只会走过去,不会请回来。 如果放着天然的优势不去整合,却极力补救那些失去优势的老旧产业,把投入用错了地方,一头很难受,一头被耽误,两头都不好,只会加剧东北的衰落。 今天的东北,一方面是旧的产业结构无力回天却浑身插满了输液的管子,一方面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整合发展,东北的玉米外运到南方去供应养殖,东北的大片土地,大量厂房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东北这块土地要么这样荒废下去,要么转型向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加工产业相互带动的方向发展;在扩大北方粮仓的基础上,成为相关产业的加工基地,在人口持续减少的过程中维系住东北几个大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房源充足,房价适中,成为不太拥挤的宜居之处,就是未来50里最好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