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陈冠中的政治寓言小说《建丰二年》,是说国共内战四九年国民党胜出,统治全中国。七八年少主即位,七九年是为'建丰二年'。书中有一专章写中国的文学和作家们,该章浓墨重彩写了老舍,按陈冠中的假设,老舍靠《正红旗下》荣膺一九六八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看他如何说: 且說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日,中國華文作家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獲選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新得主。這是斯德哥爾摩瑞典學院繼一三年印度孟加拉文作家泰戈爾、六六年以色列希伯萊文作家阿格農之後,第三次把文學獎頒給亞洲國家、亞洲語文的作家,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作家享此殊榮。 老舍是當代中國小說在世第一人,華文論者咸認為他獲獎是眾望所歸,不作二人想。 老舍四六年至四八年間在漢學權威費正清等人的促成下,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期間完成了小說《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飢荒》共三十三段,三十三萬字。 《四世同堂》全書一百萬字,分一百段如但丁的《神曲》第一部《惶惑》三十四段,四四年初刊於重慶《掃蕩報》;第二部《偷生》三十三段,四五年發表於重慶《世界日報》;四六年由老舍是股東之一的晨光出版公司將第一、第二部分別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 四九年戡亂大功告成,老舍十二月歸國,帶來寫在十六開黑硬皮筆記本上的第三部《饑荒》的手稿,前二十段在五O年初登在上海的《小說》月刊,餘下十三段終稿大結局經調整後於五一年脫稿,並於同年交晨光出版公司印製單行本。 在美期間,老舍完成第三部後,請得前後在華生活五十年的作家浦愛德合作,將全書三部稍作刪減翻譯成英文,也於五一年在美出版,書名《黃色風暴》 《四世同堂》被公認為是老舍自三六年初出版的《駱駝祥子》之後的代表作,有人譽老舍為中國的但丁。 之前共黨曾統戰老舍,老舍自己也樂得左右逢源,不過左派內圍文學界仍視非共產黨員的老舍為異類,小說家茅盾就說過「老舍和我們不一樣,而且有不小的距離。」 四九年後,國人對共黨那套,文藝要帶著傾向性為政治服務的觀點普遍反感,倒是老舍的那點小距離、那點不一樣,回歸人情幽默、回歸地方百姓、回歸小說藝術的創作導向,受到熱烈追捧。至此,桂冠作家地位在國人心目中已經確立,漢學界以至西方的文學愛好者也多有識之士,年輕的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在五八年就曾譯過老舍的短篇《普通病房》但那還只是有先見的小眾,西人一般對華文文學尚未重視,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諸公還要再等十多年,才會懂得把目光凝注在華文小說上。 但是一向自負的老舍沒有就此停下來,他先是出版留美期間寫成的另一部小說《鼓書藝人》接著創作了北平味話劇《茶館》及其他新著,以及那本大部頭的扛鼎之作:六一年動筆、六七年完成、一百一十八萬字的故都滿族史詩式小說《正紅旗下》瑞典文或其他外文翻譯還沒出來,諾獎諸公就知道這獎不能再不給老舍了。 《正紅旗下》在中外文論界得到最高評價並引起理論界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個大國之內的少數族裔作家以最大多數族裔的主流語文寫成的作品,切入的是清帝國末年至六O年代民國北平的風土民俗,特別是八旗遺民的生計生活,帶出的是底層和另類的歷史敘事角度,用的是主流書面語夾雜著北方土話及前京師特定族群的口語,方方面面都為閱讀、闡釋、論述華文創作及近當代史的學界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新鮮角度。有人拿老舍相比於曹雪芹、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狄更斯、馬克吐溫、早期喬伊斯、四九年得諾獎的福克納、用英文寫作的俄羅斯作家納博科夫和印度作家那拉揚,甚至同是六七年寫出《百年孤獨》的馬奎斯。另外有論者以留洋小說、諷刺小說、科幻小說、土語小說、族群小說、尋根小說、鄉土小說、心理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精神分析、原型神話學、新批評、批判理論、形式主義、結構主義來為老舍小說做詮釋,各論者都能在老舍新舊小說中找到題目。 可事实上是,老舍的《正红旗下》并没完成,老舍在'解放后'去写《龙须沟》一类的应景文字去了。尽管如此,66年的文革也还是没有放过他。在被红卫兵折辱殴打后,老舍跳进了北京西城的太平湖。 有人说,老舍在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真以最高票数当选,但由于人已不在了,奖项被颁予川端康成。我并不真信。 陈冠中接着猜,说继老舍之后,林语堂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热门人选还有沈从文、巴金、钱钟书,甚至张爱玲。他提到了78年真得奖的高行健,却只字没提莫言。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