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低能”,这个说法是专门为批评我国学校教育的所谓弊病而准备的,意思是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大批学生学业上能得高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却较差。然而,这个说法并没有经过认真的科学考证,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一种时髦的观点。正因为这种观点泛滥, 北大周其凤校长一番赞扬中国教育的话引来诸多批评和嘲讽。似乎大家觉得中国的大学教育没那么成功。其实,这种悲观看法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色彩。欧美、日本为了多收纳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已经争得热火朝天了,我们自己却在这儿妄自菲薄,搞精神自虐。如果说高分的学生分高能和低能两种,低分的学生也分高能和低能两种的话,“高分高能”和“低分低能”肯定是绝大多数,而“高分低能”和 “低分高能”只是一种例外或意外,代表不了全局。 从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大学的基本功能分为教育和科研两大部分。教育就是育人,它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能很快胜任自己的职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能不能立即开展翻译工作,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能不能使用计算机语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本科绝对是世界一流。 微软老总盖茨九十年代初就发现中国理工人才的优秀,果断决策把最大的研发中心设到中国。李开复先生受命承担该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获得巨大成功。后来,谷歌欲步微软后尘,猎头夺走李开复,要求他在中国为谷歌搞一个同样规模的研发中心。为什么呀?就因为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扎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强,一毕业就能投入工作。 IBM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里, 招收的新职工后需要经过一段培训才能投入开发工作。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成为有生力量。日本IBM对新职工培训需要5-7个月的时间,韩国需要3个月,而中国只需要两个月。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如此超群的工作适应能力?关键就在于选人和育人体系的合理性。以分数高低为基准就能选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传授方能造就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有一种看法,认为应试教育偏重于灌输式教学, 用填鸭式的办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导致了一些学生思想被动,不善于就某个问题开展讨论和表述自己的意见。此类教学技术上的问题的确有改进的余地。比如我们的高考数学题只有笔试,而英国一些大学则要求你对解题的方式做口头阐述。这样做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示能力。不过,这只是枝节问题,无碍大局。因为表达和演示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来提高,对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来说, 掌握这种能力不是一件难事。 某些人不大看好中国的大学教育,也许是受了有些机构发表的大学排行榜的影响。由于这类排行榜以英语资料为基础,所以中国大学的排名往往比较靠后。比如英国高等教育杂志“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表的“世界大学排行榜(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1-2012)”中,北京大学排在第49位。 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排行榜最重视来自各国研究人员对大学的评价,占的比重达40%。参加评价的研究人员分别从亚洲、欧洲和北美分别按三分之一的比例选出,应该说是比较公平的。还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占了20%。然而, 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根据Thomson Scientific公司的数据库统计而得出的,也就是说仅限于英文文献。而且即使是来自亚洲国家的研究人员,也只能通过英语论文了解其他国家的研究状况,因此欧美的大学容易占优势。排在前14位的都是美国和英国的大学。实际上,这个排行榜根本反映不出中国大学的实际水平。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小W几年前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西海岸的S大学攻读博士。该大学为他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奖学金。小W在北大时成绩一般(否则他有可能申请到哈福等更高档次的奖学金)。S大学在世界排行榜上名列55位,跟第49位的北大基本属于同一档次,远远高于清华大学(71位)和中国科技大(192位)。然而小W来到该大学几个月后便大失所望。这个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比他预想的要低得多,跟他的母校北大根本无法相比。他觉得实在吃不饱,想换到其他大学去。而大学却拼命地抓住他不放,因为教授们惊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优秀的学生。试想一下,如果在国内,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清华或科技大念博士,会觉得跟北大不是一个档次吗?会觉得吃不饱吗?恐怕是不会的。 拿到博士学位后, 小W应聘华尔街一家名列世界前茅的投资银行。收到录用通知后, 在S大学引发轰动。因为小W是该大学历史上首位被那家投资银行录用的学生。而小W到华尔街上任后才得知,各大金融机构到处是他的师兄师姐。北大清华在华尔街早已声威大振。人家不管你是在美国哪个大学念的博士,只要你是在中国名校读的本科,就会被另眼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