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中国人肯定胜过一个日本人,而三个中国人绝对顶不上三个日本人。这种说法显然是为了强调日本人善于齐心协力,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然而,如果真要论证一个中国人能顶几个日本人,还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日两个民族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拿什么标准比,从哪个领域比,这样比出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许多优秀的中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师活跃在日本的大公司里,他们一个人顶两三个日本人似乎不是问题。软件是日本的弱项,又是中国相对的强项。 近年来,不少退休的日本汽车技术工程师被国内一些企业高薪聘用。一个日本汽车工程师顶上十个甚至二十个中国工程师应该没有悬念。中国的汽车工业太弱了。 如果拿日本拥有较强优势的文学和动漫领域来对比的话,结果恐怕会更惊人。一百个甚至两百个中国当代作家能不能抵得上一个村上春树?把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所有动漫制作人员加在一起赶得上半个宫崎骏吗? 相反在哲学领域,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朱熹,搜罗日本历史上所有哲学家或思想家也赶不上三人当中任何一个。为什么呢?因为思想是日本人绝对的弱项。弱到什么程度?弱到不能再弱的程度,即“无思想”的程度。我们可以说,中国和日本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日本是一个无思想的民族,而中国人则是注重思想的民族。 我们说日本没有思想,并不是说日本人是没有思想的人。作为个人的日本人既爱好学习又善于思考,思维活动积极而又敏捷,可以称得上富于思想的人。日本的“无思想”是说日本人作为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创的思想体系,譬如中国的儒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等等。神道被称为日本原创的本土宗教,遍布各地的神社印证了其信仰的广泛程度。不过,神道虽然有各种祭祀仪式和仪礼,却没有宣示教义的经典。它并没有用文字形式告诉日本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人应该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其实,日本人也并不甘居“无思想”的状态,他们一直在探索日本思想的可能性。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后,部分日本知识分子借助儒家的华夷思想,断定中国已经变成“蛮夷”。因此,有的学者主张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国”。后来,更有些学者发现与其这样“打着红旗反红旗”,还不如独树一帜,发掘日本自己的思想。于是,日本的“国学”应运而生。为了创建能与中国思想分庭抗礼的“日本思想”体系,一代又一代日本学者持续奋斗了三百年。今天,冠以“日本思想”的著述不少,却没有人说清楚“日本思想”到底是什么。倒是五年前一位叫养老孟司的学者做了个干脆的了断:“所谓日本思想就是无思想的思想。” “无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有思想是个弱势,然而这种弱势在日本历史上往往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甚至可以说是日本的一大优势。比如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并未经历不同思想的激烈冲突和新旧势力的残酷斗争便实现了向近代文明社会的过渡。明治维新时的政治口号是“王政复古”,也就是复辟。用不着打破旧体制的革命,也不需要冲出旧思想的牢笼,只是废除幕府,让天皇重掌统治大权,便完成了引进西方文明的政治准备。对比我们中国走向现代化路程的曲折和坎坷,“无思想”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无思想”也给日本民族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无思想”就难以集中全民族的智慧,无法形成强大的领导核心。今天的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怎么也摆脱不了从属于美国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思想”。“无思想”的民族在政治上必然幼稚,而政治上的幼稚在外交上是个致命的弱点。思想对一个民族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日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但他们曾经很幸运地借助外来的先进思想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古代的中国,近代的欧洲,战后的美国都曾为日本提供了现成的样本。今天的日本却困惑了。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再也找不到样本,需要自己去开创未来了。这个时候,政治上不成熟的种种弊病就凸显出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老龄少子化的问题已经很明显。然而二十年过去了,至今连个像样的鼓励年轻夫妇多生孩子的政策都无法出台。八十年代末泡沫经济崩溃,日本持续萧条了二十年。竟然没有一位政治家能拿出摆脱困境的方略。 这个民族正受着无思想的煎熬。小泉内阁曾试图借用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挽救危局,结果却落个雪上加霜。民主党内阁欲效仿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刚出师就碰得头破血流。日本的沉落仍在继续,日本人正陷入空前的焦躁和不安。 (此文摘自《大日本•小日本》序。) 药进著《大日本•小日本》企业管理出版社 居住在日本的网友可通过「ヤフオク」廉价购买。内山书店也在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