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相亲角
10月初的一天北京天气格外晴朗,我们一家三口便去了天坛公园游览。在公园的标示图上我看到了七星岩,心想,我小的时候来天坛公园怎没注意到有这个景点?于是便去看看。到那儿一看竟看到了相亲角;而且人还挺多的。其中还有专门为中老年和海外单身相亲的地点。中老年相亲角似乎有不少是亲自上阵为自己寻找对象;而年轻人相亲则是家长出阵。场面很大,估计有几百人之多。
网上查到有关天坛公园相亲角的描述:
……天坛公园有一个父母为子女张罗对象的相亲角。盛夏的一天进了公园东门,在七星岩附近,找到了这个代替子女相亲的地方。看林荫下汗流满面的家长,由衷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
看来这个相亲角已存在很久。这一专门的相亲场所是不是北京最大的呢?网上资料讲,“北京朝阳公园相亲角、中山公园相亲角、玉渊潭公园相亲角、海淀公园相亲角、陶然亭公园相亲处、石景山雕塑公园姻缘角等都是当地家长相亲会的聚集地”。这里没提到天坛公园相亲角。看来北京规模大的相亲角我还没看到。
正在天坛公园相亲角逛,同为海外回国探亲的朋友从上海发过微信,说他们正在逛相亲角,那里熙熙攘攘。相亲的家长们把子女的相亲广告都挂在雨伞上。我们则告诉他们:这里替子女相亲的家长们都在“摆摊”,“招亲告示”铺在前面排成行,他们坐在小凳子上东张西望;乍眼看像窦儿鬻女。
其实呀,也真别嘲笑人家。咱上个世纪70年代末作为“知青”返城后也是找不到对象的。我个矮。那时女孩子对外貌身高的重视甚于物质条件。像我这样“全残”(身高不够1米7)的主儿找对象真难,总也没戏。幸亏我妻子当时垂青于我,她“大义凛然”,接纳了我这个“小土豆”,她是了不起的
“社会的安定因素”。想想当年我是“恐龙级”单身的时候,老妈急成了热锅蚂蚁,前前后后给我领来一个排的女孩儿相面。如果当时有相亲角,她肯定是“积极分子”,成天去“推销”我。
这都是30年前的事儿了。现在家长们为子女相亲都是怎样的内容?不得而知。那还是看看网上有关报道吧。摘编如下: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如同集市。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都拿着纸牌或站在自己的“摊位”前。这是一个婚姻市场。
相亲角中,为帮助儿女们挑选合适的婚姻对象的家长们,他们从城市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公园的一角。花灯上,寻缘者绘出名字、年龄、择偶条件,甚至配上照片。一盏花灯有6面,每个征友者占2面,写上个人基本信息、择偶要求,还可以配上张生活照片。一般情况下,百余盏求偶花灯将高悬在中山公园的两条长廊上。公园负责人告诉记者,100盏花灯可挂300位征婚者信息,如果征婚者太多,主办方还备了征婚墙。求偶花灯平时会挂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二楼还配备了交友茶室,让老爸老妈有一个正规的相亲地。周六周日,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会被分为两块:一块是“自由挂牌区”,印有择偶者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等信息以及择偶要求的广告纸,被整整齐齐贴在长达十几米长的广告栏上,广告栏被安置在蓝色的遮阳走廊上。由于广告位有限,有些父母干脆将上述信息写在纸板上平铺在地面,或用木夹把纸板夹在树枝上供人浏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广告纸还配发择偶者的照片,甚至是大幅艺术照。广告分60后版、70后版、80后版、涉外版、“新北京人”版、二婚版等。另一块是“业余红娘区”,父母们挤在婚介周围,翻看记录册上登记的相亲者信息。
自2005年6月起,由一些父母自发组织,在北京中山公园形成了这个以摆摊挂牌方式帮助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免费平台。这一现象在国内其他大中城市也不鲜见。参加相亲活动的大多数是老年人,都很着急子女的个人问题。一些正规婚介机构的婚恋师也在现场设摊,开设“爱情专车”为年轻人、老爸老妈提供专业婚恋咨询。相亲角是一个融合着各种欲望、讲求实力、市场力量作用其间的婚姻市场。
在来此的家长眼中,他们的儿女“被剩”的首要原因是背井离乡。在内地的男女成年后多有父母、朋友介绍对象,往往不会“剩下”,而这里的打工族互相难知根知底,每天上班交友圈狭窄或者忙于学习充电,没人介绍自然容易落单。不少公司还规定不许在本单位找对象,如果找了,就要调离一个,使得这些员工兔子吃不了窝边草,远处的草儿又吃不着。此外,买不起房成为很多男女迈入婚姻的阻碍。
在相亲广告中,有些人还在上面留下“人品好”、“长相好”和“房子没问题”等备注。表面看来,父母们似乎对这里充满信任和期待,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他们对相亲角的态度十分复杂,主要有力挺派、反对派和中间派。
大量父母抱怨:男人不管年龄多大,都想找年轻漂亮的,而女人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想找条件优于自身的,造成更多的人互相错过。在中山公园的相亲角,剩女问题比剩男问题更突出。“力挺派”中,有的认为能在此为子女找到“优质”结婚对象;有的不信任低效昂贵的商业婚介,从而来此亲自挑选,但求“放心”;有的则干脆认为相亲角就是一个婚姻的“自由市场”,它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时代的进步。“反对派”父母认为相亲角不过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在这里帮子女找对象只能算是“野路子”,从效果上看,不过是“捣浆糊”。“中间派”父母则将相亲角看作是一个“碰运气”的场所。
在相亲角,有的父母炙手可热,有的父母则无人问津,说到底,实力才是硬道理。实力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子女的硬实力(外貌、年龄、职业、收入、户口、住房、婚史和属相等)和父母的软实力(父母的形象资本、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本)。为子女相亲之前,父母之间要先过“眼缘关”。在父母之间与子女择偶有关的谈话中,话语背后隐含着一个又一个“探底”的企图。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职位、工资福利、退休后工资福利怎样、有无四金、退休后有无新的收入来源、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住房情况、有无其他家庭负累等话题,是很多父母在交换完子女的基本信息之后,必须重点交流的内容。每天,都有会父母带着子女的资料在北京公园相亲角寻找希望,有的老人家已经坚守达6年之久!很多有四五年的历史了。一位70岁的母亲有位36岁的海归女儿。她说自己像得了“神经病”,每天都想往公园跑。或许,在儿女的心里,找对象不关父母的事,可是,在父母的心里,儿女大龄单身他们寝食难安。我们发现,在择偶问题上,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市场化价值观已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点体现在择偶标准市场化、相亲活动市场化(见面喝咖啡或吃饭)、相亲角本身日益市场化。显而易见,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已然能熟练或比较熟练地运用市场化的语言,进行婚姻市场上的交易行为。7名退休老人为了单身子女参加各种相亲活动,渐渐相识。为了“解救”更多的大龄单身男女,他们自发当起“红娘”。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市场化浪潮席卷中国内地,民众不再惮于言商言利,而是将对物质的追求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也直接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最为私人化的情感世界。
与传统的父母包办不同,相亲角的实质是代办择偶,是“毛的孩子们”试图帮助“邓的一代”解决婚恋难题。两代人有各自的怕与爱。针对子女择偶,两代人的怕与爱奇妙地纠缠、融合在一起,于是,相亲角这个光怪陆离的图景便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
看罢这些报道我在想,自己当初非要找对象是为了什么?千万别认为我在装模作样,咱是认真的。作为一个男人,我可以开诚布公地讲,满足欲望是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具有动物性的人,我年轻时太想有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当然,作为人类的婚姻,性欲仅为要求之一;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对婚姻还有更多的要求;而且越是现代化商业社会,对婚姻的各种要求就越多。
但同时,越是现代化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却不那么容易了。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却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在越来越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这大概是现在有了更多的“剩男”“剩女”的原因吧?在美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还不是如此?
有社会学家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庭会逐步解体。看来这不是耸人听闻;特别是个人的性欲也可以在无婚姻状态下解决的时候(这在西方社会习以为常。中国传统社会瓦解后,年轻人对性道德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我在网上看到一篇一位摄影师对嫖客的采访简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
从21岁到73岁 8位嫖客面对镜头谈个人经历
显然这不是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话题,但是对大家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秘密。然而当你看到一家买春场所,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刚才进去那个人是谁?是不是记者去卧底……我的同事如果正好从里面出来该怎么办?话说回来……这里面是什么样子?
摄影师Bettina
Flitner(女)在一家名叫“天堂(Paradise)”的店里转了10天,和来访的客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从21岁到73岁,这些男人们都很诚实,也愿意把自己的事说出来。拍摄完毕,Bettina给这个摄影集起了个人名——约翰斯(Johns)。
1、克里斯蒂安
23岁,转运商,单身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女人实在是太TM烦了!我需要的时候就来,然后就可以走。就这么简单。女友就不行,刚谈个对象没两天我就烦了。来这里花钱就很不一样,很有……掌控感。你可以拥有一个姑娘,然后和她做脑袋里想到的事。”
2、董(Dung)
28岁,餐厅经理,单身
“约会就意味着耗费精力和时间。我喜欢的姑娘?绝不是亚洲姑娘,绝不!我喜欢那种能对我产生母性关怀的女性,而且是那种御姐型的,她也喜欢那种感觉。有时候我一进房间看到姑娘在看表,一瞬间就败兴了。”
3、京特
55岁,离婚,酒吧老板,养有1子
“我不喜欢那些太专业的姑娘,我更喜欢偶尔过来兼职的姑娘,她们的反应其实更好。上一个姑娘事后告诉我,‘这是我这辈子最爽的一次。’50欧元,这性价比简直好极了!”
4、英戈
43岁,雇员,单身
“走出这道门,我会很腼腆,不敢追求喜欢的女人。我谈过两次恋爱,对方都是特殊职业者。这就是所谓的撒玛利亚效应,你会想着带她离开这里。不过这些都已经翻篇儿了,我现在不会再恋爱了。呃……最近我经常来,来见同一个女人。”
5、伊万
65岁,汽车机械师,单身
“一般来说我需要请一个漂亮的姑娘吃两顿饭,花掉100欧元。但是在这儿,一切都很简单,人会很快习惯这一点。上周有个哥伦比亚姑娘,我觉得她真的很享受。不过她突然就消失了,可惜!”
6、约阿希姆
58岁,工程师,分居,养有1女
“当你去过那样的酒吧,你会不喜欢普通的姑娘。那身条!我女儿吗?她今年26岁,我会确保和那些27岁以上的姑娘在一起。她们都有自己的,呃,市场专员,我亲眼看见过他们分账。”
7、卡伊
49岁,银行职员,离异,养有2个孩子
“一般情况下,这里的姑娘都是那种我无法企及的等级。但是我在这里就可以跨域那些界限,有些事情我无法对着普通女人提出来,在这里只意味着多花100欧元。三年了,我来这里只见同一个女人,每个月两次。”
8、拉尔夫
28岁,技术,单身
“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姑娘们很聪明,闲聊起来很开心。我有个交往4年的女友,但是我来这里的事情总是会露馅儿,结果我们就掰了。现在我正在做一个能为客户提供不在场证明的软件,交通事故、医院看病……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
我在想我们将来的人类社会是什么状况。
相亲角那些为孩子们苦苦寻找对象的家长们,如果你们看了这位摄影师的采访会怎么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