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变迁 我们北京“知青”把当年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称为“内蒙军垦”。这个北京军区下属的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69年,到1975年划归地方政府管理,不再属于北京军区管辖。 1969年是“文革”后第四个年头。那时全国各地建立各大军区管理的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目的是“屯垦戍边”。东北和内蒙古和苏联、外蒙古毗邻,在那里“屯垦戍边”有战争打起来时提供兵源的目的。当时“文革”中被毛泽东鼓动起来的学校里的年轻人是有激情的,对解放军相当崇拜。我记得1969年9月,我所在中学名义上初中毕业的各个班里都有不少同学被分配(走一下报名申请的形式)去了“内蒙军垦”。去的同学们一个个挺光荣的样子,觉得自己怎么也是北京军区下属的“兵团战士”了。我估计北京市有一、两万人去了那里。 “内蒙军垦”从1969年起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市区及本区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的知识青年不断地接收“知青”,到1975年划归地方政府管理时已达十几万人(少部分不属于“知青”)。最初三年,“内蒙军垦”实施供给制,战士每人第一年每月5元人民币津贴,第二年6元,第三年7元。其他生活吃穿用生产建设兵团提供。但第四年起改发工资,大约每人每月30元出头。 在这6年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从成立时的64万亩土地,扩展到1975年耕地147万亩。可是这些土地的平均亩产只有几十斤。打出的粮食养不活十几万兵团人,57%要靠国家供应。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建设兵团盲目开垦不能耕种的土地,原本来沙化和盐碱化的土地是不能靠“革命热情”长出庄稼的。同时,很多开垦地区“先生产”“后基建”,众多生产连队并没有建设在适合居住的地方。此举不但让“知青”们倍尝生活之苦,也浪费了大量生产资金。很明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以来年年严重亏损。 1971年,兵团农业生产成本平均每亩34.4元,平均亩产80斤,收入11元,每亩亏损23.4元。1974年,兵团实际亏损4682万元,粮食平均亩产量只有44.15斤。兵团成立以来总亏损18991万元(农业生产亏损:20367万元;工业生产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国务院联合调查组调查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安徽五个兵团的情况。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性质和任务不明确:是以打仗育人为主,还是生产为主?是按企业办?还是按事业办?第二,领导多头,不利一元化领导。第三,兵团按军队组织形式编组,与生产需要极不适应。最终,在1975年将大军区下属的生产建设兵团解散,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后,兵团的“知青”觉得前途无望,此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渠道离开。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为例,当初共接受19540人,7年中离开的共计6383人。其中病退938人,困退1362人,超假不归626人,调出2687人,上大学1008人,参军91人,招工218人,其他原因减员48人。到了“知青”大返城的1980年,几乎走得一个不剩。 我的发小当初去了“内蒙军垦”。前几年他们“内蒙军垦”原来的一些“知青”组织回兵团旧地重游了一番。他们发现,当初他们所在的各个连队基建的房屋几乎找不到了!他们在当地几乎不辩东南西北,因为到处都由当地承包土地者改种了向日葵。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见到此景,他们都哭了,因为他们的青春埋在了那里。而几十年后他们去寻找青春激情留下来的东西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是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盲目开发的土地,基本上都退耕还草还林。而剩下适合农作物耕种的土地种植向日葵最有经济价值。 现在,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地区是内蒙古向日葵生产基地。而内蒙古是中国大陆生产向日葵籽最多的地方!2013年内蒙古向日葵播种面积在450万亩至500万亩,主要产区分布在巴盟(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地)。 就网上能查到的早期资料显示,内蒙古向日葵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向日葵种植总面积的30%左右。据2014年资料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彥淖尔市(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9月有450多万亩向日葵将迎来丰收。而巴彥淖尔市又是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生产地级市,种植向日葵已经成为该地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30%左右来自向日葵生产。巴彥淖尔市向日葵总产量突破16亿斤,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