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纽约第一好去处 |
| 如果有机会去纽约游玩,您最想去哪儿?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成百上千。如果您喜欢西洋绘画、雕塑,回答可能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如果您欣赏古典音乐,您会说“林肯中心”。如果您爱好音乐剧,答案就是“百老汇”。如果您来自专制国家,您会说“自由女神”。如果您喜好登高望远,就回答“帝国大厦”…… 如果您哪儿也不想去,只想好好撮一顿,那就什么也别说。纽约有多如牛毛的餐馆,找一家瞧着中意的,吃个肚儿圆就得啦。
如果您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简单——
厕所。
我知道,这个回答太没品味,让人扫兴。这毕竟是我在2015年的第一篇博文,难道就这么臭哄哄地开头么?再说,美国的爱国愤青会不会骂我抹黑纽约这个令美国人自豪的大都市,是居心叵测的“反美势力”啊?可是,不论我写下别的什么题目,“厕所”这两个字就是挥之不去,看来是非写不可啦。
容我先讲一个王先生的故事。
王先生40岁出头,在新泽西的一家药厂做研究。他媳妇儿在某大学实验室做事。两人育有一儿一女,花一样的可爱,令人称羡。星期六早上,一家四口坐上新买的SUV, 兴冲冲地向纽约进发。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曼哈顿南端的中国城。王先生是书呆子,想去“东方书店”看看中文书。他媳妇儿则是去做头发,因为那里发廊更时髦,而价钱比要比在新泽西做便宜许多。两个小的呢,早就闹着要吃小笼包。于是商定了一个计划:王先生先带着一对小儿女逛书店,他媳妇儿径自去做头发。然后全家到江浙馆子吃午饭。午饭后买点东西就打道回府。王先生说:东百老汇大街有家肉食店的卤鸭不错,应该买一只。媳妇儿看看王先生的将军肚说:就知道吃!
按照惯例,王先生先是沿22号公路向东开长长一段,然后换到1号公路折向东南,最后来到荷兰隧道。荷兰隧道是连接新泽西和曼哈顿的三大要道之一(另外两个是林肯隧道和乔治·华盛顿大桥),出隧道后一拐弯儿,就是通往中国城的坚尼路(Canal Street)了。
车刚走到收费站前,媳妇儿就嚷起来了:“怎么又涨价了?!”原来,隧道费已经从去年的13美元涨到了14美元。王先生只好苦笑说:“那有什么办法?咱们都到这儿了,总不能因为一块钱就退回去吧?”其实他就是想退也退不了——后边排着一大串车呢。不仅退不回去,往前也走不了。五六十辆车在前边一直排到隧道入口,像蜗牛一样缓缓移动着。看这架势,没有半个小时是进不了隧道啦。
“妈咪!”小女儿叫起来:“我要小便!”挤在车龙里是不可能出去找厕所的,王先生只好鼓励女儿坚持一下,过了隧道就好了。25分钟后,车子终于开进隧道,可是隧道里的交通也不乐观:各色各样的车子把两条单向车道挤得满满当当,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所幸车流还在蠕动,让人抱有一线希望。
这时,大儿子开始长吁短叹,还不断扭动身体。他妈妈问:怎么啦,儿子?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想上厕所。”
“嘿!你们两个啊,不是告诉你们出门前解手吗?”
王先生赶紧说:算了算了,马上就到了,坚持一下吧。
皇天不负苦心人。坚持了15分钟,终于开出隧道来到曼哈顿,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王先生把车开到坚尼路,让媳妇儿带着红头涨脸的儿子和满脸泪花的女儿去找厕所。媳妇儿一看表,快11点了,于是说:先去吃饭吧,吃完饭再干别的。王先生说:也好也好,你们就去老地方吧,我把车停好后就来。
去过纽约的外地人常说,到纽约有“两难”。上厕所是一难,另一难就是停车。在中国城这样的热闹地带,路边的车位根本不够用,只能去找收费不菲的停车场。王先生过去多次开车来曼哈顿,对这一带地理很熟悉。他知道附近有一家市政府开办的停车场,价钱也还公道,只是要多走几条街。
王先生在市府停车场停好车后,沿着曲里拐弯的街道往中国城走。虽然厕所问题造成了一些困扰,总算有惊无险。如今车也停好,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啦。啊,今天的阳光真好。
突然,一个带着肉味儿的饱嗝儿顶了上来,令王先生感到不快。然而这只是前奏曲,接着就是胃肠一阵咕噜噜的搅动,带来一阵阵便意。坏了!王先生心里说。千不该万不该,出门前非要吃昨晚剩下的炸丸子。看来是闹肚子了!王先生看看周围,已经进了中国城范围,只是离那个他们称为“老地方”的江浙馆子还有七八个街区呢。王先生想,坚持一下就到了。可是越这样想,胃肠越折腾得厉害,一波一波地轮番进攻,令王先生痛不欲生。
又挨过3个街区,王先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纽约的公厕极少,一旦“内急”是很尴尬的事情。如果您是在中城一带,还可以去火车站、中央公园或者大百货公司上厕所,在其他地方就只能去电影院或饭馆,而去那些地方是要消费的。如今王先生就尴尬得不行,除了就近找一家饭馆立即解决,已经别无选项了。
正好右手边有家叫什么“楼”的饭馆,王先生便钻了进去。一个面容极其严肃的伙计引王先生入座,递上菜单。王先生先是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点了一份锅贴。伙计刚转身,他就一头冲进厕所,总算如愿以偿。正在一泻千里的时候,媳妇儿来电问他在哪儿。
“XX楼?!”媳妇儿在那一头儿叫起来,“我们都在老地方等着呢,你上那儿干吗?”
王先生的故事讲完了。无非是想告诉您,在纽约上厕所有多难。至于王先生是谁,您就别对号入座儿了。那是个虚拟人物,那些事迹则是根据几个人的经历写成的。
俗话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是在纽约这种国际大都市,您就是憋出病来,也不好在大街上就地解决吧?所以要做好预案,才能战无不胜。王先生的故事提供了一些应对之策。
首先,在出行前要少喝水,不吃油腻食物,出门前要方便一次;其次,如果行程长,最好在途中的加油站或快餐店方便一下;最后,一旦遇到尴尬,像王先生那样找家饭馆解决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虽然一般饭馆都会在门口标明“本店厕所只供本店顾客使用”,如果您憋坏了进去找厕所,人家也不见得不让您用。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小意大利”遭遇尴尬。他走进一家餐馆,拿出一美元给伙计,请求用厕所,结果人家让他用了,也没收钱。当然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如果600多人都拿着一美元进去要求用厕所,人家恐怕就要报警了。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外地人把在纽约找厕所视为畏途,一些纽约客却把家里的厕所作为生财之道。几年前,有个财迷心窍的家伙在Craigslist上发广告,表示要在St. Patrick’s Day大游行那天提供自家的厕所供观礼者使用,费用是50美元一位。到了那一天,果然有内急的“顾客”鱼贯而来,主人乐得笑眯了眼。不过后来他发现,“顾客”中不乏一些神头鬼脸的人物,这让他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安全。在接待了20位“顾客”、赚了1000美元后,他终于忍痛宣布“停业”了。
不论是谁,到了纽约都得上厕所。您说说,厕所是不是纽约第一好去处啊?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