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醉茶说天下  
东西南北,斧钺钩叉,中外古今,煎炒烹炸  
https://blog.creaders.net/u/855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渔阳山人
注册日期: 2014-05-22
访问总量: 895,42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大选之夜
· 两党候选人各将获得多少选举人票
· 大水冲了龙王庙,你也配姓赵?
· 宇宙深处的秘密
· 春雨霏霏
· 急诊
· 我为什么不选川普? —兼答某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梦里乾坤】
· 大选之夜
· 宇宙深处的秘密
· 春雨霏霏
· 急诊
· 我为什么不选川普? —兼答某博
· 趣谈核大战
· 二秃子见到了毛主席(之四)
· 二秃子见到了毛主席(之三)
· 二秃子见到了毛主席(之二)
· 二秃子见到了毛主席
【轻歌曼舞】
· 霸王别姬
· 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
· 红罂粟花
· 舞姬(我的CD情结之八)
· 吹毛求疵说《芳华》
· 我的CD情结(之七):革命第二步
· 我的CD情结(之六):CD与音响
· 我的CD情结(之五):Big Five
· 我的CD情结(之四):大盒CD
· 我的CD情结(之三):到哪儿买CD
【如是我闻】
· 两党候选人各将获得多少选举人票
· 大水冲了龙王庙,你也配姓赵?
· 五星红旗为拜登“助选”
· 坚持“大选舞弊论”对川普不利
· 怎样让猫吃辣椒?
· 请各路好汉饶过李家母女
· 中国出了二十七个“毛泽东”
· 真不想当你爹
· 卧龙吊孝
· 让毛主席入土为安
【齿颊留香】
· “共产主义”这道菜
· 说说包子
· 美酒飘香
· 毛主席说:这家的豆皮好吃
· 烧茄子
· 炸酱面的故事
· 江水煮江鱼
· 曼哈顿的川菜馆
【走走看看】
· 纽约上东城
· 纽约地铁里的动物
· 纽约第一好去处
· 孩子的圣诞树
· 雨夜,醉鬼来了
· 美国食堂里的中国学人
· 美国最高的公路
· 高山遇险
· 革命书店
· 我在纽约学雷锋
【杂谈】
· 蔡英文是“假博士”吗——驳“丝
· 对《使馆猪年春节招待会漫笔》的
· 屠呦呦是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穹顶之下的愚民
· 一间厨房,半个锅盖
· 也谈习近平“反腐”
· 马航事件与人道情怀
· 花钱买“欢迎”
· 观众
· 从徐才厚倒台看中央政治局委员犯
存档目录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我的CD情结(之二)
   上一回说了一点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加上德沃夏克,这老三位是我最先“认识”的作曲家,所以我最早收藏的CD都是他们的音乐。那时我囊中羞涩,不敢乱花钱,于是搞了一本“变天账”,列出欲购CD清单来,坐等唱片店降价。纽约的唱片店多,我去纽约时总能赶上哪家降价促销,从来没有空手而归过。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给CD开封。那时单张CD都是密封在一个长方形的透明塑料包装盒中。盒子的上半部封着印刷精美的说明书,下半部是装有CD的盒子(称作“jewel case”)。那外包装盒极硬,用手撕不开。开封时须用大剪刀把上下两部分都剪开,取出说明书和CD,然后把说明书封面朝外嵌进透明CD盒盖的内侧,才算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一边听新买的CD,一边翻“变天账”,把新淘来的宝货一一记录在案。往往新买的CD还没听完,新的购物清单就产生了,然而促销期已过,只好撅着大嘴等下一次降价。记得DG、DECCA和Philips这三家唱片公司(当年同属于PolyGram集团),每年都要搞好几次促销,减价幅度可达20%左右。其他公司,如英国的EMI和美国的RCA等虽然也有减价推销,但记忆中似乎不如PolyGram那三家频繁。据说,纽约的CD是西方各国中最便宜的。当年在美国卖10美元的CD在英国要价10英镑,差不多是美国价格的两倍,难怪欧洲人到纽约来总要买大量CD带回家。

刚开始听古典音乐时,我只喜欢声势浩大的交响作品,对于室内乐和声乐则兴趣缺缺,尤其不喜欢器乐独奏,总觉得花20元买张独奏CD对不起我的音响系统。所以,我的“变天账”里记的都是交响曲、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和芭蕾舞音乐等等。其实当年那套音响不过是一台小功率的功放/收音机(receiver)、一台入门级的CD播放机和两只大而不当的廉价音箱,除了“主旋律”之外听不到多少细节,用来鉴赏音乐实在是不够格。我那时经常自嘲是《滥竽充数》故事里的“齐宣王”,只愿意听合奏,不愿意听独奏。等到我变成爱听独奏的“齐湣王”时,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闲言少叙,今天想说说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Dvořák这个名字怎样读,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位新加坡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名字中的“D”不发音,所以要读成“沃夏克”。然而纽约古典音乐电台WQXR说到Dvořák时,“D”还是要发音的,而维基百科Dvořák词条的注音也是如此。所以,还是叫德沃夏克吧。德沃夏克作为一个有演奏天分的乡下孩子,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大作曲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誉满天下的,却是他在美国居住期间创作的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lrd”(中文通常译作“自新大陆”或“新世界”)。那时,老德在纽约的国立美国音乐学院当院长。在挥之不去的乡愁中,印第安人和黑人的一些民歌小调深深感动了他。适逢纽约爱乐乐团委托老德创作一首交响曲,他就把这些民歌的元素融合进交响曲中,从而谱成这曲感动世界120余年的佳作。

“新世界”由纽约爱乐乐团于1893年12月16日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大获成功。当地一家报纸评论说:“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交响曲!”不久,“新世界”就漂洋过海,风靡了欧洲大陆。如今,“新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乐团最常演出的曲目,几乎所有指挥大师的CD合集中都会有一张“新世界”。中国于1980年代曾引进一部名为《火红的第五乐章》的日本电影,讲的是东京某乐团因财务危机而陷入困境,乐团成员不屈不挠团结自救,终于得到观众和指挥大师的支持,从而使乐团获得新生。影片的最后,是日本指挥大师渡边晓雄指挥乐团演奏“新世界”的第四乐章,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专注的乐手、威严的指挥与热情观众的特写镜头交相辉映,让人们顿悟片名的意义:虽然“新世界”只有四个乐章,但乐团成员对命运的不屈抗争,构成了那火红的“第五乐章”。通过这部影片,也可以看出“新世界”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

我收集的“新世界”交响曲已有七个版本之多,其中最欣赏的是捷克指挥大师库布里克(Rafael Kubelik)1973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和卡拉扬1985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数码录音,这两张CD都是由DG出版的。库布里克在19岁时首次指挥捷克爱乐乐团, 后来成为其首席指挥。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更是一名反专制的斗士。在纳粹占领布拉格期间,他拒不向党卫军头子行纳粹礼,还拒绝演奏瓦格纳的作品,最后不得不避祸乡下,才免遭盖世太保的毒手。战后,共产党靠政变上台,库布里克趁出国演出的机会“叛逃”,从此一再拒绝捷克斯洛伐克当局的邀请,坚持留在国外。他说:我已经经历过纳粹政权,我不想再在另一个专制政权下生活。拒绝回国的库布里克,把他对祖国的思念寄托在这曲“新世界”中。在他的指挥下,柏林爱乐乐团一反演奏德奥音乐时的阳刚气质而变得多愁善感,第二乐章尤其凄美,令人动容。

至于老卡的这张“新世界”CD,演奏则是一如既往的严谨认真。虽然有些乐评认为这次的演奏不如他以前录制的版本,但音响效果却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拜数码录音之赐,这张CD音域宽广而细节丰富。高音清晰而不刺耳(按发烧友的说法,是“not too bright”),低音深沉而不飘散(即“very tight”),更难得的是其适度的中音效果(“warmth”),一扫早期数码录音的干涩感。所以,我越听越喜欢,如今已经听了不下50遍,还想听。另外,这张CD上还有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Vltava),演奏极其出色。闭上眼睛,音乐似乎已经幻化为波光粼粼,水声潺潺,令人神往不已。

我还有一张1973年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新爱乐乐团演奏的“新世界”CD。这位特立独行的大师那时已91岁高龄,仍然抖擞精神,指挥了这次演奏。平心而论,我对大师指挥的前三个乐章很欣赏,对第四乐章却难以接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实在太慢了。然而有人说,德沃夏克于1904年去世时,斯托科夫斯基已经22岁了,对老德那个时代的音乐演奏应该很熟悉。这放慢的节奏,也许就是当年人们演奏“新世界”的惯例呢。话虽这样说,我却始终耿耿于怀。

说了半天,“新世界”究竟好在哪里?我以为,其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第二乐章(广板,largo),而第二乐章最美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由英国号吹出的如下主题:


据说当年首演时,就有人被这民歌一般的优美旋律感动得双泪长流。我们知道,在运送美军阵亡将士灵柩回国的仪式上,军乐队经常演奏这一段音乐。究其原因,则是一首名叫《回家》(“Goin' Home”)的歌曲用了这段旋律,恰恰很适合这种伤感的场合。有人以为德沃夏克的largo采用了《回家》的音乐,这可是本末倒置。事实上,《回家》是老德的学生菲舍尔(William Arms Fisher)用老德的largo填词而成,时间是1922年。近百年来,这些歌词已经和老德的音乐融合为一体,令天涯海角无数在乡愁中苦熬的游子热泪盈眶。歌中唱道:

Goin' home, goin' home,
I'm a goin' home;
Quiet-like, some still day,
I'm jes' goin' home.
It's not far, jes'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Work all done, care laid by,
Goin' to fear no more.
Mother's there 'spectin' me,
Father's waitin' too;
Lots o' folks gather'd there,
All the friends I knew,
All the friends I knew.
Home, I'm goin' home!
……


回家的感觉,真好。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