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音无字
一说汉语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各地方言中可是不少。我可不想费劲地在粤方言、吴方言等中国七大方言中去探个究竟,也没这个学问和能力。这里只想说说老北京话中的这种情况;挂一漏万吧。
北京话中有音无字的大都是象声词。比如:
Duang(第一声)
Diang (第一声)
Tiang(第一声)
Tuang(第一声)
Bia(第四声)
Pia(第四声)
Tia(第四声)
Chua(第四声)
要找还有。汉语中象声词很多都是有字的,但以上说的这些没相应的字。至于为什么没有咱也不清楚。或许是因为这些象声词仅在北京地区使用?
有些个北京话中的音,比如zhei,实际上是“这”的意思。我想不能算有音没字。这样的音能想到的还有shei,是“谁”的意思。nen ,“您”的意思,对老人的尊称。
在北京话中有个cei(第四声),意思有东西打碎了。有时要打架的时候威胁对方,便说“你找cei哪”。这个音北京人用得比较多,可没有相应的字。有人说字典中有对应的字。不过那个字其实读sui。有意思的是,这个cei发第三音时,意思是“难看,丑”;比如,“那女的可有点儿cei。”我猜测这意思是“摔碎的烂瓜”。这个cei我觉得是特有意思的一个音。
另外一个音是rua(第二音);这意思大概是弱,但也不完全是。比如我们小时候养鸽子,我觉得一对鸽子中母的个子太小,或许就说“这母的有点儿rua”。总之,这rua有多重含义。东北话中常用到“整”字,如“这可咋整”。这个“整”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Rua大概也如此吧?
还有,老北京人形容什么事儿窝心或堵心,爱说aotao;现在不常听见北京的人们这么说了。
现在很多北京方言中的音都安了字了。如biejie,意思是“不用,不可以”,到时候就用“不用,甭”表示了。附着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等,北京人称之为ga ba er;现在就用汉字“嘎巴儿”表示。北京人表示低声说话用dǎchacha,汉字就写成 “打喳喳”;北京人说“舀(wǎi)东西(液体)”,这个wai就成了舀( yǎo);北京人表示“突然,冷不防”爱说lěnggudīng,于是汉字就写成“冷孤丁”。北京人说某人迅速地走了,爱说“sa ya
zi”或“dian le”;相应的汉字是“撒丫子”和“颠了”。北京人说一个人快没气了,呼吸微弱,会说“正那儿dáo气儿哪”。这个dáo就给安了个“捯”字。
还有,不过现在不怎么用了,如“磁实”(瓷实)、“多喒”(多咱)、“约”(邀)、“螺狮”(螺丝)、“萝葡”(萝卜)、“摩挱”(摩挲)等等。
北京人称赞什么爱说“棒”。“棒”其实是从满族语的“巴克什”(意思是勇)转来的。最初是巴克什的合音“棒势”,渐渐地就简化成了“棒”。后来“棒”的含义也不仅仅是“勇”。北京人说“棒”说得多了,就给这个音安上个“棒”字。现在“真棒”和“特棒”中国各地的人都这么说了。北京人又把“倍儿”和“棒”连在一起,成了“倍儿棒”。呵呵,更有个京片子味儿。
我在网上看到,以往北京人形容灵活主动,随机应变的做事方法,爱用“āi lā bā sī”;这在老北京话里是有音无字的一个词语。“lā bā”借用“剌不”二字字音,“不”在这里念“bā”,也可以念本读音“bù”。“āi sī”目前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汉字,“sī”也可以念“sāi”。举例说,“您拿āi
lā bā sī的法儿做事儿,一准儿能成。”
北京话的说法儿多了去了。别太当回事儿。这有个链接,里面介绍北京话。其中很多都是先有音后有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66.htm?fromtitle=%E5%8C%97%E4%BA%AC%E6%96%B9%E8%A8%80&fromid=369825&type=sy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