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海外墓地
新加坡的日本人墓地位于实龙岗(Serangoon)地区的泉合道(Chuan Hoe AVE),入口处是在杨厝港路(Yio
Chu Kang Road)和菲利普斯道(Philips Ave)的交接处。
日本人墓地周围环绕着很多漂亮的洋房,环境非常优雅。这个墓地已经被新加坡政府开辟为一个公园,它的总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墓地里有修剪的十分整齐的绿草地,西式平整的草地,看不到坟包,只有一个个斑驳陆离的墓碑。墓地四周种有花花草草,墓地中间有一些古树。日本人墓地所有墓碑都是同一个朝向,向西,而不是向日本方向。这个可能跟日本人普遍信佛有关系。马六甲和槟城的日本人墓地的墓碑也是向西的。此墓地是整个东南亚规模最大的日本人公墓。墓碑共有910个。其中很多是日本南洋姐(妓女)。
这个墓地原来是个橡胶种植园,是由一名富裕的日本商人二木多贺治郎所捐出,他本人也葬在这里。园内还保留了原来种植园初期种的5棵橡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橡胶树被列为新加坡的国家自然遗产。
二木多贺治郎在南洋有大片橡胶种植园,他也经营杂货店和妓院。该墓地于1888年开始收埋在绝望贫困中死在本地的日本南洋姐。英国殖民地当局于1891年正式批准该墓地的使用。死在本地的各类日本平民也被埋葬在这里。二战时,战死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一些日本军人也葬在这里。
新加坡是南洋的大商埠和去南洋其他各地的转船枢纽,所以这里是南洋姐的主要落脚点。几代南洋姐在新加坡活动了有70年之久。最终,大部分南洋姐最终返回了日本。还有很多南洋姐在如花的年龄里病死在新加坡,有些人是感染了梅毒等性病,有些人是感染登革热等热带疾病而死的。病死在新加坡的南洋姐多半埋在了这个日本人墓地。
在墓地的草地上,铺展着很多小小的石桩,成排成列,形成墓碑群。一个小石桩的下面就是一名日本南洋姐。墓碑最早是木牌的,但风雨侵蚀,木牌多已经腐朽。后来墓地统一改用小石桩,并刻上名字。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刻在石桩的名字,大部分已经很难辨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陆军元帅寺内寿一也葬在这里。后来他的衣冠墓也在这个日本人墓园一隅;墓里放了他的头发和肩章等物(遗骨已经带回日本,放进了靖国神社)。他当时任日本南方方面军的总司令。他的墓跟南洋姐的墓并排在一起,只不过他的墓比较大一些,比较气派一点而已。呵呵,一个地位很高的日本陆军元帅和南洋姐葬在一处。日本人墓地里另外还埋葬了二战结束后被盟军处死的135个日本战犯。
寺内寿一(1879-1946),是第18任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明治元勋)的长子。1935年10月升为将军,两年后任广田弘毅首相内阁中的陆军大臣。1937年中国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日本侵华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1941年11月6日,寺内寿一任南方方面军总司令。太平洋战争中,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山下奉文即是其属下。1945年4月10日,寺内寿一患中风。日本投降后,他无法在1945年9月12日来新加坡向盟军的蒙巴顿勋爵投降,他令板垣征四郎代表他出席签署投降书。他后来被关押于马来亚半岛的柔佛州。1946年6月12日因脑溢血死于马来亚柔佛州的战犯关押处。
这位作为战俘的日本元帅的死亡,震动了当时由英军看守的日军战俘营。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装、正在受到公审的战俘,张罗着要为寺内寿一筑坟,而且是筑一座符合元帅身份的坟。为了这座坟,当时日军战俘营里所发生的事,今天想来依然触目惊心。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今属马来西亚)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都浸染了日本军人的鲜血。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
这些战俘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儿八经向看守他们的英国军官提出申请,说想自己动手修建战俘营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运一些木料和石料。同时,他们又搜集身边带着的日本小玩意儿来笼络英军及其家属。英军同意了他们的申请,结果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采运石料,不仅为寺内寿一,而且为其他战死的日军筑坟。柔佛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运。运到离现在墓地8公里之外一座荒弃的橡胶园里,搭起一个帐篷,用两天时间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运到墓地,恭恭敬敬竖好,浇上水泥加固。
这一切,竟然都是一个战败国的俘虏们偷偷做成的,即使在国际法庭公审和处决战犯之后,那些日本战俘还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每一个战犯处决时候洒血的泥土,汇集起来到这个墓地下葬,竖起一个“殉难烈士之碑”。
现在日本游客到新加坡旅游,要先去岛的另一端日军死亡者陵园上香。在那些日军老兵还活着的时候,他们还未这些墓地进行修缮。比如他们立了个“镇魂碑”。碑上刻有“为在这里战死的日本、美国和菲律宾军人祈祷”日英两种文字的碑文,下署“1991年5月5日,日本和歌山步兵第六十一联队战友会”。
在新加坡的这座日本人墓地中,“菊兵团将士之英灵墓”显得颇有“气派”,21个陆军曹长、伍长、兵长的墓碑并排而立,每块墓碑高约150厘米,宽约25厘米。史料显示,日本第18师团(代号菊)在日本陆军中是唯一拥有皇家标志的部队,曾参与南京大屠杀。
另外,在缅甸仰光北面的工业区附近,也有一座类似的日本人墓地,内有池塘,池中有粉色荷花,塘边有绿色竹林,其中一座高达3米多的似乎被熏黑的墓碑格外显眼,上面刻着“大东亚战争死亡者英灵之碑”。从这座墓地的留言册看,来的日本人还真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日本死亡者的墓碑前香烟缭绕。
2001年,蒙古国政府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在乌兰巴托市南郊修建了在蒙日军战俘纪念碑。2004年8月,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访问蒙古时,蒙方向日方提供了10100名二战后在蒙被俘的日本人的情况资料,其中有1686人因疾病或饥饿死亡。那座陵园纪念堂用大理石砌成,顶部数米宽,开有一圆口。阳光正好从那个圆口上透射而下,打在地板上时,会形成一个日本国旗的图影。在海外日本死亡者纪念碑上大都所刻的“招魂”和“英灵”那样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