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
首先我没资格评论鲁迅,因为自己只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更谈不上精读、细读并分析。老实讲,该读书的时候我在当“知青”,您说我能读多少书?至于他大量的杂文并没有读过。记得小时候,家中的书架上有套精装的鲁迅全集,22本呢(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比较早期的版本)。
不过那套全集总是在书架上,父母很少翻阅。如果真是读鲁迅的作品,则另有很多小册子(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都在其中)。他们倒是常读的。我小的时候曾问当高中语文老师的母亲,鲁迅写了那么多,主要是些什么?母亲说“杂文写的很多”,然后她解释,说因为时代背景关系,那些杂文对我来说,因为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时是不容易看明白说的是什么事情。我又问父母是否懂,妈妈说当时也看过一些,多是文人之间的争论,也不是特别在意。过后很多年我回想起这些,不觉一笑。鲁迅和其他文人的争论或许局限于少数文人和“文青”,有些文化的普通人多半还是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或译著。
鲁迅被毛泽东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文化革命的旗手”。“毛泽东时代”鲁迅的确被捧上了天;其实这是不客观的。毛说他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是啊,他们在性格上还真有相近的地方,不然他不会这样褒奖鲁迅。现在毛已经去世快40年了,如果一定要“鞭尸”毛泽东的人们也饶不了鲁迅,是不是大可不必呀?咱“中庸”一些,不要把所有的坏事都赖在毛的头上;不要把鲁迅的“尖酸挖苦”看成他的全部;不要从人品上评价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这些年,我们不已经把毛泽东请下了神坛了嘛。他成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了。这样很多问题就容易解释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死乞白赖地要把毛说成“恶魔”?也许是这样,毛是“恶魔”,鲁迅也得是“小鬼”。可怜鲁迅一会儿是个金光闪闪的“罗汉”,一巴掌打过去就成了龌龊的“小鬼”。其实,无论毛如何评价鲁迅,周树人还是周树人。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如果用政治观点来衡量人,这和文学沾边吗?当然,您是个专制主义者,或许会认为文学和政治是一回事儿。
去年我还重读《阿Q正传》。读的时候不时地感慨,觉得仍然贴近现实。哎,说了也悲哀,现在的国民素质与百年前有质的变化吗?我知道对《阿Q正传》不以为然的文人有之。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鲁迅的《阿Q正传》我也看,但不会改变我对这篇小说的看法。我有这个自信,因为这篇小说我起码读过十遍以上,里面的人物我都是仔细品味的。我不知道网上批判鲁迅的人是否看过他的很多文章?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最好还是别急着嚷嚷,好象真“苦大仇深”似的。
顺便摘抄研究鲁迅的任继愈先生和钱理群先生评鲁迅写《阿Q正传》的几句话:
任继愈认为研究评论《阿Q正传》的文章很多,也有写得相当好的,他们从文学方面着眼的多,抓住中国农民的本质来深入解剖的文章却是少见。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嘲笑阿Q的某些缺点、毛病,其实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带来的胎记。钱理群认为鲁迅直到临死前,还为“《阿Q正传》的本意……能了解者不多”而感到“隔膜”,其主要方面就是鲁迅对“阿Q似的革命”的思考不为人们所了解。鲁迅的感慨“《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
……………………………………………………
鲁迅的译著我不看,他讲求直译,长长的句子我看得头晕,且不得要领。鲁迅的小说相当生动。我曾看过《肥皂》,读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时先是忍不住要笑,然后就有无奈的感觉。读《在酒楼上》便深切感受到那时知识分子的消沉;读《祝福》则好像看到了一位农村妇女的无助;等等。他的小说我现在仍愿意看;因为看罢总能不由自主地思索。而现在很多文人写的东西如同嚼蜡,废话连篇;还有很多是不知所云。读他们的书真是白白浪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