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你好, 謝謝你提出的問題!
你發出的問題是:“看到您貼這篇文章*,能否從您專業角度分析一下?前段我們學區因為transgender政策,我兒子正開玩笑說他要在大學申請書上寫‘trans black’呢。既然gender可以trans,為何race and ethnicity不可以?” 首先申明一下,我貼出的“這篇文章”是標題為“一封公開信:為什麼瑞雀 竇樂扎爾使用‘種族轉換’是錯誤的”,英文原文是An Open Letter: Why Co-opting “transracial” in the Case of Rachel Dolezal Is Problematic. 是我從“亞洲怒漢(Angry Asian Man)”的博客上讀到並轉帖的。文章的作者是一個22人的群體,是跨國跨種族兒童領養社區的人士,包括跨族領養父母,跨族領養兒童本身,以及他們的朋友,同盟,和支持者聯合署名的,這22個聯名作者中也包括跨性別人士。第一個簽名的作者是Kimberly McKee,PhD,是密西根州的大河谷州立大學人文學科教授,從該學校網頁上看,這位金伯莉 麥其博士的學業背景比較豐富,跨越幾個專業,有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的學士學位,倫敦經濟學院的性別與社會政策碩士學位,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性別,與性學研究的博士學位。看網頁照片,她本人就是亞裔,她列出的研究興趣包括對於兒童跨國領養,以及之後的自我身份認同和定位,從她的研究興趣來看,很有可能她自己就曾經是一個來自韓國的領養兒童。
我把這篇文章貼在我的微信moments上是因為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說是一份學習材料,其中運用的理論和方法是我所不熟悉的。文章提到瑞雀 竇樂扎爾以白人身份改換形象(發型膚色)之後以黑人自居,活躍於非裔社區,並擔任非裔社區社團領袖,但終被自己父母披露其真實身份,引起大嘩,也引起各族裔族群討論,在對於這種欺詐行為的各種質問下竇樂扎爾本人不得不辭去一直擔任着的華盛頓州斯波坎市NAACP分會主席一職。
麥其教授提到“跨越種族”這個詞彙是兒童領養研究領域裡的專用詞,竇樂扎爾的行為被稱為transracial 並不是很恰當,把這種以白充黑的行為與transgender相提並論也是不合適的,並且不僅是不合適不恰當,而是有害的,是危險的。這種危害在於她把與個人身份有血肉聯系的種族當成一件衣裝可以隨意穿上或脫下,這種隨意性使得種族主義,種族歧視,顯得無所謂,顯得不那麼可怕可惡(既然她作為白人可以轉換變化成黑人,那麼說明黑人的生活很吸引人,說明黑人面對的種族歧視已經不再存在了是不是?)從而否認抵賴,蔑視和減小(英文是trivialize the damage)種族歧視受害人所遭遇的傷害。
竇樂扎爾的父母和祖先來自捷克,瑞典,和德國,她可以在合適的時機把她的白皮膚處理成淺黑,可以把她的金髮染深冒充黑人,但其他的少數族裔比如黑人或者亞洲人卻並不能像她那樣把膚色和頭髮加以處理而自由自在地輕鬆隨意地改換面目以及相應的自我意識。這也許也是為什麼竇樂扎爾以白充黑的例子是絕無僅有的唯一一例,白人社區並沒有對假扮黑人的“遊戲”趨之若鶩,因為黑人的生活中難免遭遇歧視是個眾所周知的不爭事實。 以上討論的是從跨國界兒童領養專業視角評論竇樂扎爾現象,我對兒童領養問題了解不多,所以我也只是談談我對麥其教授文章的閱讀理解。以下,我可以從青少年成長心理學的角度談談你說的兒子開玩笑在申請大學寫上trans black這個現象。不知這個問題——“既然gender可以trans,為何race and ethnicity不可以?”——是誰提問的?是你問的還是兒子問的? 作為面臨申報大學的高中生,在大學申請書裡填寫自己的身份,不單是一項手續內容,很大程度也是大學招生人員對未來的新學生的自我認知的一個了解,是學生個人特點的一個展示。因為 大學招生人員一般都有青少年心理學的知識,對埃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都了解,知道這個年齡段的一項人格發展的重要任務是認識自己,自我認識是否準確,自我認知是膚淺的還是深刻的,回答好“我是誰?”“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正是可以通過自我描述來測量的。
而青少年對自我定位的重要性的認識各異,正如詹姆斯馬斯亞(Marcia)根據是否已經啟動了對搜尋探索自我認同的過程,以及是否已經做出承諾做出決定而可以有四種自我定位的狀況:(1)完成探索任務,承諾已經作出:自我定位確立,(2)自我定位探索途中:開始了搜尋但尚未承諾,(3)跳過了必須經歷的探索直接就做出承諾,是提前決定,(4)按兵不動,推遲認識自我。這些自我定位狀況信息事關學生的人格成熟程度,正是通過申請書的自我介紹自我描述這個部分讓閱讀申請書的招生專家們捕捉到未來的學生心理成熟程度。
在這四種自我意識狀態中,自我定位確立這一種狀態表明心理健康程度最佳,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特徵包括自尊自信,責任心,安全感,努力進取,以及具有進入親密關係的能力。 無論是認真也好, 開玩笑也好,從理論上來說,學生可以填寫任何他或她想要填寫的內容,包括寫transracial or transgender.當然,申請書閱讀者會根據寫作的內容和認真程度了解到申請者自我意識之確立與否,對申請者的自我定位是否明晰或者糊塗有一個大概的判斷。
這些自我意識,自我認同,自我定位涵蓋申請人對未來職業,理想和信念,以及性別認同。信念和性別自我意識一般而言都比較穩定,不會朝三暮四;臂如性別自我,不會今天覺得自己是男性,明天又覺得自己是裹在男性身體裡的女性(比如transgender),申請者都是高三高四學生,17-18歲,而性別自我往往在初中時期的13-14歲已經認定,如果發育速度在平均水平上的話。不過如果社會環境嚴酷對性傾向少數群組打壓厲害的話,例如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社會中,青少年會有一定程度的疑惑,他們往往會經歷一定的掙扎。而美國這個號稱自由民主的大國的某些地方的某些社區在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的接納程度不比塔利班更加開放開明多少。
那麼,如果高中生在申請書裡填寫自己的性別取向為transgender,可以有數種情況:這個學生是認真的,她或者他確實是跨性別者;或者她/他其實不是,只是開開玩笑而已,那麼閱讀者可以做兩種解讀:其一,這個學生自我認知有誤,其二,這個學生對自己的自我意識仍然在探索的道路上。這都應該是在允許範圍內,畢竟,在18-19歲的青少年當中,達到確立自我定位的百分比不是很大(只有22%-26%, Meeus, et al. 2010),那麼,還有很多人的自我定位還未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裡轉專業是個常見現象,許多大學生需要6年時間完成4年的學業,因為他們需要時間認清自己的廬山真面目,認清自己的追求和熱情所在,分清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當然閱讀者還可以準確地認出這個學生不過是在開玩笑,這個玩笑對於入學錄取會有何效果這裡就不討論了。同理,如果填寫transracial,從定義看,玩笑性質一目了然。
如前所說,跨族群這個詞彙是兒童領養方面的專用詞,指養父母與養子女分屬不同族群,他們在共同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具體問題,尤其養子女是外國移民,是少數族群,養父母還必須花費些功夫了解子女的經歷體驗 。最近聽說到的發生在俄亥俄辛辛那提的怖力事件導致來自中國的領養孩子Emilie Olsen遭欺凌在 一年前(2014年11月)自殺身亡。作為移民,作為少數族裔的成員,種族歧視還是真實的現實。
最後提一下孩子開的玩笑中提到trans black,是以為身為黑人,也許高校錄取入學比較容易一些?這個是受艾斯彭謝德(Espenshade)推算的公式影響是吧,其實那只是一家之言。在我看到的文獻1中,黑白族群差異在近來歷年中在逐漸縮小(racial gap is closing up),到了大學這一個水平,各個族群基本一致,差別並不大。 相關文章出處: An Open Letter: Why Co-opting “Transracial” in the Case of Rachel Dolezal Is Problematic by Kimberly McKee, PhD at mckee.kimberly@gmail.com https://medium.com/@Andy_Marra/an-open-letter-why-co-opting-transracial-in-the-case-of-rachel-dolezal-is-problematic-249f79f6d83c 文獻1: Hunt & Carlson, 2007; Nisbett, 2005; Suzuki, Short, & Lee, 2011 in Weiten, 2014, 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Cengage.)
之後的互動與答覆: 網友: 多謝這麼細致的專業回復。1)Espenshade 數據不是比較族群智力上,而只針對錄取數據指出對亞裔的過高要求。2)我兒子問題並非玩笑,但也不是真要在申請書上填,而是指出這個logical flaw: 既然transgender 是identity, not biological,為何Dolezal被認為是欺詐?兒子是以transgender 的邏輯放在對Dolezal的批判上指出hypocrisy:為何社會能接受transgender but not trans race? 不是指領養,而是Dolezal的事實:她確實是feel like a black, 為何不能接受?why will that trivializ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blacks? 那麼trans women 是否也是trivializ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inclduing the real issues facing "traditional women" (such as child bearing, abortion etc. ). 事實上LGBT非常militant,在大學校園把,The Vagina Monologue. 為何非要feel like a gender. 難道過去的假小子真得說自己是trans boy? 為何女性has to feel certain way? 網友: 暫時沒時間討論,只是我覺得兒子指出的double standard 值得思考。現在是有今天feel like a man, 明天feel like a woman, ie, gender fluid, 看看那個名演員的錄像。這個詞還是兒子同學告訴他,我倆google 的 (我:謝謝反饋。發出長篇回復給你之後我明白什麼叫刷屏,我會改成豆腐塊發給你,也會加上或改動一些內容,包括你這里的新問題,待我有時間。) 網友: Correction: 在校園banned the Vagina Monologue because it excluded transgender women. (我:哦?你前面提到的名演員是誰?叫什麼名字?) 網友: Her YouTube video has gone viral. I saw it before but only made the link last month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5/06/17/ruby-rose-gender-fluid-video-interview_n_7603186.html 網友: 14 million views 網友: Named Australia's woman of the year https://www.pinknews.co.uk/2015/11/15/genderfluid-actress-ruby-rose-named-australias-woman-of-the-year/ (我:謝謝信息!我對名演員比較孤陋寡聞,雖然看過桔是新黑的前幾集。這位用的gender fluid 實際就是雙性戀,是金賽性傾向表格中的第三級(零級是異性戀,六級是同性戀)。這是說明性別並不是非男即女的binary world. 仍然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結構。有一部紀錄片可以參考:Middle Sexes: Resefining He and She.) 網友: but "gender" is not supposed to be sexual, 只是自身的認知,和sexuality不一樣,現在的gender是講自己,不是對別人的喜好。也可以有transgender homosexual. 而cisgender (gender conforming) 也可以是bisexual,雙性戀。 網友:See mount Holyoke has seven categories https://www.mtholyoke.edu/policies/admission-transgender-students (我:MH做法值得肯定。讓LGBT接受自己的本真,堂堂正正以真實面目示人,不用感到愧疚。世界本是多元,設立制度,承認多元,是自然和正確的。打個比方,好比多年前,美國社會黑白分校,分頭排隊等水龍頭喝水,黑人一隊,白人一隊,亞裔站哪隊?亞裔有時“享受”honorable white"待遇,但那是嗟來之食,人家心情不好時歧視你沒商量。世界上本來不止白人黑人,在表格上加上亞裔西語裔,只是政府行政上小小改動,但使各族群得到承認,大家開心,何樂不為。不知道你兒子朋友圈中有沒有同性戀和非裔,可以同他們聊聊,問問他們的感受。你在群里鼓勵大家開辦中文學校,鼓勵家長去孩子學校展示中華文化,這是promote diversity, 是為下一代創立適宜居住的生存環境,是值得肯定的,就像MH所做的那樣) 網友:這都不是問題,您大概沒follow我們最近討論的背景,我兒子班上就有transgender, 誰也不是歧視這些。我知道一提起LBGT就會說到過去的segregation,但現在問題是公用廁所,locker,shower延及到高中和小學,before kids' identity are formed. 這個identity 對未成年學生的影響和過去膚色的歧視不是一回事。MH是七所女校中最超前的。其他要有evidence.我的感覺是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幹。到了該如何定義廁所的地步,it is more fundamental than skin color。而很多人一提起就提到過去的segregation,似乎凡是不支持同廁就是歧視,或是hypocritical,太jump to conclusion了。 Anyway, 沒時間把最近和學區的討論轉過來,包括一些lawsuit and protest.您倒是可以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研究下未成年兒童和異性公用浴室的影響。以後再談,要備課了 (我:嗯,我今天也忙(其實沒有哪天不忙的)。我想問問,你兒子與班上的那位transgender 同學是朋友嗎?有過深度交流嗎?) 網友: 您已經把問題轉了好幾次了,這個根本不是TG的問題。對,他們是朋友,您這麼問已經presupposes 他不認同那個TG,他們不但是朋友,還知道細節。這恰恰是diversity card 去敲別人的方式:回溯一下最初他的問題和您的轉換--if gender is how one feels, how come one can't feel like a black? 這個和他如何認同TG沒關係,也是一到這個問題,diversity proponents自動懷疑別人歧視的很好例子。 如果我們都包容,為何不能包容Dolezal? 為何說她欺詐?這個是根本問題 後來您指說是雙性戀,我才用identity 和gender fluid 跟您介紹,就提到MH。自始至終沒提及如何接受LGBT。我自己好友孩子也是transgender. 所以回歸原來問題:if a boy can feel like a girl, other races 為何不能feel like a black? If we can accept LGBT, why not Dolezal? 這個是孩子用邏輯推出來的,證明現今在diversity 前提下的hypocrisy. 其他共用浴室已經是因為話題換成diversity 我才提出是否有此研究--對未成年孩子的影響,包括現在中學教育alternative sexual positions etc. 那都不是我原來的問題。也和孩子是否接受TG無關。為何加上非裔?連這個logical問題都連到African Am上了?我孩子朋友圈很廣,老大網球隊就有非裔。我朋友還intermarry, 您不會以為我孩子都是racists和homophobic吧哈哈。 我寫的新的回覆: 為何對多元化抱有那麼大的敵意呢?(看看你用的詞彙:diversity card, diversity proponents, diversity前提下的 hypocrisy) 站在多元化的對立面,是單元化,一元化。那麼在美國去除多元 化,剩下的一元化/單元化會是什麼?全部的WASP為主體的白人?可以想象在白人的一元化社會裡非白人(比方我們華人)會有什麼樣的地位,有什麼樣的生存空間?會“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嗎?會得到平等對待嗎?除非你假裝自己是白人,可那樣,別人又不一定會接受你的假裝。這也是為什麼從心理學到社會學(以及其他許多學科),都在強調多元化的重要意義,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接受這份世界上原本就存在的多元化,是尊從自然,也是給予生存於這個世界上所有各種各樣(即多元的)的成員的一種認同(recognition and validation),認可,尊重和平等的對待。 你說孩子“用邏輯推出來,證明現今在diversity前提下的hypocrisy”,他的推導程序是“if a boy can feel like a girl, other races 為何不能feel like a black? If we can accept LGBT, why not Dolezal?” 許多做父母的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最聰明,用邏輯推出來的,是絕對錯不了的。這個我不難理解。可是如果這個邏輯推理的前提錯了,結論是否保證絕對錯不了呢? 寫到這里,我想要向你提個問題(希望你不至於認為你我這場對話,只能是你問我答,而對我的提問,就嘖有煩言——比如你的話“您已經把問題轉了好幾次了”,我不認為我只有回答的責任而沒有提問的資格,畢竟我並不是在接受盤查,應該是在和你進行平等對話吧。那麼既然是平等對話,就有來有回,你問我問題我回答你,我也提問希望你回答,對吧,我希望我對此沒有誤會):這個問題是個hypothetical 問題,即只是個思維練習的問題,行嗎?如果你不想回答,你也完全可以不作回答。我會感謝你給予回答,也會尊重你不給予回答。 好,這個問題是: 如果你的兒子說:I feel like transblack, is it OK? 你會如何反應? 如果你的兒子說:my dad (my biological father) is African American. 你會如何反應?你作為兒子的母親,作為你的華裔丈夫的妻子能夠接受兒子這樣的claim嗎?你會欣賞兒子豐富的想象力嗎?還是欣賞之後再實事求是的指出說,你的父親他不是非裔美國人? 再回頭談竇樂扎爾。我有一朋友跟蹤看過竇樂扎爾的報道,認為她的問題是缺乏誠信,而不僅僅是feel like black as a white.大學時她在一個black majority college上學,告學校歧視作為白人的她。這說明她的族裔自我定位是清晰明了的,是定位在白人身份上的,並不是一個不小心就感覺自己是黑人了。她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是白人。她冒充非裔身份獲得非裔社區的信任,得到華州斯市非裔社團NAACP President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到大學講學。將這種缺乏integrity不誠實的行為稱之為欺詐,是名至實歸,是call a spade a spade. 好,再來看看你兒子的邏輯推導的結論:如果我們接受LGBT,而不接受Dolezal,那麼說明我們“是hypocrisy”.真的嗎?可是,他知不知道,他這裡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錯誤? 他的錯誤在於將LGBT的gender identity與竇樂扎爾的所謂的 racial identity問題混為一談。他的邏輯推導的前提是錯的。族群自我意識與性別自我意識的關係可以說是蘋果與橘子的關係。[而且,竇樂扎爾案例的實質甚至談不上跨族群自我意識,而是缺乏誠實的態度,缺乏誠信,是自欺欺人。如果說自欺也許對他人無害,還可以原諒,說她也許算是對於自我認知缺乏準確性;但欺騙他人,騙取社區信任獲取社區的領導地位,並利用此地位得到大學教職,在更大的範圍行騙,這樣就有必要將她的騙局拆穿了。跨族群自我意識,按照前面提到的金伯莉 麥其教授的文章,只是描述異族領養中被領養子女的自我意識,竇樂扎爾不是被異族領養的,在她這個案例上,跨種族自我意識這個概念使用不上。] Race and gender are not the same thing. They are not quite comparable.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identity issues.性別自我意識不是一個簡單的以DNA決定的問題,而是在遺傳基因基礎上加上其他因素比如認知因素,激素影響的因素,以及環境影響因素等,性別自我意識里還與性傾向有關聯,性傾向不是性行為,但與性行為以及性吸引有相關性。性別自我這個欄目可以非常豐富:有完完全全的異性戀(這個群組有男有女是多數派),和完完全全的同性戀(這個群組也有男有女但是是少數派),還有處於這兩者之間的雙性戀(亦是有男有女的,少數群組),還有跨性別者(仍然有男有女,但屬少數),還有無性者(男女皆有,也是少數),還有反對用某種模式界定自己的,他們稱自己是Q,也許是gender queer, or gender questioning, gender nonconforming。他們有可能feel female (or male) today or tomorrow不一定,有一定的流動性,即你提到的gender fluidity,但她們的這種流動性也是很有一致性和穩定性的,並不在heterosexual和 gender fluid之間流動,而是穩定地占據少數派LGBTQ的地位。而傳統社會為了簡便起見只認可兩種性別類別,即傳統的二元化:男和女,占據社會千百年,將餘下的都掃進暗櫃;今天我們開始認識到性別的多元化,比如Mount Holyoak College採用的七種種類,也是還原本就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個本來面目,這個將是一個新趨勢,沒有什麼可怕的。 另一方面,族裔自我定位racial identity or ethnic identity,相對要直截了當得多 (參考sex與 gender的不同,sex由 DNA決定, 由細胞核里第二十三對染色體的不同排列而定——chromosome on 23rd pair: XX or XY; 而gender,則在生物因素的基礎上加上社會文化因素和認知因素),因為一般而言族裔僅僅由基因遺傳而定,由你的父母的基因而定,儘管從兒童認知發展來看,也會有一個過程。即使是雙種族或多種族混血的後代,在自我認知自己的“族裔自我/racial identity or ethnic identity”時,也只需認可自己的雙族裔或多族裔身份。就像年齡,簡單地,直截了當地由一個時間點來定位。所以我們在填寫比如工作,住房,駕駛執照,入學申請時,不會因為I feel like black,就在族裔一欄里填上黑人,或者I feel like 27,就填一個27儘管自己已經五十多了,違反這一點,就是欺騙,就是缺乏誠意,缺乏表里或前後一致性(integrity),也許甚至是自欺欺人或自我認知有誤,比如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本來身份,不能接受自己的真實年齡,或者拒絕接受自己的身份的某一部分。 好,再說跨性別人士如廁問題。你聽說過有什麼問題嗎?我沒有聽說過。見過報道幾年前在麥當勞發生過對跨性者入廁的攻擊,那是作為仇恨罪處理的,不否認跨性別者仍然在面對敵意甚濃的環境。會對未成年兒童有何負面影響?也沒有聽說過。性別(gender)在很大程度上是個社會概念(參見椰子博客“性別是做出來的”),如果全體社會成員都接受性別多元化而並不是二元化的觀念,會對如廁問題,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就像我們新一代的中國女性對於女性不必纏腳的觀念覺得理所當然一樣,就像新一代的美國女性對於女性擁有選舉投票權的觀念也覺得理所當然一樣,可在不到一百年前的當年也是令人不可思議駭人聽聞的事件。 還有一點,前面一直漏過了這個問題,現在補充一下:跨性別(男轉女)對於女性的生存狀態並不造成任何威脅,也並不會使女性的生育流產等經歷變的沒有意義。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必須在一生中有生育經歷的,那麼我們不會得出結論說那些不生育的婦女對全體女性的生存狀態造成了威脅是吧,同樣道理,我們也不會說這些一輩子不生孩子的女性使得其他女性的生育流產經歷變的沒有意義,對不對?跨性別人士之轉換性別,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這個與竇樂扎爾明知自己的白人身份卻故意隱瞞的欺騙行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既然你提到你和兒子與跨性別人士已經成為了朋友,我希望你們有機會看到並感受到這一點:他們是否生活在真誠之中。 所以呢,說到底竇樂扎爾事件談不上“跨種族自我意識”,與跨性別自我意識沒有可比較性(她就一欺騙行為),因此你的孩子提出的“雙重標準”的指控(Re“用邏輯推出來,證明現今在diversity前提下的hypocrisy”)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最後,謝謝你提的問題,若還有哪一點給漏了沒有回答的,請指出。 跟進閱讀: 椰子博客“性別是做出來的”: http://blog.creaders.net/u/1347/201002/55774.html APA Definition of Terms: Sex, Gender, Gender Identity, Sexual Orientation https://www.apa.org/pi/lgbt/resources/sexuality-definitions.pdf APA: Walter Bockting: Psychology of Transgender: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5/11/psychology-transgender.aspx
中性:重新定義“他”和“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XTi5_os8Y&index=1&list=PLE052FDE108DA201D
雙文化自我定位/Bicultural Ident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