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是世界上录音最多的指挥家,有800余张黑胶唱片和CD传世。从2008年纪念卡拉扬100岁诞辰开始,几大唱片公司纷纷将将卡拉扬的历史录音集结重版,便有了令发烧友争相追寻的几个大盒子。其中佼佼者有EMI的“Karajan: the complete EMI recordings (1946-1984)”,共两集。第一集是管弦乐 (88 CDs),第二集是歌剧和声乐 (72 CDs)。当然还有与卡拉扬长期合作的DG,一口气连出四个大盒:“Karajan 1960s”(82 CDs)、“Karajan 1970s”(82 CDs)、“Karajan 1980s”(78 CDs)和“Karajan: the opera recordings” (70 CDs)。就连与卡拉扬合作机会不多的DECCA,也推出一套“Karajan:legendary DECCA recordings” (9 CDs)。除了EMI的第二集以外,我已经收集了所有这些大盒子,总共400张CD,大约相当于卡拉扬全部录音的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大多是卡拉扬早期的录音,收藏起来颇费功夫,只能慢慢找了。我偏好交响音乐,对歌剧和声乐有点敬而远之,所以当年没有立即购买EMI的第二集。如今EMI已被Warner收购,后者把原来的卡拉扬大盒分成小盒加价出售,EMI原版的第二集已经成为绝版,市面上不容易找到,令我徒呼负负。
说来也好笑,我对声乐的态度其实和我的音响系统有关。过去我去歌剧院看完歌剧回家后,经常把家中同一歌剧的CD放上几段,希望能回味一下在剧院中那令人陶醉的享受。可是结果总是很失望。我最早的音响系统是由一台入门级的收扩音机(receiver )、一台CD唱机和两个廉价音箱组成的,一共花了不到$400。用这玩意儿听音乐也就是听个主旋律,细节就别指望了。每次播放歌剧,模糊的人声经常被乐声淹没,更不要说重现剧场的那种空间感和音效了。后来我的音响系统升级,用上了顶级receiver和全封闭式落地音箱。这次升级更新极大地改善了音质,然而听起声乐和歌剧来只是差强人意。于是我想:再好的音响不可能重现剧院的效果,不然我家就可以叫“渔阳歌剧院”了。有此一想,我对收藏声乐、歌剧CD的愿望就懈怠了许多,现在家中这类CD只不过100张左右。
有一天,我在J&R(《我的CD情结(之三)》里介绍过这家店)听到播放一张声乐CD,其音色之美令我惊奇。拿起CD盒子一看,原来我家里也有。再一看店里的音箱,和我家的是同一个牌子,但是档次略低。为什么在我家音质马马虎虎的CD,到了J&R一放就如同天碟?我仔细查看了店中的音响系统——那是一套分离式(separate)音响,由单独的AM/FM调谐器(tuner)、前置(pre-amplifier)、功放(amplifier)和CD唱机组成。看来,我的系统和店中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用receiver,而后者用separate。 用receiver还是用separate?这是个问题。Receiver的好处是把调谐器、前置和功放塞在一个盒子里,操作方便,还能节省空间和导线。现代顶级的receiver可以同时驱动11个声道(channel),加上优良的数字/模拟转换器(D/A converter)、各种音效解码器、DSP和视频调控功能,已能满足家庭影院的需要。Receiver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是无法对机中不同组分进行升级改造,要升级就必须购买新的receiver。第二是一个电源给所有功能部分供电,囿于机箱空间限制,不可能把电源和散热装置做得很大,因此限制了功率输出,150W/channel 基本上就到头了。而150W只是理想的数字,特别是在只用两个主声道(main channels)时。实际测试表明,如果所有声道都用上,每个声道的输出经常会低于100W。第三,一个机箱里不同功能部分的线路,可能对彼此有干扰。一个对音质极为苛求的发烧友,对这一点恐怕不能无动于衷。
那么separate有什么长处呢?首先是更新升级时,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你可以只更新前置或功放,而保留其他部分。其次,你可以追求使用单独电源的大功率功放,而不必受receiver狭小机箱的限制。大功率功放可更有效地驱动低灵敏度的音箱,改善音质。Separate的缺点主要是昂贵——调谐器、前置和功放都使用分离的机箱和电源,价钱自然要高。一些音响名牌不做大众化的receiver而专攻separate,定价就更高,一台顶级前置或功放卖到上万美元并不稀罕,令一般工薪族望而生畏。我就见过价格超过轿车的“胆机”(使用真空管的功放)。另外,组件之间的连接和调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花点功夫是搞不好的。
这次试听让我意识到,我的receiver是音响系统中的弱项。下面的问题是:是买一个更先进也更贵的receiver,还是干脆改换门庭,走上separate之路?我倾向于后者。然而我正处于“赵钱孙李缺老二”的阶段,实在没有更新整个音响系统的预算,所以只能像中国革命那样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系统中加一个单独的功放来驱动左右两个主音箱,用原来的receiver(通过pre-out输出)作为其前置。如果这样做对音质确有改善,而且口袋中有了更多的闲钱,那么再走第二步——让reciever彻底退休,换上新的前置和更大的功放,实现separate的伟大理想!
所幸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家音响厂家,其产品质量上乘,价格却不是高得让你卖房子卖地,Emotiva是其一也。这家年轻的公司不仅在发烧友中口碑颇佳,其产品还经常得到专业音响杂志的好评。通过阅读有关文章和网友评论,我选定了一台入门级的立体声功放。按照厂家的介绍,这是一台audiophile(发烧友)级别的功放,每个声道的输出是125W(阻抗8欧姆时)。如果与我的6欧姆音箱连接,其实际输出将高于125W。另外它的damping factor很高,应该有助于产生清晰而紧凑的低音。当然厂家的介绍和别人的评价只能作参考,只有我自己的耳朵才能作出真正的判断。好在我有30天的试听期,要是不满意还可以退货。
新机运来的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它加进音响系统了:先用RCA导线连接receiver的pre-out输出端和新功放的输入端,然后再把音箱电缆线从receiver换到新机的输出端,大功告成。我试听的第一张CD,是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哇塞!才听了几小节,我就发现这台新功放不同凡响,居然让我听出许多过去忽略了的细节!到了第二乐章Largo,弦乐带有轻柔的颤音,有那种现场演奏的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交响乐的效果如此好,声乐会不会也有改进的可能?于是,我又播放了美国女高音Judith Blegen的一张咏叹调CD。这是我最喜爱的声乐CD之一,其中莫扎特的Exsultate, jubilate一曲,被Blegen唱得声情并茂,十分感人,唯嫌这张CD音域不够宽广,虽然中音部分表现不错(很warm),高低音方面却略有欠缺。可是在新机的驱动下,Blengen的歌声更加清柔纯美,连换气声都清晰可辨,以至于闭上眼睛时,就会产生她在这间屋子里引吭高歌的错觉。不仅人声出色,乐队的音域也显得更加宽广、空间感更强,特别是那段“阿里路亚”,人声和乐声水乳交融,优美而圣洁。这种感受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发了疯一般地接连试听了几十张CD。除了个别一两张外,这些老CD的音质皆有大幅改善,让我感觉不是在听老片子,而是在听刚到手的新CD!没有想到,我的“音响革命”的第一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秘密就在我的那对音箱上。它们灵敏度只有87dB,因此效率较低。虽然30W的功放就可驱动,但如果想要它们充分表现出音响特质,非要有大功率功放不可。我的receiver额定功率是100W/channel,但在工作时,由于兼顾其他功能部分,实际输出可能低于100W,用来带动这对power hungry的音箱就勉为其难了。而新功放没有其他功能负担,所以可以提供稳定的功率输出。虽然只比那台receiver高出25W,但这个区别已经提高了音箱的效率,从而产生出人耳可辨的音质改进。悟出这个道理后,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走上separate之路,而在黑暗中摸了这么多年石头!
下一步怎么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