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乔治·戈登(上) 如果略知清末的太平天国战争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戈登。他是英国军人,受雇于清军是洋枪队的首领。这支军队当时号称“常胜军”。在我小时候读的历史书中,戈登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侵略者?或许吧,当时英帝国还不是到处侵略。但他是一位典型的西方军人,其人生态度和当时的中国人迥然不同。下面是网上有关资料摘编。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曾攻打过上海。正当太平天国军队进逼上海时,欧洲侨民组成以美国人华尔(Frederick TownsendWard)为指挥的义勇队,用以保护侨民和上海。英军抵达上海后,英国将军斯特维利(William Staveley)决定与华尔和另一支小型的法国军队一起将上海30英里内的太平军打退。到1862年底,嘉定、青浦的太平军基本被赶走,但华尔在对慈溪的攻击时阵亡。其后继者白奇文(Henry Burgevine) 因劫掠清军饷银被撤职。李鸿章要求斯特维利另外指派英国军官指挥洋枪队。因此,戈登于1863年3月,在松江接任指挥。此时义勇队已改名为“常胜军”。戈登重整军队并驰援常熟,取得成功,受到士兵们的尊敬。戈登上任以后,很快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常胜军。戈登治军公正严明,他严肃军纪,建立刻板的操练制度,禁止士兵掳掠,而代之以优厚的军饷和奖金。戈登虽然严厉,但通情达理,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决不强求士兵去做。为了鼓舞士气,行军时戈登走在队伍的前面,除了一支手杖并不携带任何武器。部队行军时常遭到伏击,戈登每次都安然无恙,很快被部下敬为神灵。 几个月以后,李鸿章陪同戈登的常胜军进行一次军事行动,他对戈登十分欣赏:“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由于戈登禁止常胜军攻陷城池后大肆掳掠,他必须保证充足的军费来源。李鸿章供应淮军已经捉襟见肘,于是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大概是想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自给自足。不想戈登坚持原则,绝不松懈军纪。由於欠饷,常胜军几次哗变,都被戈登以铁腕手段镇压下去。戈登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和淮军将领营私舞弊,截流常胜军的军费。9月,李鸿章对戈登的评价开始变得客观许多:“(戈登)有不少缺点,他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没完没了地要钱……虽然我对他颇有微辞,但他的确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我依然很欣赏他……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较难相处。” 戈登与太平军激战于江浙两省,在中国二年内参加了三十三场战役,攻克城池数十座,其中一个战役历时一年半,仅费军需一百万金,人们都认为这是奇功。戈登十分谦逊地说:“平叛如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假以时日,中国官兵也可以平叛的。可是中国的上级官僚急功近利,于是在上海招募外洋无业亡命之徒,让这些人平乱;不知道这群人完全是冲着利益来的,反复无常,将会为中国留下无穷祸害,比土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我得以带领这只部队,严加约束,事后设法遣散,不让他们留下隐患。这是我为中国立下的一点微弱之功。” 戈登在1864年春天给他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想,如果我能活下来,圣诞节之前应该能回家。我承受的损失惊人,100名军官伤亡48人,3500名士兵伤亡1000人。不要说我脾气倔强,但我真是不在乎提升或荣誉。我知道当我离开中国时,我会和来时一样穷。但是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数十(万)的生命能够得救,我就心满意足了。” 1863年春,李鸿章率领淮军攻打苏州。太平军主帅谭绍光主持苏州防务,他对天国忠心耿耿,督军死战,但是太平军内部不和,谭绍光与部下郜云官等将领貌合神离。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果断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一面派兵猛攻苏州城,同时又让手下大将程学启前去劝降。试图分化瓦解。 程学启原是太平军降将,在阳澄湖的一条小船上,他秘密会见了苏州守将郜云官。郜云官见太平军大势已去,早已萌生投降之意,程学启马上趁热打铁,向郜云官转达了李鸿章的承诺,只要他肯斩杀主帅谭绍光,献出苏州城,朝廷将封他为二品武官,决不食言。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协议既已达成,郜云官提出了最后一个条件,必须由英国人戈登出面作保,否则免谈。李鸿章答应了郜云官的条件,由戈登当面作证,双方折箭为誓,相约起事。几天后,郜云官等八将依计行事,刺杀了主帅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淮军入城。郜云官虽已投降,却没有立即解散旧部,而是向李鸿章提出请求,将自己的部队完整地编入淮军。这让李鸿章起了疑心,杀机顿起,先前的承诺早已抛到脑后。当晚,李鸿章先将戈登支开,然后传令宴请郜云官等八位降将,说要论功行赏,以示庆贺。八位降将深信不疑,兴高采烈地前来赴宴领赏,哪知刀斧手早已埋伏帐下,结果八颗人头当场落地! 戈登很快知道真相后,竟然抱着郜云官的首级当场痛哭。因为事先约定投降条件时,戈登是证人,现在李鸿章言而无信,等于让戈登也背上了失信的恶名。戈登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怒不可遏,马上拿起左轮手枪,在苏州城内四处寻找李鸿章,要与他决斗。李鸿章万没料到,洋人把信誉看得比命还重要,反应竟会如此激烈。他自知理亏,只好躲起来,避而不见。戈登却不依不饶,又向各方写信,揭露李鸿章的杀降丑闻。他还向清政府建议,立即将李鸿章撤职查办,并将苏州城交还太平军。在戈登的影响下,事情越闹越大,列强甚至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并警告说,此事可能使列强不再帮助清政府。好在清政府这次坚定支持李鸿章,认为其所作所为并无不妥,李鸿章才免去一场大祸。李鸿章为平息事态,首先厚葬了被杀的太平军将领,并在报上发表公开声明,说苏州杀降是清政府的决定,与戈登无关。然后,他又拨出白银7万两重赏“常胜军”,另拨1万两单独奖给戈登,但戈登拒不接受。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戈登到昆山以后,向英国公使提交辞呈,但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一万两白银的赏金,还打算拒绝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但在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还是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戈登回到英国以后,将清政府颁发给他的纯金奖章熔掉捐给了慈善机构,只保留了黄马褂。这件黄马褂至今依然存放于英国的戈登纪念馆。 1864年3月,戈登终於抛弃前嫌,面见李鸿章商议战事,两人都避而不谈“苏州杀降”一事。接下来常胜军又攻陷数座江南城池。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于是常胜军在昆山解散,戈登随即返回英国。 戈登和程学启并肩作战时结下莫逆之交,两人以兄弟相称。“苏州杀降”事件以后,戈登憎恶程学启背信弃义,手捧郜云官的首级痛哭,发誓与程绝交。不久程学启去世,戈登又悲不自胜,将两面“程”字战旗带回英国,留作永久的纪念。 1879年8月,中国驻俄公使崇厚未经清政府批准,同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消息传来,朝野大哗。翰林院中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流上书朝廷,力主撕毁条约,内惩崇厚,外抗俄夷;诸疆臣中左宗棠主张“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倾向主战派;而李鸿章认为“崇厚所定俄约行之却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力主通过外交斡旋争取修订条约。主战派意见在朝廷成为主流,一时间中、俄之间战云密布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请戈登来中国,想利用他的声望说服各主战大臣,争取和平解决中俄争端。1880年7月,戈登在阔别中国16年以后,再次来华。此时戈登虽然已经47岁,但依然心直口快。在和主战派大臣们会面时,戈登说了一席话,让旁边的译员惊恐不安,拒绝翻译。戈登于是拿出一本字典,翻到某一页,将他想说的词指给大家看。戈登指出的赫然是“愚蠢”二字。慈禧经过庭议,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将崇厚治罪,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约。曾纪泽经过艰苦的谈判,同俄国签订《中俄改订条约》,终於使伊犁等地和平回归中国版图。避免了一场与俄国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