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脏病 我老父亲一向身体很好。91岁时忽然说睡不好觉,到医院一查是心衰。当时大夫有这意思:好不了了,能拖几年算不错了。果不其然,半年后就走了,享年92岁。看来他要不是心脏出器质性病变恐怕会活得很长久。我呢?如果心脏病遗传,我跑不了。我近10年有时会胸闷,我当过神经内科医生的老伴儿总是问:是不是又好了?我说是。她认为没什么大问题。为什么呢?她说“你没当过大夫,不懂”。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早搏,到现在如果严重了会走不动道。由于心脏早搏引起的供血不足,头发晕,眼前发黑,胸闷。我有些慌。老伴儿又是不断追问“是不是又好了”。得到肯定地回答后她说“你要少吃肉,那么胖,又不是猪,不吃出点毛病才怪呢”。 早搏、胸闷和吃肉有什么关系?这天我中午去吃自助餐,专吃凤爪(鸡爪子),吃个肚子鼓鼓的。过后心脏就不舒服了。撑的呗。我老伴儿回北京看望她老母亲去了。我就打电话问她过去的科主任,一位专家级的老神经内科大夫。老太太一听就说“你一下子吃那么多,胃撑得老大,引起了迷走神经兴奋;所以你心脏不舒服了”。再问为什么,老太太也是“你不懂,以后不要再吃自助餐了。你已经是六十多岁人了,别太贪吃”。 我上网简单查了一下: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咱不是学医的,知道这点就成了。还是听老专家的吧。以后和“补肥”(buffet)拜拜啦。过去我那么能吃。自助餐店小老板见到我就运气。现在只能吃20年前的五分之一了,到时候还早搏、胸闷的。这吃自助餐也不值啦。还好,原来我吃过那么多次自助餐。 我怎么听了老专家的话就信了呢?因为她说的和我老伴儿说的一样;同时我也知道我的心脏确实不是太好,迷走神经特爱兴奋(不知道这样用这个词儿对不对)。总之,根据我的身体状况,现在不和“补肥”店小老板“过不去”了。我这是预防性措施,嘿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至于如何预防心脏病,以下是网上摘编的资料: 对于一般正常人,预防心脏病由以下积极措施: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拥挤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 提醒一:多食素 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提醒二: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提醒三: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提醒四:坚持服药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 心脏病认识的几个误区 1、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2、不吃肉就不会得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3、预防心脏病是中老年人的事 有人说,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这话不全对。儿童的心脏病确实多是先天的,心脏病的许多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得了心脏病。研究证明,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其动脉血管内壁上会出现一些紫色条纹,这些紫色条纹就是日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也就是说,心脏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因此,正常人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来预防心脏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