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油瓶”和“倒插门” 大家一般公认的就是“拖油瓶”为一句俗语,过去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有人说这是吴方言,“拖油瓶”这三个字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那时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那时的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后人说成了“拖油瓶”。 下面是另一种说法。 过去男人死了老婆,可以重娶女人做续弦;可女人死了丈夫,就是另嫁别的男人为妻。寡妇再醮,俗语叫做“二婚头”,她与前夫生下的儿女,带到后夫家去抚养,江南地方叫做“拖油瓶”。“拖油瓶”子女是极不体面的事,不但“油瓶”本身一辈子被人看轻,就是那位负担养“油瓶”之责的男子亦要被人当作笑柄,直接“拖油瓶”过来的妇人,更是终身蒙不洁,永远要受人奚落了。可为什么非叫“拖油瓶”? 拖油瓶的来源很古,是乡下人发明的,当玻璃洋瓶尚未输入中国以前,民间油瓶都是用竹筒做的,形状与浴堂贮小账的钱筒一样,乡下村落离市镇很远,村民不能天天入市,每逢有一两个村民上街去,左邻右舍全都托他代购杂物,那时点灯烹调都要用油,油为大宗消耗,带购日用品,以油为最多,笨重的竹筒,七八个系在一起只能在地下拖着走了。 乡下人拖的油瓶,都是别人家的东西,拖在手里又十分累赘。再醮妇带过来的子女,要顶前夫的姓氏,在后夫目光中看来,也是别人家的东西,并且像上街托带的油瓶似的,拖泥带水,跟了一群,也觉得十分累赘,所以就将拖带子女比作“拖油瓶”了。 村民带来的是空油瓶,替他们一个个装满了油,辛辛苦苦地去送还人家,自己不能揩油,毫无好处可得。再醮妇拖来的油瓶,肚里也是空的,要后父天天装饱他们的肚子,但等抚养成人,仍被人归宗领去,自己劳而无功,一点不能沾光,这又与乡下人拖油瓶上街的苦况相同了。 “倒插门”是各地汉族均有流行的婚俗。旧时亦称上门,又称“入赘”。此风俗始于秦汉,史称赘婿。“倒插门”指结婚后男子到女方家里落户,就是男方“嫁”到女方家里,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是女方家庭所供给的。夫妇俩的孩子要随女方的姓。 有一些地区男方到女方家还要搭理洗衣、做饭等家务,女方下地干活或者外出赚钱养家糊口,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过去“倒插门”含贬义色彩。如果一个男人选择了倒插门,那么代表着家里经济困难或者是有不好的问题,因此给男方以及男方的家庭以极大的舆论压力。而女方选择了倒插门则代表着家里人丁不旺,需要借外人传宗接代。 过去“倒插门”的女婿必须称呼女方父母为爸爸妈妈,我国古代对女方父母的称呼很多,明媒正娶的非倒插门的大多统一叫岳父、岳母,有些地区也有叫岳丈大人、大爷、老泰山什么的。但很少会叫爸爸妈妈的,古人认为只有倒插门才称女方父母为爸爸妈妈(这种说法编者有些疑惑)。 为什么把上门女婿叫“倒插门”呢?原来我国古代的门旁边都有一个插栓的槽,夜里睡觉的时候把一根横木插进槽里,锁上门。如果倒过来,把这个槽做在大门的外边,从外边开门锁门,人们理所当然要嘲笑这位做门的师傅水平太差,连里外都分不清楚。上门女婿“嫁”到女方家里,不仅要改成女方的姓,而且生的儿子也要随母姓,就跟那位做门师傅一样,把锁做反了,故称“倒插门”。 更有趣的是“倒插门”的学名“入赘”。“倒插门”的女婿称“赘婿”。对男方家庭来说,出去当赘婿称“出赘”;对女方家庭来说,招上门女婿称“招赘”。“赘”的本义是抵押,“入赘”的意思就是进入女方家作抵押,“赘婿”就是指男方家庭把儿子抵押给女方。但是抵押就要有赎买,女方家庭把女儿配给上门女婿就视为对男方家庭的补偿,男方家庭就再也无权赎买了。“赘婿”的称呼跟“赘子”很像,古时候穷苦人家把子女卖给富家作奴婢叫作“赘子”。“赘”既然是抵押的意思,抵押得太多了当然就变成了“累赘”,“累赘”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