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恐袭事件的思索 原来我会不自觉地认为,穆斯林宗教极端分子制造的恐袭事件背后大都有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操作和指使,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袭击计划的制定。这种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过去有“基地组织”,其后又增加了地处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ISIS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策划了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袭事件。后随着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对“基地组织”的围剿,特别是2011年5月其头目本.拉登被击毙后,该组织已处于衰落状态。出现的伊斯兰国目前正在各个反恐国家制造恐袭事件。 法国尼斯恐袭事件后,我重新想了一下,看来我原来的判断有些想当然的成分。就“9、11”事件来说,至今美国谍报部门也没确定,本.拉登确实参与并制定了袭击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具体计划。“基地组织”这个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肯定存在,但并非有极其严密的组织形式;现在的伊斯兰国也大致如此。世界各地伤亡惨重的恐袭事件似乎都没有确定,世界恐怖主义组织直接制定了具体的袭击方案。“基地组织”也好,伊斯兰国也好,其在国际恐怖主义中最主要的作用是“精神领袖”的地位。在恐袭事件后,我们会发现其凶手往往是响应了“基地组织”或ISIS的号召;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总是在恐袭事件后声称“对其负责”。 其实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精神领袖”作用非常可怕!穆斯林世界的宗教极端分子在“精神领袖”的感召下自发地进行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啊,特别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因为这些国家里有大量穆斯林移民。其中很多年轻人,他们在欧洲各国长大,就是那些国家的公民,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当他们其中有人自发地要搞极端宗教主义的恐袭时,反恐部门要甄别他们是非常困难的。 有报道说,法国尼斯恐袭初步调查显示凶手短时间内被洗脑,其后成为极端分子。凶手是一位31岁的突尼斯裔法国男子,名叫穆罕默德·拉胡艾杰·布赫勒伊。他原本“对宗教不感兴趣,平时抽烟喝酒,从未踏足清真寺,却在短时间内有了改变,投入极端伊斯兰”。认识他的穆斯林觉得他是个“垃圾”。然而他后来“确实有宗教信仰”。他进行了恐袭,造成惨重的平民伤亡。这时伊斯兰国的媒体阿马克新闻社便说凶手是“‘伊斯兰国’组织的士兵”,称他是响应该组织的号召展开行动,目标是那些打击伊斯兰国的国家的国民。 “然而,法国对外安全总局的前分析员特洛提农认为,‘伊斯兰国’组织发表的声明措辞含糊,没清楚说明凶手是直接奉命行事,或只是因受它的口号感召而行动”。 凶手很疯狂,他就是要杀人,杀无辜的人。法国尼斯就是他精心选择的地点。“现在正值休假的季节,尼斯是夏天南法最热门的旅游城市,巴黎人几乎全体南下度假,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也都偏爱尼斯”。“此次发生袭击的英国人漫步大道,长达5公里,是尼斯沿海最著名的街道,也是尼斯的标志。14日是法国国庆日,尼斯十几万游客都聚集在英国人漫步大道庆祝国庆烟火,这样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凶手精心准备袭击这里就是要多杀人。 法国像凶手布赫勒伊这样的穆斯林后裔多得很。“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或没有工作,很容易被伊斯兰国渗透,成为恐怖分子”。如果他们一个个都准备制造“独狼式”的恐怖袭击,那要花多少人力和物力去阻止他们呢?前法国情报部门成员曾表示,“目前欧洲约有6000多个圣战者,这表示实际该列为危险人物的人数应该在10000到20000 之间。监视一名可疑人物约需要至少25个情报人员,如果是积极活动的可疑分子则需要50人—80人之间;欧洲至少需要投入12万到50万情报相关人员进行监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穆斯林青年对前途无望,转向极端信仰,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回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当然是让穆斯林后裔们感觉社会对他们是公平的;而法国经济状况不佳,穆斯林后裔在生活上受冲击最大。你说这可怎么办?法国政府可以说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可以使本国的穆斯林青年摆脱社会底层的地位。结果呢?那就是恐怖袭击一起接一起。本帖后面附有一年多以来法国发生的恐袭事件表。 除了法国,德国和英国也屡遭穆斯林后裔中的极端分子的恐袭;因为这些国家内都有大量穆斯林移民。 美国虽然穆斯林移民数量相对少,可穆斯林移民中的极端分子制造恐袭同样防不胜防。今年6月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同性恋夜总会发生了非常血腥的枪击案。“独狼” 奥马尔·萨迪奇·马丁开枪杀死了50人(连他本人),另有53人受伤。事后证实他是阿富汗裔美国公民,时年29岁,在美国出生长大。在“9·11”恐袭击后,年仅14岁的奥马尔·萨迪奇·马丁就不断对周围人说,他是本·拉登的侄子,甚至宣称自己就是恐怖组织的成员。看来他从小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他在行凶时还给警察局打911报警电话。“在电话中,他表示效忠于伊斯兰国,还宣称身上穿着自杀炸弹背心”。 这“独狼”真的那么忠于可兰经吗?事后人们发现他也竟然是个同性恋者。“马丁的照片在媒体上公布出来后,几位脉冲夜总会的常客将他认了出来——马丁多次光顾过这个地方,并且还在那里与人约会。原来,马丁竟是同性恋,至少也是双性恋”。照我说,这位29岁的凶手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生活没有希望。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市在举行马拉松比赛时爆炸案,3人丧生,100多人受伤。凶手是察尔纳耶夫兄弟俩。他们是2002年移民美国的车臣穆斯林。他俩的亲戚认为“他们一事无成,憎恨那些事有所成的人”。我觉得这似乎说到点子上。他们的亲戚认为这兄弟俩制造恐袭“与宗教或伊斯兰有关的说法都是假的”。我则认为察尔纳耶夫兄弟的行为除了受极端宗教思想的驱使外,还有其他原因。 国际极端组织号召下的恐袭不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其实穆斯林国家,特别是有教派之争的,更是经常遭到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无辜民众在恐袭中伤亡更惨重;这些国家是伊拉克、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北非阿拉伯国家亦如此,现在又加上了土耳其。 我在想,什么时候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开始抬头的呢?那应该是从1980年代的伊朗王国崩溃开始的吧?伊朗国王巴列维的“世俗化”激起民众的反感,原教旨主义者霍梅尼重返伊朗成为精神领袖;伊朗实际上沦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当时中东有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领土之争。屡战屡败的阿拉伯穆斯林不但在绝望中倾向原教旨主义,也成为恐怖主义的“广阔土壤”。前几天土耳其政变中我们逐渐看到了一个越来越穆斯林化倾向的土耳其政府和其民众。如果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竞争中在近几十年内激发了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兴起,即便现在世界潮流开始重视这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穆斯林中宗教极端主义情绪,整个人类世界也不可能立即消除恐怖主义行为;更何况目前世界各国中的穆斯林民众还有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而各国政府却束手无策。我们在世界上看到到的接连不断的恐袭事件恐怕仍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附录:2015年初以来,法国多次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袭目标(摘编) 2015年1月7日:讽刺杂志《查理周刊》遭到两名持枪恐怖分子袭击,12人丧生。恐怖组织“基地组织”的一个分支宣称对此负责。第三名凶手枪杀了一名警员,并在一个犹太超市劫持人质。在被警方击毙前,他杀死了被劫持人质中的四人。此前他宣布效忠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2015年4月19日:巴黎附近的维勒瑞夫(Villejuif),一名女性被谋杀后,警方逮捕了一名学生。这名24岁的学生与叙利亚方面有联系。据称,他曾计划用包括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手枪和左轮手枪等武器袭击教堂。 2015年6月26日:警方在里昂附近的圣屈昂坦法拉维耶(Saint-Quentin-Fallavier)工业气体厂制服了一名35岁的伊斯兰极端分子,他企图制造爆炸事件。此前他斩杀了他的雇主,并把头颅和两面伊斯兰极端主义旗帜插在工厂的围墙上。 2015年8月21日:一名持有自动步枪的25岁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在由布鲁塞尔开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被制服。两名列车乘客受伤。 2015年11月13日:在巴黎一场有组织的系列袭击中, “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杀死了130人。他们在巴塔克兰剧场(Bataclan)展开屠杀,在酒吧和餐厅向人们开火,在法兰西大球场附近(此时正值法国足球和德国足球友谊赛比赛期间),三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2015年11月18日:在巴黎附近圣但尼(Saint-Denis)的一场反恐行动中,警察逮捕了恐怖袭击事件的7名同伙,此外还有三名嫌疑人丧生。事后发现,其中一人为被通缉的阿巴伍德(Abaaoud)。 2016年1月7日:在《查理周刊》遇袭一周年之际,警方在巴黎一个警察局前击毙一名男子。当时他持刀,身穿仿造的炸弹背心。 2016年3月24日:调查人员逮捕了一名34岁的法国人,在他所租的、位于巴黎郊区阿让特伊(Argenteuil)的公寓内发现大量武器军火,其中包括五支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机枪和爆炸物。调查人员认为,被捕者属于一个为大型袭击而组建的恐怖组织网络。 2016年6月14日:一名男子在巴黎西郊马尼安维尔(Magnanville)刺死了一名警察,并躲进他的住所,后来发现该警察的伴侣也在住所内被杀死。警察冲进该公寓大楼并击毙了凶手。凶手此前宣誓效忠伊斯兰国。 2016年7月14日:在港口城市尼斯,31岁的突尼斯裔法国男子穆罕默德·拉胡艾杰·布赫勒伊驾驶一辆卡车冲入正在欣赏国庆烟花的人群中,造成84人死亡、约300人受伤,其中50人的伤势危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