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里国军俘虏比重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自己。 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一般都让俘虏自由选择去留。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补充自己,削弱国民党军队,中共是“基本上不释放”俘虏的。这些俘虏兵的加入,无疑充实了解放军的兵力,战争后期俘虏兵占了全军30%左右,到了1949年更是达到70%到80%。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俘虏政策是基本上不释放俘虏的,而是把他们改造成“解放战士”,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不过有些俘虏特别是官佐不易改造,管理、教育成本很大。于是从1946年开始,中共调整俘虏政策,释放部分不易改造的俘虏。 中共的士兵大多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受过多少正规训练;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素质都比较好,战术素养高。所以,中共喜欢用俘虏兵。譬如,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俘虏74师8000多人,因为74师士兵素质特别好,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74师8000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真顶用。1947年底,陈毅做报告说明华东野战军为何打仗打得好,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会用俘虏兵: “我军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团冲锋,当把敌人冲下去时,牺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这种冲锋一遇到顽强的敌人,伤亡就更大,说明我军没有很好的战术是不行的。我们有一个营长指挥三个连去打一个村里的敌人,村外是开阔地,不讲究机炮火力掩护,敌人等到我们冲到七八十米远才打枪,冲一次就死伤七八十人。一个俘虏兵是轻机关枪射手,他看见营长叫‘打!打!打!’,说:‘营长你叫打哪里呀?’营长没法答他。他说:要用机枪封锁敌人的枪眼,掩护冲锋。营长同意了他的意见。他并提出要用三挺机枪封锁五个枪眼,他先负责布置,搞好标尺,试验射击目标,然后指挥三挺机枪一齐开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营长就发命令冲锋,以手榴弹打进去,没有一个伤亡,敌人就被迫投降了。这是战术作用。我们的营长不如人家的班长,俘虏兵起了指挥作用,这是我们战术上有缺点的缘故。 ……”(《华东一年来自卫战争的初步总结》,陈毅,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 俘虏兵被补充到解放军中后,开始有些解放战士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想法,打仗时故意枪口抬高不打敌人。比如东北解放军三纵20团9连俘虏兵很多,在1946年2月保卫辽阳战斗中,“距敌只有一两百米,地形十分有利,火力也很密集,但就是没见打倒几个敌人”;同时9连逃亡也很严重,有一次一个晚上就逃了22人。 俘虏表面上服从,但并非发自内心效忠。所以,怎样将俘虏改造成解放军并为己所用就成了关键问题。中共当时采取一个方法就是,动员俘虏“诉苦”。“诉苦”在土改时经常用来向农民灌输阶级意识,让农民发掘“疾苦”,激发其进行阶级斗争。 1946年10月《解放日报》就作了介绍,提到“在举行了这种诉苦大会的地方,成千成万的俘虏兵打开了眼睛,他们立即就觉悟到一系列的问题,立即就自动要求加入我军,与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拼命。” 诉苦会能否成功一个关键是发现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不仅要苦大仇深,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生动感人。西北野战军一个著名典型是解放战士于德水,他在军人大会上的诉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于德水全家五口人租种40亩地,因父亲病了交不上租地主就拉走了农民家的命根子耕牛,全家不得不打短工谋生,自己在铁场拉风箱,到年底却给铁不给钱,哀求半天才给了一点。被抓兵后,有一次父亲来看他,因为衣服破烂不准进,在外边转了三天,碰巧遇上才见面,想到伙房要点饭给父亲吃,却被司务长恶语相加。“诉到这里,于德水放声大哭,在场同志无不落泪”。 诉苦会并不是哭过就完了,非常重要的是趁热打铁把俘虏的疾苦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和蒋介石,进而激发他们的打倒蒋介石的意志。 中共对俘虏的改造效果如何呢?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收藏了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缴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6、27军等部队作战中遗失的大量档案文件、士兵家信和日记。这些文献恰好提供了一些证据。根据缴获资料中几个连队的“政治质量统计表”可知,国民党俘虏兵占了连队的1/3左右。其中俘虏兵谈了自己的思想转变,一个15岁就参加国民党军的士兵这样说明:“在国民党中时,说解放军要杀人,心里有些怕,但是一解放过来,老同志对我很好,又发衣服,发两双鞋,比老同志还多些,我就感觉优待俘虏就是不错……在进军西南中,听指导员上课讲,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我自想,我家是穷人,以后要分地,我们就是革的地主老财的命,对革命道理我懂得了一些。”(《叶生明入团志愿书》,见韩国翰林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编文献资料,第2卷) 朝鲜战争是1950年,距内战结束只有一年,从这些俘虏兵自述可以看出他们中相当部分对中共十分效忠的,而这也可以佐证,在朝鲜战争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里,部队虽有逃亡或临阵脱逃者,但一般仅为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强,也说明这些俘虏兵的忠诚。 战事到了1948年,前线人力物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经历累月的战事也已让后方兵源吃紧,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也认为“乡村人口大为减少……各区扩兵(包括东北在内)均已至饱和点”,因此发出指示:“今年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各区除个别地方原定扩兵计划准予完成外,其余均不应扩兵……今后前线兵源全部依靠俘虏及某些地方部队之升格。” 战争后期,中共的兵源补充十分依赖俘虏,中共以“即俘、即补、即战”方式不断补充兵源,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这在淮海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淮海一战,中共就把被俘的国军士兵立刻编入解放军部队用作战力,本来这些壮丁被国民党抓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蒋介石辛辛苦苦训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战场了,但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 据叶飞回忆,“我军转入大反攻以后,部队中俘虏兵的数量越来越大,在连队战士中约占80%以上。当时真是前两个小时还是国民党兵,过两个小时就成了解放战士。有的甚至还未来得及上连队的花名册,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成了无名烈士,这是常有的事。” 这些俘虏兵究竟占了解放军总数多少?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人民解放军总部作战局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我们的军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解放战士。” 毛泽东在1948年10月10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两年内……溶化了大约八十万左右从国民党军队来的俘虏兵,使他们变为解放战士,掉转枪口打国民党。”对此,江林平在其《“解放战士”群体的产生及其规模》一文中分析:“这里提到的‘两年内’,根据上下文判断,指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两年内,即1946年7月到1948年6月。虽然毛、朱二人用的都是概数,但至少说明截至1948年,野战军已有半数以上是解放战士,若就全军而言,解放战士则占了30%左右。……1949年上半年,在全军范围内,解放战士已经占到了65%到70%。之后,这一数字仍有上升。解放战争结束后,1950年6月,周恩来在一次政务会议上说:“以军队的成分说,解放战士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如此, 难怪乎毛泽东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 为何俘虏兵上午是国军下午就迅速变成了共军,调转枪口向着原本的战友?这自然与中共对俘虏改造有术有关。但事实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与当时中共宣传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言论宣传,本来就有诸多相似点。况且对于那些官士兵来说,无论何种信仰,归根结底无非都是为“人民”而战,打完战“以后要分地”,为了一口饭而已,选择哪一方或许差别不大。当然这些俘虏也是迫于无奈,他们被时代所裹挟,被国民党抓上战场,被中共俘虏后又被重新派往战场,他们不得不选择其中一方。而随着国民党自身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战争后期人心所向,战局大势所趋,不少人选择投向共产党,那就在所难免了。 …………………………………………………………………… 国民党兵,在国军那边没什么战斗意志,被共军俘虏成为“解放战士”后就能勇敢作战。到了1949年,共军中的“解放战士”竟然占到一多半!从以上资料看,共产党用的招数是“提高‘解放战士’的阶级觉悟”,使之觉得是为自己而战(打胜了回家分田地)。另外,官兵平等也是一个因素。反观国军,肯定做不到官兵平等。士兵大部分是抓壮丁抓来的。当时国军内的腐败现象肯定比共军厉害得多。如此,国军士兵在国民党部队中怎能有士气作战? 中共在夺取政权时是革命党,要腐败还没什么条件。现在作为永久执政党已经68年,贪腐不知比当年国民党要厉害多少倍。这样的政权肯定是没多少民众还支持的。中共亡于腐败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