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嘎子…… 我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上小学。1963年《小兵张嘎》上映,当时的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部影片,主角张嘎子的“嘎气”和“英气”尤其让男孩子们神魂颠倒。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那本小说我看过无数遍,书都翻烂了。 这是描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敌后根据地里一个抗日小战士的故事。这个电影的内容就不介绍了吧。2004年《小兵张嘎》的20集电视连续剧也出来了,想必大家都知道“张嘎子”。 张嘎子真有其原型,是中共华北冀中根据地的 “一级战斗英雄” 燕秀峰。我在网上查的资料介绍:燕(嘎子)秀峰,1924年12月生于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一个名叫后王约的小村,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冀中平原,中共的八路军便在地后建立了根据地。那时年仅13岁的嘎子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作战勇敢,1944年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当年中共战地作家魏巍还特意写了中篇纪实散文《燕嘎子》。后作家徐光耀根据燕秀峰的事迹写了小说《小兵张嘎》。 不过这个燕秀峰后来竟默默无闻。网上有资料说“燕秀峰后因坚持与当地一地主之女相恋而被开除军籍”。但我认为这种说法牵强。我知道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抗战时期他是新四军五师李先念的部下。当时五师里有位团长和当地一个地主的小老婆姘居;这位高级干部出面干涉,希望那位团长和地主小老婆断绝关系。但那团长提出和地主小老婆正式结婚,在得不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就带领一个连包围了这位高级干部的办公地点。事情惊动了李先念,他立即赶来同意了那位团长的结婚请求。战争年代怎么能为了女人失掉部下的衷心呢? 其实中共部队的很多干部都不是穷苦出身。穷人能上得起学吗?没文化怎么能有很多见识?和一个地主女儿相恋就开除军籍?不太可能。这我就不多说了吧。 燕秀峰后来默默无闻还有种说法。说1946年,已经是排长的他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身负重伤。燕秀峰被部队送回他的家乡养伤;此后他就没有再出来找部队。说他1951年回到只身来到天津寻找部队,但原部队已被多次整编无法联系的说法也很牵强。仗打完了才来找部队?大概他养伤之后不想再回部队了。 后来燕秀峰在1951年经人介绍,到了天津一个私人小作坊学织布,以后又到天津师范学校一附小做勤务工作。随后他又做过勤杂工、装卸工、炊事员……一干就是30年。 “文革”开始后,燕秀峰当年的一些战友被“打倒”,各路外调人员在调查取证中发现了燕秀峰的下落。“文革”后,燕秀峰昔日的战友们纷纷来到天津与他畅叙别情,重温过去那生死与共的战斗岁月。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燕秀峰向组织提出了恢复党员身份的要求。经天津市河西区委调查核实后,于1984年7月14日正式恢复了他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7月算起。至此,燕秀峰又成了公众人物,还被记者采访过。据说他在离休后仍长年坚持到部队为新兵讲传统作报告,还应邀为1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云云(现在大概去世了吧。如果活着该95岁)。 这位“小兵张嘎”的原型燕秀峰,在1946年负伤被送回老家应该是个事实。当年这种情况在中共部队中恐怕不少见。脱离了部队当然就成为农民,那也只能默默无闻;后来进天津也只能当个小工人。1984年燕秀峰成为公众人物后的事迹介绍和采访我附在后面,有兴趣的博友可以看看。不过我觉得有点儿吹得没边没沿。那燕秀峰被采访的时候是否吹牛?别追究了吧,没太大意义。 可“小兵张嘎”在中共建国后的文艺作品中可是个神乎其神的人物,这“意义非凡”哪。我们上个世纪60年代的小学生们都把“张嘎子”当成小英雄。在中共坚持的敌后抗日战争中,“张嘎子”和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殊死战斗,并节节胜利。“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们都理所当然地把中共当成抗日战争的主力;似乎抗日战争主要是“反扫荡”和烧炮楼。这能是事实吗?嗨,当时是“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也就是彻头彻尾的起宣传作用。当时的文艺作品也是要有“洗脑”功能的。 那部《林海雪原》所描述的故事能有真实性吗?剿匪小分队里怎么会有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中共剿匪小分队总是几十个人就把百多名土匪一网打尽,这也太神了吧?记得当年御用的文学评论家还说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牙碜。想想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的文艺作品有多少艺术价值?我就不用挨个点名那些小说了吧。绝大部分所谓文艺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高大全”。故事中总会有阶级敌人,而且是则不堪一击的,同时,总是强调“阶级仇恨”的作用,动不动就是“阶级仇”“民族恨”。 也难怪,那时毛泽东特别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嘛。毛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希望由此“升华”老百姓的精神境界,为的是实现他乌托邦的梦想;其实现途径是毛认为在战争年代得心应手的“军事共产主义”形式。毛和他的同志们认为,掌握舆论宣传对控制民众思想,并永远一党专政是绝对必要的。这样一来“革命浪漫主义”的所谓文学作品便泛滥。可怜我们当时这些孩子们还真觉得有个神圣的共产主义要去奋斗。 也许人们会说,毛的那一套长久不了,“文革”后中共就逐渐无法控制文艺作品的创作了。现在不少已经比过去好多了嘛。不过我总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遗憾。那时很少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供民众欣赏。就算现在,中国大陆的人文主义教育也是有太多的空白。如此,我们中国大陆民众的精神境界该会是什么样呢? 燕秀峰的有关资料: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234479.html
http://baike.baidu.com/item/%E7%87%95%E7%A7%80%E5%B3%B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