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幼河的博客  
在美国混日子。  
https://blog.creaders.net/u/332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幼河
注册日期: 2010-01-13
访问总量: 11,789,53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下羚羊谷
· 观北京鼓楼
· 真正恐惧的是他们
· ZT:MIT陈刚教授自述
· ZT:我的岳母
· 王朔:美国走马观花
· 大神于敏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小說】
· 我的约翰
· “我怎么会后悔呢?”
· 回顾与情感
· 聊斋新编
· 爱的传递
· 面子
· 哭的孩子有奶吃
· 自尊
· 感情
· 嘿嘿,“法治 ”
【随感杂谈】
· 那时的什刹海……
· 美墨边境墙
· 反光
· 请根据常识判断……
· 川普被“翻篇”之前
· 川普的竞选策略
· 麦凯恩的风度
· 洋“芝麻酱”
· 新冠肺炎疫情简述
· 侃“正人君子”
【摘编文章】
· 真正恐惧的是他们
· 大神于敏
· 美国是民主国家
· 女知青和农民丈夫
· 生死之痕
· 撒谎成性的川普
· 你怎么想?
· 川普心理分析
· “华川粉”白描
· 美国华人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外
【旅游】
· 糟糕天气的旅游
· 马蹄湾
· 犹他州南部的三个国家公园
· 象海豹
· 加州的红杉树
· 太浩湖和优胜美地
· 从陡峭点到大苏尔
· 彩色海滩
· 墨西哥城逛街
· 观赏帝王蝶
【纪实】
· 进了急诊室
· 欺诈之都(下)
· 欺诈之都(上)
· 是诸葛亮也没用
· Liz是个小狮子狗
· 罗将军
· 农场轶事
·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变迁
· 母亲在“文革”之初
· 针对华人的盗贼
【散文】
· 老北京的景儿
· “两害相权取其轻”
· 最后的告别
· 渐渐远去
· 多想相聚在梦中
· 我不懂养狗之道
· 我是个普通人
· 老北京有特色的景儿
· 自斟自酌
· 回忆像陈年老酒
【转贴文章】
· ZT:MIT陈刚教授自述
· ZT:我的岳母
· 王朔:美国走马观花
· ZT:赤脚资本家孙立哲
· ZT: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 ZT:太平军残部没到过智利
· ZT:“英国辛德勒”尼古拉斯.温
· ZT:世界上最伟大的骗局
· ZT:民国不是个美好时代,也没男
· ZT:美国的分裂正在加剧
【随手一拍】
· 下羚羊谷
· 观北京鼓楼
· 反光
· 下羚羊谷
· 等待
· 向着太阳唱起歌
· 小海湾里的鲱鱼群
· “丑小鸭”
· 珊瑚虫和海葵
· 海湾边的白鹭
【删除】
· 删除
· 删除
· 删除
· 删除
· 删除
存档目录
06/01/2024 - 06/30/2024
04/01/2022 - 04/30/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当堂吉诃德遇到机关枪
   

当堂吉诃德遇到机关枪

张明扬

 

  机关枪或许真的曾经改变人类历史,但肯定不是在达芬奇时代。1884年,美国发明家西拉姆·马克沁兴冲冲的带着世界上第一挺全自动机关枪来到了欧洲“路演”,满以为会引起全球军事界的轰动,而后订单自然滚滚而来。然而,马克沁周游列国的遭遇和孔子一样落魄,除了得到前来猎奇的欧洲权贵们“有趣,精彩”等看马戏一样的高度评价之后,马克沁机枪几乎未引起傲慢的欧洲军界任何兴趣。奥斯曼土耳其人甚至告诉马克沁:“收起你的枪吧,我们不想要。如果发明一个新的老虎钳,我们会张开双臂欢迎。”

  在那个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西方军人却远远不是“唯武器论”的信徒。刻薄的说,主要由贵族构成的欧洲军官们虽然装备着洋枪洋炮,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样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敲着雄壮的军鼓,迎着枪炮向敌阵走去。这些贵族军官们和几百年前的蒙古人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最迷信的仍然是光荣的骑兵冲锋和最终的刺刀相向,对于像机关枪这样的技术因素他们基本上是嗤之以鼻的,精神和士气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就这点来说,当时的欧洲军官们和二战中的日本武士道可谓隔代知己,当然,毛泽东也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在此等恶劣的舆论环境之下,机枪一出生便不是风华正茂,原本以为会发大财的马克沁先生也被机枪拖累的公司连年亏损。机枪后来的确是逐步打开了一些销路,但原因却肯定不是机枪被平反昭雪了,而是销售商们肆无忌惮的商业贿赂帮马克沁先生多卖了三五挺机枪。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机枪在欧美遭到的冷遇与白眼,很快在非洲得到了补偿。非洲的欧洲殖民者们和机枪几乎是一见钟情,将机枪看作雪中送炭的神赐礼物。在机枪进入非洲之前,带着步枪打天下的殖民者们虽然相对于装备着梭镖弓箭的黑人土著有着显著的军事优势,但完全未对土著造成“白人不可战胜”的心理压力,事实上,黑人凭借着人数众多和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殖民者的步枪优势,而这也让欧洲人对非洲大陆的殖民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于停滞。

  但马克沁机枪显然彻底改变了整个非洲殖民史,正如《机关枪的社会史》所说,“少数几个白人,掠夺者和梦想家,平民和士兵,仅凭军械库里的机枪,就能肆意嘲弄非洲人的反抗,并将他们制定的规则强加于整个非洲大陆”。

  1891年,一群德国殖民者在非洲遭到当地部族袭击,一个幸存的德国军医在几名非洲仆人的帮助下,带着机枪逃到了一个土屋里,结果是他以一人之力扭转了战局,一个人就杀死了1000名进攻者;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殖民军队于非洲罗得西亚用4挺机枪击败了5000名非洲祖鲁勇士,当场击毙了3000多人;1898年,在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最后一战恩图曼战役中,6挺马克沁摧毁了穆斯林狂热者的一切狂热,据马克沁在自传中的夸耀,英军阵亡了28人,而苏丹人竟然阵亡了11000人,这让作为杀戮者英国人也目瞪口呆,讪讪的留下了“这不是战争,这是行刑”的断语。

  关于机枪,悍勇却无助的祖鲁人留下了一个感人的记录:白人又带着枪来了,那些枪吐出的子弹就像老天下冰雹一样,赤手空拳的祖鲁人,谁能抵挡这些枪支?殖民者的记录却充满着踌躇满志,一个英国诗人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已经拥有马克沁机枪,而他们没有。”如果没有机枪,欧洲殖民者可能早就淹没于非洲土著可怕的人海战术之中了,也就更没什么瓜分非洲的殖民狂潮了。

  正是在机枪往非洲传播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西方殖民者在历时几百年之后终于完成了对非洲的最后征服。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机枪也是如鱼得水,似乎只要不是在欧洲,西方人对于机枪的使用都没有任何心理障碍。《机关枪的社会史》将八国联军侵华也写成了一部以机关枪为主角的历史,据说东交民巷的几百外国士兵仅凭三挺机关枪就粉碎了义和团和清军的围攻,后来的八国联军又是凭10挺机关枪就打进了北京城;1904年,在英军入侵西藏的决定战役中,两挺马克沁击毙了“600-700”名藏军,而英军只阵亡了几人,一名操纵机枪的英军在战役结束后写信给妈妈说:“对于这场杀戮,我如此恶心,以致停止开火,但是将军的命令是尽可能多地屠杀藏民”。

  1905年,还是在中国,机枪又一次抢镜于日俄战争,在血腥的旅顺203高地争夺战中,俄军在机枪的帮助下在一周的时间内就带给了日军近三万人的伤亡。但日军硬是靠着“肉弹战术”,不惜以数万日军的伤亡拿下了旅顺。

  或许正是这样的惨胜,给了日本人一个错觉: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是武士道,而不是什么武器。一直到二战中,仍然迷信冲锋的日本人才终于在美国人炽热的火力之下,澄清了当年的那个错误。

  机枪在非洲和亚洲的杀戮战绩未引起欧洲军界的任何操心,他们似乎认为,机枪是一种仅仅会在非洲和亚洲发生作用的“土特产”,尊贵的白人不可能被屠杀土著人的武器伤害。当一战前的整个欧洲都在为着大炮巨舰展开你死我活的军备竞赛时,已经发明了快三十年的机枪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总体来说,德国人算是机枪的先知先觉者,虽然他们1914年战争爆发时的步兵手册还在说着“士兵应该带着刺刀冲锋,欢呼着攻入阵地”的蠢话。但在一战前夕,德军的机枪拥有量绝对是欧洲第一,每个连都配备了6挺机枪;而同期的英国每个营只有两挺机枪,最夸张的是,据说因为平时从来不训练,每个营只有一两个人会用机枪;迷信刺刀见红骑兵冲锋的法国更是到1910年才装备机枪,一战前整个法军也只有2500挺机枪。

  不过,最好也不要特别高看德国人。德国人积极购买机枪的原因也十分难以启齿——上了军火公司的当。1908年,德国国会收到一条据说来自《费加罗报》的情报:法军决定开始大规模装备机枪。德国国会随即毫无争议的通过了大规模增加购买机枪资金投入的投票。但问题是,这个情报根本就是军火公司伪造的,德国人充其量也就是如袁世凯一样上了《顺天时报》的当,只是,这个当在日后的战争中将被证实上的很值得。

  没机会上当的英国人自然对机枪仍然是无感,虽然他们在非洲用的最起劲。一战前夕的英国陆军仍然痴迷于骑士传统和早已过时的战术思想,英国的将军们在战争中千方百计的想让骑兵大显身手,步兵在很多时候的主要功能是帮装备着利剑长矛的骑兵创造战机,只是骑兵却一次次的在德军机枪面前浪费了战机。

  英国将军们的骑兵制胜理论也一次次的随之落空,甚至到了战争第三年的1917年,英军高级将领还会充满悔恨的百折不挠 :“骑兵差点在昨天抓到一个机会,但还是没有把握住,铁丝网和机枪阻止了他们,他们损失惨重。”每当想起英国骑兵带着长矛迎着德军机枪冲锋的场面,我就不可遏制联想到了全副武装的堂吉诃德向风车冲锋的场景。

  一定得重点批评法国人,他们在一战前期的表现实在过于脑残。法国的伟大统帅霞飞在1913年甩下大词:“法国军队除了进攻不再知道任何法则……所有攻击将被推到极致……带着刺刀向前冲锋”。在法国陆军当时颁发的《野战条例》中,没有一处谈到火力,更别提什么机枪了。

  巴巴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揶揄说,法国人在一战前最为纠结的是他们艳丽的军装,当时他们的军装和1830年没有区别。仍然是蓝色军装,红色军裤。法国当时的陆军部长希望让法军穿得稍微黯淡点,免得那么显眼当机枪的活靶子,谁知《巴黎回声报》竟然发表文章称,“取消掉一切鲜明的色彩,一切使士兵仪容生气勃勃的条件,是违背法国人爱美观念和军队职能的”。一位法国议员更是义正词严的表示:“红裤子便是法兰西!”

  红裤子可能差点让法兰西变成寡妇之国。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一战爆发时,虽然在战略上明明是德国人在进攻,法国人在防守,但在战术细节上,法国人只要一看到德国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穿着他们的红裤子,高喊着“法兰西万岁”和“拼刺刀”类似的口号,伴随着雄壮的《马赛曲》向德国人发动自杀性冲锋,结果在德国人机枪的迎击之下,漫山遍野都躺满了穿着红裤子蓝上衣的尸体,仅在边界的战斗中,法军就损失了三十多万人。

  对于机枪的纯熟运用让德国在一战西线的大多时间内保持了对英法一比二的绝佳战绩。在1916年爆发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最终尝到了机枪杀人史上的最高潮,一天之内就损失了6万人,整个战役伤亡高达45万人。据说,以身先士卒为荣誉的英国贵族精华在此役中几乎损失殆尽,直接导致了一战后英国贵族势力的大为消减。

  在血的教训之下,一战中后期,机枪在欧洲军队中迅速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法国人信奉的进攻哲学在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的联合绞杀下成为了战争中最大笑料。不过,正是在索姆河战役前后,机枪日后的克星——坦克第一次投入了战场。当时英国人的思维很简单,发明坦克就是为了必须在机枪的弹雨和人体中间隔上一层铁板。坦克的问世完全是针对于机枪的,这一结论的得出并不困难,事实上,坦克发明之初的别称就叫“机枪破坏器”。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坦克还相当不成熟,一战时能够堪称以一己之力改变战争进程的明星武器仍然只有一个——机枪。

  法国人似乎总是踩错时代的节拍。一战结束后,法国人得到最大的战争教训就是:机枪天下无敌,进攻是最傻的行径,躲在战壕里开机枪防守才是王道。因此,一战前后无比崇尚进攻的法国人就这样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法德边境上修建起连绵的工事,全副武装的法军拿着机枪在工事中等着德国人于下一次战争时前来送死。这个工事就是马奇诺防线。

  顺便多说一句,当我们在这个时代嘲笑龟缩于马奇诺防线的法军时,可不可以稍微有点历史观,人家可曾经是骑马拿着长矛迎着机枪冲锋的堂吉诃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