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水瓶又叫保温瓶或暖瓶,在北京叫做暖壶,曾是家庭和办公室的必备用品。暖水瓶分内胆和外壳两部分。内胆是镀银的双层玻璃瓶,层间的空气被抽去,因此可以长期保暖;外壳则有竹、铁、铝、塑料等多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两个外壳印有牡丹花的新暖瓶就是一分厚重的结婚贺礼。在当代,老式竹壳的暖水瓶已不多见,却有了很多新花式,但基本结构并没有变。北方苦寒,顶着寒风回到家,打开暖水瓶沏一杯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觉了。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暖水瓶,也有着不小的学问。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一件奇事:文革后期,他在课堂上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一个暖水瓶里装满了热水,打开瓶塞倒出一杯水,然后再把瓶塞盖上,瓶塞常常会“蓬”地一声跳出来,这是为什么?全班学生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得出来。这位老师痛心地说:“同学们,你们可是物理系的学生啊!”是的,这确实让人痛心。运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当年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却答不出来?有两个名词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件怪事。这两个词,一个是“文化大革命”,另一个是“工农兵学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是年大学停止招生搞“教育革命”,一停就是四年。1968年,毛泽东发表了“七二一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奉旨出朝,地动山摇”,于是各地工厂一窝蜂办起了“七二一大学”,有的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有人申请出国留学,其英文简历上赫然把“Qieryi (“七二一”的汉语拼音)University”列为正式学历,不明真相的洋人就认了。然而,“工农速成班”式的“七二一大学”是培养不出现代科技人材的。从1970年开始,大学开始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针逐渐恢复招生。学生来自工厂、农村、部队、机关等,史称“工农兵学员”。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是政治思想好,其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仅以学生中的下乡知青为例,其真实水平就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之分,更不要说那些识字不多的劳动模范了。很多学生学习大学课程实在困难,学校只能降低标准,因材施教。加上学制只有二至三年,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和“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如此培养的“大学生”,水平可想而知,物理系学生不懂物理也就不足为奇了。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决定在招生时进行文化考核。不料考场里杀出一位“反潮流”的“白卷英雄”,考试被批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谁也不敢再搞,“推荐”就成了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这种做法弊病甚多,为“走后门”、搞特权提供了机会,很多高干子女受父母之荫进了大学,引起民间极大不满。当年南京大学哲学系有一位学员叫钟志民,是通过父辈关系入学的将门之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深感民众对干部特权的反感,又在社会调查中看到农民的苦难,从而对自己“走后门”的行为深恶痛绝,毅然退学而去。钟先生不愧是条真汉子,我们应该记住他。由于文化基础差,专业训练不足,很多工农兵学员毕业后不能胜任本专业工作,只能改行去做行政或其他工作。其实也不能苛责他们,是极左路线下的“政治正确”把他们领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在那个年代,哪个青年不想有上学深造的机会?有幸进入大学的人,除了政治投机分子之外,多数人都是努力学习的,只是力不从心罢了。过去科教界有个说法,就是中国自文革之后,科技人才有个“十年断层”。这几年“厉害国”吹得震天响,这个说法不提了。但是,这个断层是客观存在的。仅以大学生为例:其教育受到文革严重影响得就有1967-70届(时称“老大学生”),加上后来的工农兵大学生,整整十届。这还没有把大学停招四年(1966-1969年)造成的损失算进去。我们知道,这个断层正发生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必然导致中国的科技发展的严重滞后。文革后中国出现不少作家、诗人和歌手,却独缺能够“接班”的青年科技人材,以致于那些文革前毕业的老助教、老讲师们不得不继续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令人不胜唏嘘。不仅是大学,全国中小学教育也被文革破坏,造成全国青少年事实上的失学,其后果又岂止于“十年断层”?从这个角度看,文革就是一场背弃文明、愚化子孙的民族自残运动。如今,不少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当了领导,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习近平先生更是荣登大宝,成了“一尊”。作为曾经的受害者,本该深刻反思文革给中国带来的沉痛教训,避免这样的民族浩劫重演,可是一些人却声称“青春无悔”,对文革的极端行为甘之如饴,甚至用自己“艰苦奋斗”的“成功史”去淡化民族的苦难。习近平当局不仅鼓吹“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把教科书中的“十年浩劫”改为“艰辛探索”,更是采用文革手段打击异己、钳制言论、严控思想、大搞个人崇拜,而这些倒行逆施还得到不少人的欢呼与支持,令人不能不担心“第二次文革”灾难的降临。还是回到暖水瓶的问题上来吧。瓶塞为什么会跳出来?不懂没有关系,学习一下弄懂了也就是了。怕就怕不懂装懂,还要到处炫耀自己的“才华”。习近平先生上台七年,最喜欢用数理名词去描述政治事务。什么“正能量”啦,“最大公约数”啦,“作用力反作用力”啦。然而细究一下,这些被很多人一再追捧的“金句”正好反映出习近平的文化水平有多低。如果说“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还可以看作蹩脚的类比,那么他的“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就是个无知的笑话。“最大公约数”是初一数学的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则是初二物理教的。文革前上了初一的习近平学到了“最大公约数”而没有学到“牛顿第三定律”,却偏偏还要卖弄,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不懂的东西可以补课、可以自学,四处卖弄自己不懂的东西则不仅贻笑大方,还会误国误民,很不好。一个人贵在谦逊好学,这远比一个博士学位更重要。想起罗马尼亚的一个政治笑话:齐奥塞斯库夫人埃列娜忘了带护照,她对海关官员说:“我是埃列娜博士。”官员问:“水的分子式是什么?”埃列娜答:“不知道。”官员说:“原来您真是埃列娜博士,请过关吧!”不知化工专业出身的习博士能不能写出乙醇(酒精)的分子式,或者回答一下这个有关暖水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