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前半生,高胜寒这本书所记叙的事非常遥远。在我的后半生,他的史笔及所思所想,已经和我有着莫大关联。 犹记20世纪80年代末岁,历史猝然转身,巨大离心力把我抛离轨道,成了一粒流星陨石,命运坠落点与其说是陌生土壤,不如说是陌生星球。然而岁月悠悠,我已落地生根。用不了多久,居美时日将长于留在故土的光阴。 走过人生每个碑界,都留下深深履痕。一个人原来可以从小到老都在学习成长,只要直面真实世界,就永远会有感悟和心得。如果一个人止步于某个碑界,不断回望前尘,沉溺于昨天,他的生命就停滞了,只活在顾影自怜之中。 我过去确曾如此,总是活在往事之中。流亡生涯之初,以为是漂萍过客,没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美国人。尤其是我的写作,几乎没有异邦生活痕跡。毕竟故国的岁月河山,已成为生命年轮色泽最深的纹路。 然而,当我走入社 会踏入职场成为上班族,流亡者身份开始褪色,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如同一块块拼图,填补了我文化认知的空白。渐渐的,再用异邦、或他乡这种带着淡淡哀愁的词汇,自己都觉得太矫情。 幸有良师益友促我自省与转型。良师是余英时先生,他和我谈人生仿若云淡风轻,却都是金玉良言。他用人之所至根必随之提点我终须要解开乡愁这根缆绳。 先生说 :“人只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就一定做的好。”他勉励我不要放下文学创作之笔,也不要太过执着自己的名字,鲁迅也有很多笔名。先生建议我不妨用笔名在大陆发表文学作品。 我写作转型最重要的推力也来自余英时先生。他看了我一些散文小说,问何不写点身边的生活?乍听还有点困惑,我也有写到美国啊!其后才悟出,那些文字都是从流亡者视角去看取美国,就像火柴必须在红磷上擦燃,所有叙事脉络亦与故国有关联才得以展开。 殊不知,美国并非为另一个国家而存在,她有自己的文明架构和价值取向。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悲剧,在于固执地死守故国的蚀骨记忆,对异邦无甚求知欲,甚至对美国抱着扭曲的想象。 我于是力图挣脱流亡者心态,挥去故国的记忆阴影。身为注定在美国过下半辈子的普通公民,应该怎去辨识这个国家? 这时,益友高胜寒走进了我的视野,他对我有着重要影响。高胜寒关于美国蜕变与文明升华的系列文章,于我有很多启迪。尤其是司法史波澜跌宕的真实案例,如同镶嵌在不同地质层的页岩标本。 高胜寒的文章颇具历史纵深感,在华文圈里,能把美国几乎所有重大司法案件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独此一家。 我把阅读此书的心得当作一把尺子,去量度居美三十余年走过的路,就发现美国宪法是富于生命力的活宪法,美国历史是一棵不断生长的常青树。 这个国家走到今日,其间几许盘折坎坷,奴隶制、南北内战、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种族隔离、民权运动、反越战---直到今日有待弭平的社会撕裂。 高胜寒幼年离乡,从山东到香港,而后来美,在大华府阿灵顿区居住过。在他的少年时期,阿灵顿还是美國纳粹党的中心。而我刚迁来大华府,也在阿灵顿租公寓住过一年。其时是90年代末,哪还有半点美国纳粹党的影子? 美国砥砺前行的坚定步履显而易见。我初到贵境是1989年,犹记身历种种故事,很多已被进步浪潮覆过。譬如在普林斯顿公寓小区有一家近邻,是一对双栖双飞、形影不离的青年男子,他们斯文而内敛。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所有邻居好像都客客气气,但异样目光却总是藏不住。勿忘记那是90年代初,威廉.克林顿时期小心翼翼的举措,无非是在军队中实行两不原则---长官不问下属性取向,同性恋者只要不说,就不会被开除军籍。这一仍具身份歧视的政策,终于在2011年废止。 这仅为一例。以我所见,三十多年美国的蜕变与进步,就像时代页面跳转和刷新。这一切既来自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亦与美国司法案例密不可分。因为这是美国,价值鼎革不是靠革命斗争,不是靠强权意志,而是靠法治。 高胜寒笔下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美国最高法院法院判例,编织成律动的丝线,联结着不同年代的文明结晶,宛如珍珠闪光。这就是美国梦。 诚然,国家前行的步履并非直线式,会有徘徊、跌宕、倒退,有时会逆流滔滔,怒浪与礁石对撞,湍流与漩涡共生,让河道弯曲。我住在阿灵顿的时候,以为美国纳粹党的历史污痕已被抹去。 殊想不到,2017年夏洛茨维尔市团结右翼集会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一下冒出五花八门的三K党、新纳粹、反犹太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他们从蛰伏的黑暗断层中纷纷现世,如同雨后拱出腐草的毒菌。 这是一群历史遗孑,至于把美国推回到哪个年代才称得上伟大,他们想法各有不同,但都执意走回头路。他们如同时光穿越,挥舞的旗帜,举着的火把,都是往昔耻辱的象征。他们为传统价值而战的征袍下露出的是返祖尾巴。 有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高胜寒的系列文章。他追述了美国民权思想的萌芽与崛起,最后成为国家叙事和青铜法鼎上的镌刻,这才是辉煌的美国梦。 我在阅读中学习,亦在生活中学习。不知不觉,故土的记忆渐渐疏淡,我后半生都在美国活着,这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 记得龙应台有一篇文章,说她所接触到的大陆去国者,蓝子里装着的全是“中国,中国---”其实,全是从故土带出来的观念、逻辑、感情和一堆大词。舍弃了这些旧物,我觉得轻松,甚至是一种灵魂涅槃。 于是,我重建价值,有了另一种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我是很有执念的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和高胜寒也有岐见和争执,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于光谱不同波段。 但我最佩服高胜寒这一点---无论他本人有何倾向,却都严守 宪政与法治的圭臬,这才是判断清浊、善恶、是非的金科玉律。对近几年美国的惊涛骇浪,高胜寒的认识远比其他人清醒,这才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典范。 欣慰的是,尽管我和高胜寒兄的见解不尽相同,但都属无关宏旨的枝叶,我们秉持的基本价值完全一样。我认同美国宪法是活宪法和常青树,故此美国梦亦非凝固不变。 所谓让美国重新伟大,前设是美国失落了昔日的伟大。美国援助中国抵抗日寇入侵,在欧亚两个战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那时候美国很伟大;美国不但接收犹太难民,拯救被铁蹄蹂躏的欧亚人民,还拯救大兵雷恩,那个美国很伟大。但她可以更伟大。 在二战中与白人同袍浴血奋战的美国黑人士兵,退役后回到美国南方家乡,不配和白人战友共进餐馆把盏叙话。试问除了啸聚于夏洛茨维尔市的团结右翼,谁会眷恋那个怀旧版的美国? 60年代民权运动波涛触天,《民权法案》让美国变得更加伟大。但这还不够,那代人迈过历史性门槛,现代文明标尺的刻度被推向更高。美国一直在追求更伟大的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而不是回到过去某个年代重温旧梦。 只不过,近几年国脉的惊悚律动警醒人们,文明社会创造的价值其实很脆弱,如同华美的彗星尾巴刷屏太空,倏而被黑洞吞噬。世间多少丑恶事物,原以为被永久唾弃,却会在始料不及的缝隙复活,如同被剪除的毒藤再度疯长。 高胜寒的史笔叙事,让我明白民主宪政并非天赐,更不是凭某个天选之子降世来拯救。它既要努力争取,更须悉心呵护和坚定捍卫。 回望三十多年亲历的社会变迁,我乐见美国梦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与色彩,我没有兴趣回到过去寻寻觅觅。 历史已经告诉后人,废奴很伟大,不够,禁止种族隔离很伟大,不够,民权法案很伟大,依然不够。每走过一道坎,前面总有新的坎坷,不断地填平沟壑的奋进美国,才是伟大的国家。 这本《缔造美国梦》给我的读后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与其让美国重新伟大,不如让美国更加伟大! 孔捷生 2023年8月18 在美国华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