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走得太近 婆媳关系是人们聊天的重要话题之一,特别是女人们。近来我们老俩口远足,拜访老友,当然是坐下来侃大山,这下有时间听老太太们聊家常。有关婆媳关系难处是老生常谈,其实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都相当头痛,只不过婆媳关系表现得典型。说到我们两家都认识的一家朋友,男主人的老父母从国内到美国探亲,老人家一住就是半年多,而且表示要长此以往地住下去,可当媳妇的已忍无可忍。女主人几乎要“冷战”,当儿子尴尬之余劝说自己的老爹老妈打道回府。这下,老人家也窝一肚子火,声称“没想到儿子如此地怕老婆”。 我在一边听到媳妇和两位老人发生矛盾的鸡毛蒜皮真忍不住乐(不赘述,这类故事到哪儿都能论簸箕搓),细想想,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头上呢?那咱恐怕也得“柔肠寸断”,或“头顶生烟”,而且几乎没有调和的余地。 记得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议论婆媳关系。那还是1950-1960年代。之所以说明是那时的岁月,主要是强调婆媳关系的难处是“传统”。我大姨是位知识分子,当时儿子结婚后与父母合住。在我印象里表嫂不但人长得漂亮,且聪明贤惠;可我大姨,也就是表嫂的婆婆,对自己的儿媳妇总是百般挑剔,一万个看不上眼。大姨一到我家,就和她妹妹,也就是我妈,无休止地抱怨儿媳妇。那要是这位老太太在家呢?就总是笑眯眯“调教”儿媳妇,让她明白如何“遵循妇道”。我记得表嫂的表现是百依百顺,可大姨对她讲话从来都是“绵里藏针”。哎,那时光还得“几十年媳妇熬成婆”。 中国传统上是大家庭,几代人合住在一起是常事。这老婆婆对媳妇挑三拣四,说东道西司空见惯。媳妇嫁进门孝敬公婆应当,可什么都得忍着吗?当然啦,婆婆是儿子的老娘,自己一个外姓,再有理也不如人家有血缘关系。熬吧,几十年后自己当了婆婆再扬眉吐气地教训自己的儿媳妇去,谁让当时就这规矩呢。 现在呢?渐渐“礼崩乐坏”。这也是必然的。大家庭的形式在城市少见了,就算两代人住一起,婆婆也甭想耍半个世纪前理所当然的威风。人家当儿媳妇的自己有着份不比男人们少挣得工作,“半边天”是名副其实的,凭什么听你当婆婆的呼来喝去,任何事情都绝对地服从?再说,城里人退休都有着退休金,不必成天调教着儿媳妇为自己养老送终;更重要的是,传统的道德观念随时间的推移已潜移默化地改变。 可上边你不是说到朋友正为婆媳关系头痛吗?嘿嘿,这些年能到美国通过读书拿学位,而后找到正经工作谋生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很聪明,能念书的人。而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我刚才说“传统的道德观念随时间的推移已潜移默化地改变”是指城市,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这“过去的理儿”恐怕改变不大。您想呀,人家老农民,含辛茹苦地把个儿子养大,看着他出息地读了书,留了洋。现在当爹娘的老了,得,到美国靠儿子享清福去。到了美国一看,儿子住着洋房,啃着洋面包,开着洋汽车,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老了,以后就靠你们了。”儿子当然点头称是,那边“半边天”这脑袋就“嗡”的一家伙!什么?“座山雕也要听侯专员调遣”?您二老住一阵子,大面上咱还过得去,这意思要“扎根边疆”,跟我们这儿一亩三分地“屯垦戍边”啦,成天拿我当“小媳妇”颐指气使啦?不成! 人家当儿媳妇的可不是平白无故地发火。这二老从中国的农村到美国一看,哈,这不是天堂了嘛,上辈子这辈子咱们都积德了呀。来吧,天经地义地安度晚年。这二老一来便用农村传统观念看待眼前的一切。儿子是自己的,儿媳当然更是自己的,既然都是“自己的”,那自己就是受之无愧的主人。这“半边天”伺候两位老人还没几天,血压就上来了,心想:真没想到自己成了“小媳妇儿”。现在一听,怎么,还要给他们养老送终了,不干! 本来这俩口子结婚二十几年从来没红过脸,可这公婆一来就发生了“冷战”(在美国因两代人的矛盾导致离婚的事情是有的)。这当儿子就受上夹板气喽。思前想后,得,编个谎话,说二老的签证不能再延,买飞机票请爹妈回国(毕竟自己的家庭更重要),带上几千块钱并保证日后不断寄钱,二老日食无忧。飞机场里儿子眼泪直流,可妻子面无表情。老爹老妈呢?当然也是脸拉得老长。大概他们心想:这儿子算白养了。 不欢而散。到底谁的不是?说不清。每个人都有理。照我说呀,咱们谁也别老想着别人的错。既然两代人住在一起难相处,那以后就别走那么近。学学人家老美,两代人也就是走走亲戚。想啦,就来住个三天五天的(甚至很多老俩口还是租附近的旅馆住),彼此客客气气,合家欢聚几天;平日互不干扰对方的生活。这样似乎有些冷淡,但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小。 这“别走得太近”实际上在交友上也适用。您知道,如果您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的要求实际上和一般朋友是不同的。这要是真朋友,知己、挚友,那也是太正常不过。但如果并非如此,还是不要走得太近,我有切身体会,以后有机会时希望自己能心平气和地讲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