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巴黎老高 转跕
一、
公元719年,大唐开元七年,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里,唯一值得一记的事,似乎就是五月发生了一次日食。在一番象征性的厉行节约之后,皇帝唐玄宗百无聊赖,在朋友圈里刷了条微信——“今年无事”。
要真是无事才怪。
其实,在这一年的诗歌圈子里,发生了许多日后会震动天下的大事。
在广西,有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孩儿出生了,后来叫做杨玉环。
在湖南,有一座壮观的大楼修好了,主持工程的是大文豪张说,这座大楼后来定名岳阳楼。
在河南,一个七岁的孩子开始尝试作诗,他的作文题目是凤凰,他叫做杜甫……
当然,此刻的诗歌江湖上,还轮不到杜甫亮相。
就在他咿咿呀呀念诗的时候,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走来了。他摸了摸杜甫的头:
“你还小,先不忙出场。这诗的盛世,且先让我来开启吧。”
二、
白衣少年打开了手机。在朋友圈里,许多诗人都在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着未来。
一个叫王昌龄的京兆人说:我要高考。
一个叫孟浩然的湖北人说:我要异地高考。
一个叫李白的安西人傲然一笑,说:我要保送。
白衣少年淡淡一笑,留了个言:我要选秀。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少年昂首出发了,目的地是长安。他随身带着心爱的吉他——对不起,是琵琶。在当时,琵琶就相当于今天的吉他。
那时长安娱乐圈竞争很激烈,最红的一个新人叫做张九皋,此人不但有才,而且很有后台,他亲哥哥叫做张九龄,是大唐诗歌俱乐部常务副主席。
更要命的是,他还得到了当时大唐文艺女青年俱乐部名誉主席——玉真公主的青睐,已经内定了要当选秀冠军。
然而,我们的白衣少年毫不畏惧。他提着吉他——啊不,是琵琶,傲然走上了舞台,开始演奏。
要知道,那时候的琵琶只有四个音位,远远没有现在表现力强,但那又怎样呢?有才就是任性。
少年的这一首摇滚琵琶曲,就是千古名曲《郁轮袍》。听名字都很ROCK。
一曲奏罢,全场掌声雷动,台下的导师玉真公主更是激动得站了起来:
“小鲜……啊不,小伙子,除了吉他,你还有别的什么才艺吗?”
“我还会写诗。”
公主不禁动容。要知道,那时候可是唐朝,当时所谓的“会写诗”,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那我就考考你。不要让我失望哦。”
公主当场给他出了一道题:“十秒之内写一首诗,必须要有爱情、有暖男、有季节、有地理、有植物、有王菲”。
我们的白衣少年脱口而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玉真公主泪流满面。她说出了改变少年一生命运的话:“Iwantyou!”
旁边的导师——大唐诗歌俱乐部主席张说先生小声提醒:“……之前您要内定的冠军张九皋呢?”
公主满脸无辜:“张九皋是谁?”
这个白衣少年,叫做王维。
顺便说一句,那个被他黑掉的才子张九皋,后来虽然也当了大官,但在文坛上一辈子都没抬起头来。
直到很多年以后,张九皋的第N代重孙子里才终于出了一个猛人,拿到了“大元好声音”的冠军,算是给先人争了口气。这位孙子的代表作你一定听过,就是那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他的名字叫张养浩。
三、
当王维在帝都大红大紫时候,一个叫李白的同龄人还在外地东游西逛、不务正业,玩剑、玩神仙术、玩纵横术,什么都玩。
选秀算什么?我,是要保送的。
这一年,李白游逛到了襄阳,认识了当地大名鼎鼎的一个猛人——不是郭靖,是孟浩然。
两人差了12岁,但一见如故。一说到孟浩然,我们总想到淡泊、宁静,不过当时的孟浩然并不是这样。他有心事。
这天,两人对坐喝酒,孟浩然闷声不响地连干了几杯,忽然说:“兄弟,听说了么,连王昌龄都考上了。”
“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个?才听说,怎么?”
“唉,之前王维考上了,我不说啥,谁让这小白脸长得帅。但人家王昌龄都考上了!”孟浩然叹息说,“他是个苦哈哈出身,小时候种过地,还复读过。和人家比,我再怎么也算是个书香门第啊……”
他看着李白,目光充满热切:“兄弟,我也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有戏。”
李白举杯祝福:“大哥,你一定行的。”
两人依依惜别。青年李白满怀惆怅,为兄长孟浩然送行。请记住这次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因为那一首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那年冬天,孟浩然带着一颗雄心,向长安进发了。
飞舞的雪花中,他形单影只,但却踌躇满志,长吟道:“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诗中充满自信。
到了长安已是早春。考完后他感觉不错,更觉得大有希望。发布成绩那天,孟浩然兴冲冲跑到网吧,登录官网去查成绩。
网速很慢。他刷了又刷,成绩终于出来了——400分,落第。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考不上。那些年头里,前前后后有多少诗人及第啊,王昌龄、崔颢、储光羲、刘长卿、颜真卿、李颀……但这个长长的名单里,容不下孟浩然。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滞留在苦雨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他在这段日子里写的诗,总让我不忍卒读。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实在苦闷的时候,孟浩然就拉王维喝酒。
顺便说一句,两人当时大概还预料不到他们未来竟会齐名,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家伙。
王维安慰孟浩然:“放宽心回家吧,去痛饮田家的酒,去读些有趣的书,何必为功名所困呢!”
孟浩然淡淡一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给王维留下了一首诗,作为最后的告别:
“当权者谁肯真正提携我?
知音在这世间实在稀微。
我应该独守着这份寂寞,
关上柴门与这人世隔离。”
吟罢,他仰天长笑,放下酒杯,飘然而去。自此,大唐少了一个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隐士。
只留下王维喃喃自语:“靠,又是我埋单……”
四、
孟浩然飘然远去了。在朋友圈的另一边,李白的活动越发频繁。
为了顺利保送,他结交了五花八门的朋友,有前辈大腕贺知章,有当朝权贵玉真公主、崔宗之、韩朝宗,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来历的怪人,比如一位号称是“相门之子”的岑勋,以及一个神神叨叨的隐士元丹丘。
顺带说一句,这两人可大大沾了李白的光。他俩生前籍籍无名,却因为后来稀里糊涂地被李白写了一笔,从此名留千古、妇孺皆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天宝元年秋,在朋友们的炒作下,李白保送成功,被唐玄宗召唤入京,供奉翰林,终于参加文艺座谈会了。
他一度受到超高规格的待遇。据说皇帝“御手调羹以饭之”,几乎要亲自给他喂饭——要知道,目前我还没见任何资料证明唐玄宗给杨贵妃喂过饭。
李白十分开心,写了不少诗炫耀,甚至还念念不忘地冲着一个女人发牢骚:“绿茶啊绿茶,你过去嫌弃我,现在我牛叉了,你后悔了吧?”
据说这个女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姓刘。李白曾说她“淫昏”,看来诗仙也曾有过一段被深深刺伤的感情。
然而,缺乏体制内工作经验的文人,突然进了中央机关,根本呆不下去。李白也一样。在权贵们的谗言下,他很快被玄宗嫌弃了,被买断工龄,遭到了体面的解雇。
且慢为他伤心——这一年他虽然失业,却收获了两样更珍贵的东西:友谊和爱情。
他遇到了一位姓宗的姑娘,有了第三次婚姻。两人后来患难相依,成就了一段不错的姻缘。
此外,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还多了两个人——杜甫和高适。
这三个大龄青年相遇时,混得都不太好。李白刚刚下岗;杜甫还在苦苦找门路求职;高适虽然出身于大名鼎鼎的“渤海高氏”,早年却种过庄稼,没少吃苦,后来高考又落榜,到四十岁仍然没个着落,是标准的“四零五零人员”。
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王维还能时不时刷个屏,给名声臭大街的宰相李林甫写写马屁诗,而李白、杜甫、高适三个层次实在太低,压根就够不着李林甫,想给人家点赞都不好意思。
这三个无业老男孩,在大梁、宋中一带痛饮狂歌,骑马打猎,“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如果没有今后发生的事,这将是多么完美的一段友谊。
五、
光阴似箭。渐渐地,在盛唐诗人的朋友圈里,一些年长的大V纷纷故去了。
张说去了,张九龄去了,贺知章去了,孟浩然去了。他们留下了伟大的“海上生明月”“春风似剪刀”“波撼岳阳城”,永远离开了我们。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从东北滚滚而来。大唐,再也没有了田园诗的时代。
动荡之中,朝廷分裂成了好几个政治集团。几个诗人也被战争和时局的巨浪抛到四面八方。
他们分道扬镳了: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王维则被迫加入伪军,变成了“唐奸”。
当时叛军正到处抓人。他们先抓住了一个,喝问:“你叫什么?”
“报告长官……我叫杜甫……”
“呸!是个屌丝。滚吧!”
杜甫就这样跑了。他一路狂奔到新唐肃宗面前,蓬头垢面,破鞋洞里露着脚丫子,活像个乱抄六神磊磊稿子不署名的垃圾号小编,让人心酸。
年轻的皇帝一看他这凄惨样儿,大为感动:惨成这样都来投奔我啊?忠诚!立刻封了他一个官儿——左拾遗。
话说叛军继续抓人,很快又抓到一个:“站住!你叫什么?”
“报告长官,我叫王维……”
“哟呵!大官儿!大诗人!别让他跑了!”
放跑了杜甫的叛军,把王维当宝贝,逼着他当官。无奈之下,王维只好当了个叛军的“给事中”。这也难怪,人家宰相陈希烈都当了伪军的中书令呢。
这时候的李白本该是最幸福的一个,好端端在庐山隐居,没事游个仙人洞什么的就完了。但他偏偏他是个热血老男孩,不愿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心想杀敌报国。
恰巧庐山接近另一个政治集团——永王李璘的势力范围。李璘拉起了一支部队,正想搞创业上市呢,几次派人来庐山猎头,邀李白加入团队。
李白以为杀敌报国的机会到了,豪情满怀,高调宣布加盟。你加盟也就算了,还一口气白纸黑字地写了十首《永王东巡歌》。
然后……他们一起打败了叛军?错。正确答案是,李璘马上就被亲哥哥唐肃宗李亨给灭掉了。
大唐公司只有一家,你李璘搞什么创业,闹什么上市?
更讽刺的是,代表朝廷来攻打李白老板的那位大人物、新上任的淮南节度使,居然是老朋友——高适。
六、
几年不见,高适发达了。靠着在政治上的敏锐眼光,他一路升官,做到了正大军区级的节度使。
在崩溃的永王队伍中,李白显得非常刺眼。谁让你是大文豪来着?诗仙变成了反动文人的代表,进监狱等着杀头吧你。
李白的处境,竟然比当了“唐奸”的王维还惨。王维本来是很可能要被枪决的,谁想他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冤枉啊!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
“证据呢?”皇帝唐肃宗板着脸问。
王维变魔术一样从兜里摸出一张发黄的纸来,上面有两句旧诗,非说是自己当“唐奸”的时候偷偷写的。
这两句诗是:“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您瞧,我虽然当了“唐奸”,但心里还是向着您的啊!
肃宗反复读了几遍,气儿顿时消了:“讨厌,不早说。”
就这样,投靠敌人的王维平稳过关,而投靠自己亲弟弟的李白则要坐牢甚至杀头。
难怪在那首著名的《上留田行》里,李白感叹说:“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什么叫“尺布之谣”?那是汉朝的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监狱中的李白,备受折磨,痛苦不堪。
他想起了老朋友高适,写信向他求救。这首泣血的求援诗,叫做《送张秀才遏高中丞》。
在这首诗里,李白豁出去了。他大大赞颂高适的功绩,把他夸成是一个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英雄,最后含蓄地提醒高适:我们曾经是朋友。
信的结果是石沉大海。
李白最后没被杀头,被判了个永远流放。高适自始至终一声也没出。
过去的那个老男孩高适已经远去,如今的他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对于李白这个永远别想翻身的反动文人,他作出了理智的选择。
七、
和李白不同,此时的杜甫度过了人生中最体面、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他和王维、岑参等一殿为臣,有了一个共同的小圈子。大家经常写诗刷朋友圈,互相点赞。
特别是那一次关于“早朝大明宫”的著名唱和,把小圈子的快乐氛围推向了高潮。如果你找出这几首诗一对比就能发现,王维的诗大开大阖,虽然是为别人捧场,但洋溢着自信。而杜甫作为新加入圈子的成员,他的诗明显多了几分小心,着意恭维。
这个其乐融融的小圈子,是盛唐诗人朋友圈最后的回光返照。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过这样愉快的相聚了。
很快地,圈子里的骨干成员杜甫、贾至、严武等接连得罪皇帝被贬,朋友星散,杜甫也日渐穷困潦倒。
一般人都关注杜甫晚年的贫困,其实在精神上,他承受的痛苦更重、更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接到一个又一个朋友的死讯:
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了画家郑虔和诗人苏源明,而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接着死去的是好朋友高适、严武、韦之晋……
他想念朋友们,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心中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这诗貌似是写给画家郑虔的,但又何尝不是对所有凋零的朋友们的哀哀挽歌。
770年,在飘荡于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又收到了老友岑参故去的消息。他闭上双眼,任由泪水流淌。在手机的朋友圈里,唯有他自己的头像还亮着了。
是年冬天,孤独的杜甫在舟上死去了,终年59岁。盛唐诗人朋友圈,至此终于彻底停止了更新。
八、
对于这个朋友圈,我实在找不到一首合适的唐诗来总结,万幸想起了《水浒传》结尾的一首诗: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这些朋友们生前关系很复杂,都不省事。和我等俗人一样,他们也有一见如故,也有久别重逢;有点赞之交,也有死生契阔;有贫贱时的知遇,也有富贵后的相忘。
然而他们又和我们不同。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他们的才华就像汩汩清流,沿着各自的路线狂奔。
杜甫曾把诗坛比喻成“碧海”。他们互相之间是友爱也好、疏远也好、隔膜也好、仇恨也罢,都不重要了。他们的诗情都化作滔滔江河,汇入了伟大诗国的碧海中。
六神磊磊,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海天 |
|
留言时间:2015-02-13 21:59:14 |
|
|
芹园主神了, 居然就猜到知道是我贴的图。谭岳博竟又发掘出这《郁轮袍》来, 一定得好好听一下。说实话, 这探春园的热闹和质量,已经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了。连老高都开始文艺了嘛,哈哈! |
|
|
|
作者:谭岳 |
|
留言时间:2015-02-13 18:50:47 |
|
|
大谢巴黎老高的转帖,一并谢芹泥搬运和海天挖图的费心。好看!“寓意于乐”,并非只是“贫笔”。我来把那白衣少年的千古名曲听起来很ROCK的《郁轮袍》献上。
唐朝时的琵琶曲《郁轮袍》后来有了新的名字称《霸王卸甲》,虽然无法考证就是王维的那首《郁轮袍》,但一些留传下来的琵琶古谱都有注明《霸王卸甲》的前身就是《郁轮袍》。琵琶古曲分文曲武曲两类,《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所以此帖中那句“听起来很ROCK的《郁轮袍》”不是信口开河,是有出处的。该曲和《十面埋伏》同样都是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胜利的英雄刘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失败的英雄项-羽。但悲剧的《霸王卸甲》比凯旋的《十面埋伏》在音乐上更吸引人。
找不到白衣少年的,只找到一个红衣少女弹的,弹的很棒: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93x4_tcXMeI"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
|
|
|
作者:甯宁寧 |
|
留言时间:2015-02-13 12:11:36 |
|
|
现在年轻人多是从电视剧的“戏说”了解历史的。好了,在这儿又长知识了,盛唐的诗圣好灿烂。。。有收获。 |
|
|
|
作者:老冬儿 |
|
留言时间:2015-02-13 10:53:56 |
|
|
|
作者:老冬儿 |
|
留言时间:2015-02-13 10:53:15 |
|
|
我也在微信上读过这篇,喜欢这个作者轻松的文风。还有一篇写杜甫的,叫什么“小号逆袭?”,风格也和这篇近似,虽然史事未必准确。谢谢! |
|
|
|
作者:芹泥 |
|
留言时间:2015-02-13 09:36:44 |
|
|
|
作者:芹泥 |
|
留言时间:2015-02-13 09:34:43 |
|
|
咿,怎么没人谢我这个搬运工呢? lol
说正经的,我看到老高先生转载的这篇文章,笑晕了,不瞒大家说,那天晚上,不知怎么就把这文章的情节做到梦里去了,晚上居然笑醒。实在有点愧对心中偶像王维,看这帮人这么调侃他,居然没有一点义愤,看来我这个粉丝也实在不怎么样。
其实,老高这篇留言论排队的序号,在他自己的几首诗(包括转戴望舒翻译的)之后, 可我就不客气地让这篇文章插队,老高先生别介意哈。你怎么不注册一个可以写文章的帐号呢?
谢谢海天MM把那么有趣的图给挖出来了,你是在挖春芽的时候发现的? |
|
|
|
作者:留青草堂 |
|
留言时间:2015-02-13 07:04:33 |
|
|
|
作者:紫荆棘鸟 |
|
留言时间:2015-02-13 06:28:56 |
|
|
|
作者:杭州阿立 |
|
留言时间:2015-02-13 05:59:07 |
|
|
戏说唐湿!赞!
阿立从此不做湿(最多微信打酱油). :-))) |
|
|
|
作者:华蓥 |
|
留言时间:2015-02-12 20:44:44 |
|
|
太好笑了,这算啥文学类型呢?搞笑历史型?不过真的挺好玩的。 |
|
|
|
作者:海天 |
|
留言时间:2015-02-12 18:04:58 |
|
|
"讨厌!不早说。” LOL, 太可乐了,大笑三声!!!
谢谢老高推荐这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通常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用现代语言戏说古人的写法 ,或者反之,比如王朔冯小刚等惯用文革语言来调侃现实,但是读到最后,还是有些动容。真正伟大的文人诗人,往往都有自由的灵魂,却又不能不在现实中挣扎浮沉。不管怎样,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创作。细想想,古人那些优秀的诗文,当时缺乏正式的出版发表渠道,又绝对没有今天这样的“自媒体”和网络传播,仅凭口耳相传,能一时间名扬天下,继而流芳百世,真是文化的力量。今天的人们拥有所有信息传播的便利,可惜却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 |
|
|
|
作者:巴黎老高 |
|
留言时间:2015-02-12 17:44:21 |
|
|
別误会, 要加个我转. 明镜看到觉有趣转来. 作者是大陆在文尾叫: 六神磊磊, |
|
|
|
作者:rhzs |
|
留言时间:2015-02-12 17:26:46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