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春-延边
水晶
就在我聆听《北国之春》和《一支难忘的歌》这几天, 在微信同学圈里的看到一段感人的事情。
他是我先生留学时的好朋友,最近(立春之后)刚刚和妻子一起返回离开了30多年的北国乡村-延边的小村庄。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16岁时离开了在南方的父母,来到偏僻的延边插队。前4年只有他自己在那里,住在一个老乡家里。以后的八年间他从没有离开过那个村子,没有回过南方看父母亲,过年过节都是在村里和房东大婶一起度过的。在这里,他种地,打猎,捕鱼,生活了近10年,度过了他宝贵的青春!他写到:这里有苦,有累和泪,但也有情,真的有情!
后来村里又来了当地的知青, 而他也成为村里大队的书记。这个星期他和当时的女知青,现在的妻子一起回来看大婶时,大婶去年已经去世。
当他回到他住过4年的房东家,年轻时的伙伴还住在那个房子里,只是外边的土墙换成了水泥墙, 屋里还是那样的火炕。他和大婶的儿子抱在一起痛哭,“没法不哭”。 他在延边插队的经历,就像是那一支难忘的歌,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振作的歌,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憧憬和向往是那么多。”
这就是他住过的房子
在恢复高考之后,他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大学讲师,以后留学英国,转战北美,在20年前,他成为一名大学的教授!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走过的道路,“一支歌,一支奋进的歌,一支高亢的旋律谱成的歌,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
40年过去了,延边城里已经现代化,成为探索鲜族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热门旅游地;插队村里老乡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但村子住房条件就是照片上的这样。最大的变化是天气比当年暖和多了,没有了1米厚的积雪,没有了1米厚的冰河(他曾经开着拖拉机,来着整车木头在冰河上那个跑)。而现在有的是河水在流荡!
上面的许多内容是来自他发的微信,是他的主线;其实他是个很奇葩的人,经常突发奇想,融多种角色于一身。而那位在他困境中看准他的姑娘,则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实例,和他牵手40年,幸福地生活。
最后以多思博的“春天在那里”的一段话结尾:
"总而言之,随之四季的更替,春天终将被盛夏接替;随之岁月的更替,人们也必不可免地从年轻走向老迈。但我们经历过的生命之春终则将永远被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在我写完这篇博客后,传来了习近平全家返回陕西慰问插队的老乡的消息,我的朋友们挑侃,"x教授早去了几天"!
知青点院外
延边的春天(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