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其实就在舌尖上
牛北村
【前言】羊年将至,忽闻万维网友成立探春园,旧时龙乡乡民去了不少。本当持礼品前去拜码头,无奈俗事缠身,未能抽出时间申请通行证,故涂乱涂鸦一贴,隔墙以示祝贺。顺便给所有万维网友拜个早年。
春天迈着长长的脚步,扫过北边的山谷,吹绿屋后的杨柳,也来到了网上的虚拟世界,引得才子佳人春心萌动,才思泉涌。似这般,迎春“探春”追春思春咏春叹春,各色各类文章诗作像一江春水、如珠落玉盘,顿时将万维网装饰得姹紫嫣红。
正值高歌猛进之际,有多思兄登高一呼:春天在哪里?众人一愣,曰:好问!回答五彩纷呈:
--春天在人们的眼睛里,是“大自然的春花春草、春风春潮”;
--春天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岁月之歌,有失联的童伴,也有旅途中的 “春心荡漾”;
--春天常住心田,无论是梦境中的向往,还是现实里的追求;
--春天更记录于文学艺术家的诗词乐曲中、镜头速写里、彩笔刻刀下。
还有,春天在孩子们的手中脚下,伴随着滚动的铁环、高飞的风筝。英文中的春天、跳跃和弹簧用一个词(spring)表达,似乎很有道理。
上述各种解释极富有哲理,然而好则好矣,似乎少了点什么。残阳落,孤灯下,扬脖灌一口红星二锅头,挑起一片猪头肉,苦思冥想。良久。我呆呆地望着那片晶莹剔透色泽诱人的猪头肉,猛然间想到老祖宗的古训:民以食为天。是呐,既然食大如天,咏春探春不谈餐饮,实在说不过去。要知道,只有餐饮才能实实在在全方位地体现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啊!
在百姓眼里,春天始于春节。自古以来,千里跋涉返家,吃一顿团圆饭,充电之后再返征程,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儿。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是对人在旅途心情的生动描述。现在虽有飞机动车的士等交通工具,与古时“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之无可奈何不能同日而语,但归家的急迫心情却是千古不变的。
记得几十年前,寒假乘火车返家,车上旅客的行李大都塞满了食品,有南京的板鸭,符离集的烧鸡,苏州的桂花猪油年糕,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北京的点心礼盒,旅大的辽宁刺参。。。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吃!到了家,慈母早就精心准备好一桌子好菜,都是儿时最爱吃的;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什锦火锅,甭管吃下吃不下,不停地往已经堆得满满的碗里夹菜。
春天其实就在舌尖上。无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个人际遇,年三十的那一餐饭是亲情与希望的载体。吃!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餐饮乃作家诗人创作激发灵感之“经济基础”。古代文人骚客若无酒食相助,很难有上乘之作。你比如唐朝诗人孟浩然与李白。两人是至交。老孟成名较早,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佳句,老李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也闻名遐尔,都是从吃喝中悟出来的真谛。有一年,孟李二人巧遇江夏,这个高兴,当时外面正刮风下雨,就猫在茅舍里漏夜豪饮。李白是什么人?是御封的“酒仙”,千杯万盏只等闲!老孟比老李大十多岁,酒量固然不错,但拼体力就先输了三分,怎敌那个“斗十千”,最终被放倒,醉卧蕉榻不省人事,用现代英语来讲,若不算passed out,至少也是three sheets to the wind。老孟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方醒,朦胧中听到外面鸟儿在树上鸣叫,忽来灵感,一骨碌爬起来,挥笔写就五言绝句一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此诗至今老少皆知,妇幼传诵。你想,倘若没有老李灌倒老孟,中华文库中就缺失了这么一件关乎于春天的瑰宝,那将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所以,对诗人作家而言,春天真真切切就在舌尖上。
其实,舌尖对我们这些虚拟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大部分的网上佳作皆为酒足饭饱茶余饭后的产物。当然,凡事不能绝对。也有网友饿着肚子辛苦码字,其文章必定立意高远又深刻醒世,否则怎么连饭也顾不上吃了涅?不过因腹中无物,启承转合之际难免会带有“春风无力百花残”的风格了。
说春天在舌尖上,自然要写春天的美食。下面随意拣出三两样,算是对春天来临的庆贺,也希望就此抛砖引玉。
春茶
中国的春茶种类不少。江浙一带以绿茶为主,碧螺春龙井旗枪都算不错的品种。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苏州观前街的茶铺子里就摆满了各种新茶,有雨前的,还有清前的。好此道者(多为中老年人)买上个半两一两的,小心翼翼地拎着装茶叶的棕色小纸袋,喜滋滋地回家尝新去了。在品茗之中,人们欣然意会到,春天就来自采茶姑娘的灵巧,炒茶师傅的火候,新茶的清馨与青翠碧绿。
带春字的酒
中国带春字的酒繁多,我记到的有两款:剑南春,玉壶春。曾喝过四川绵竹的剑南春,颇有特色。网上关于品酒的精彩帖子不少,就不蛇足了。
春卷
春卷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传统小吃,由古时的春饼演变而成。春卷的用料随地域不同而变化。我家过年的传统食谱中有三鲜春卷,材料以虾仁猪里脊肉冬笋为主,配以少许香菇韭黄,若再加一点儿金华火腿末就更好了。旅美后,新鲜冬笋难寻,带火腿闯海关比较危险,就以绿豆芽代替(掐头去尾,较费功夫),味道还不错,口感更为爽脆些。
韭黄
前面提到韭黄。韭黄是韭菜越冬后的头茬菜。韭菜在古代就是民间的常用食材,有杜甫诗为证:“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朝的政府不施行计划生育,故下一代就如韭菜一样,稍不留意就呼啦啦地成行成片了。
说到韭黄,还有一段有趣的往事。有一年初春乘京广列车,过了石家庄,车外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是返绿的冬小麦,生意盎然。正值午饭时间,厨师长来到车厢卖餐卷。我问有何菜肴。厨师长用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辣子鸡丁,韭黄肉捎,大米饭,手-品-木!随便要。”这里所谓“手-品-木”是当时中国男性口语中常用的一个语气助词,不大文雅,固拆成三个字,看官你懂的。就是这一声“手-品-木”让我永远记住了韭黄肉捎这道菜。
槐花
您吃过槐花吗?儿时,每到晚春时节(约五月初),街道两旁的槐花就开放了,老远香气扑鼻。我等顽童每每待大人上班后,便相约来到树下勾当。槐树枝有刺,摘槐花需要teamwork,以两人一组为宜。一个人先爬树,爬到一半时,树下的“助手”递上用竹竿和粗铁丝做的长柄钩子。爬树者接着往上爬,直到预定位置,然后用钩子摘槐花,上下左右,钩挂套旋挑拉拽,各路钩法不输梁山第18条好汉徐宁。树下的那位就忙着将摘下的槐花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只布袋里。等布袋装满后,两人就悄悄地溜到河边品尝美味。左手抓住一簇槐花,右手往下那么一缕,就满把芬芳,接着往嘴里一放,顿觉甘甜无比,齿颊留香。你若掰开一朵花仔细瞧,花蕊的小碗里盈盈一汪蜜,煞是诱人。据说用槐花蒸的蛋羹味道鲜美,可能就是花蜜的缘故。
除此之外,还有野荠菜馄饨、香椿炒鸡蛋什么的,就不一一累述了。
看官,您有什么春天的美食,说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后记】承蒙多思、芹泥网友审发“探春园”密码钥匙,得以将拙作发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