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4 晴朗 摄氏零下26度 体感温度摄氏零下31度 今天是周六,昨晚来中心的最后一个科考团队已经离开,厨师决定早歺由工作人员自助,我们的活儿便不多了,于是主管分派我们打扫走廊卫生,擦玻璃擦地之类的活儿。并且通知我们10:30出发去野外,学习撘建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我们听了很是欢欣雀跃。其实爱斯基摩Eskimo人的称谓不够尊重,是阿尔冈昆印地安人对他们的蔑称,意为"吃生肉的人"。因为有歧视的意思,所以现今在正式的场合,特别各级政府的文件和法律及报刊传媒上都称为原住民 First Nation , 他们自己则喜欢称作因钮特人Inuits, 意为"真正的人"。但大家习惯一仍然称冰屋为Eskimo igloo ,不过要是有因纽特人在场时便不会这么说了。 因纽特人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属于蒙古人种。他们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大约在10000多年以前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他们选择居生活居住在生存环境极其严酷的极地,以打鱼,捕捉海豹和鲸鱼,狩猎驯鹿等活动为生。不仅要面对难以置信的风雪严寒,还要与凶猛的北极熊搏斗,生态环境之艰险实在难以想象,所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民族,也是一个超级执着,甚至有些固执的民族。 Eskimo igloo 是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又称因纽特人特有的建筑,在北极地区的茫茫雪原上,既无树木又无砖石,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冰雪,而且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爱斯基摩人用雪砖砌成雪屋,不仅人住在里面,还用来储存食品猎物。据说雪既绝缘又绝热,住在里面相当温暖舒适,既使外面的气温低至摄氏零下50度,专业水准的igloo内温度可保持在摄氏零下15一20度左右。能将温度提高30度,也是不小的改观,配上铺在雪上的兽皮和全身的皮毛,足以令因纽特人得以生存。这次能有机会切身体验,真的难得! 穿戴妥当,10:30 准时出发。中心的一辆10座旅行车带着我们向雪原驶去。走了几分钟后便不时的停下来,司机和领队二人下车检查雪况,有两次回来都说雪太软了不适合做雪砖,原来做雪砖的雪质是有一定要求的,既要软硬适度,又要质地均匀,且雪层中不能有冰层和空气。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一处雪原,先行查看后招呼大家下车。建造雪屋要选择宽阔平坦向阳的位置,我们扛着铁锹、拿着锯子来到一处平坦的雪地,司机和领队开始教我们做雪砖。雪砖的大小和厚度都有要求,先要铲出半米多深的雪沟,将一侧的沟面切割整齐,然后就开始用锯子按宽厚的要求切割,待四面都切割完毕便将雪砖轻轻的移动向前,不可用力太猛,否则雪砖会碎掉。移下来的雪砖很重,几个年青力壮的年青女性尚可吃力的拿起,我们三个年纪较大的女性则需要有人撘把手,才能将雪砖抬起来。司机和领队两个小伙子则负责搭建冰屋,冰屋的搭建还是需要些经验和技术的,比如选择多大的斜面、将雪砖修正需要的形状都是有讲究的。雪砖之间要严丝合逢,越接近顶部难度越大。大家忙碌半天,都很开心,所幸今天的气温只有摄氏零下16度,虽然体感温度仍旧是零下28度,但在这里就算是温暖的天气了。冰屋只搭了多一半,便到了午饭时间,于是大家驱车回到中心午餐。午餐后再回去继续完成冰屋,遗憾的是我午饭后要工作了,所以不能前往。 igloo搭好后科考队的年青人有机会睡在里面一夜,中心提供非常保暖的鸭绒睡袋。睡袋是軍绿色,放在地上蓬松着有半米多厚且非常巨大,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厚重的睡袋,据说可以抵御摄氏零下100度的严寒。可是当晚两个澳大利亚来的小哥睡到午夜就给冻回来了,想必是生长在炎热的澳洲,身体很难适应极地的酷寒。反倒是第二晚的两个法国姑娘在里面坚持了一整夜,所以说很多时候是巾帼不让须眉,甚至超越须眉!我们几个上了年纪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很想体验一把,终究勇气不够,未敢挑战极限。哎,唯有不停的感叹:年轻真好!年轻真好!
发自我的 iP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