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 清晨搭乘俄罗斯国内航线的班机飞往莫斯科。在机场有行李打包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乘客都将行李箱放在打包机上,用宽大的塑料胶带将行李箱紧紧的包裹缠绕几圈,完完全全的封死,只留顶端的拉杆和行李标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家甚是不解。讯问导游,她解释说是出于安全考虑:一方面应对时有发生的行李被窃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行李夹带违禁品。看来当年的俄罗斯尚处比较混乱的状态,不知时隔多年的今天是否还需同样的举措?但是我们当时没有同样做,导游说因为是旅行团,几十号人打包行李需要太多的时间,只要求大家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行李箱里就行了。飞往莫斯科的机型老旧,卫生间内的挡板锈迹斑驳,几近七零八落的感觉,不免有些担忧飞行安全。好在个把小时后飞机便降落在了莫斯利机场。 相信我的同龄人都有强烈的俄罗斯情结,对于一代从小学过俄语,唱苏联歌曲,看苏联电影,读着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格理、高尔基的著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烙印是不可避免的。曾几何时卓娅、保尔柯察金是我们青春的偶像;随时可以满怀激情的朗颂高尔基的巜海燕》曾经是一种骄傲…。其实中俄两国之间的历史纷争和战祸不断,我们丢失了大片大片的领土,损失惨重。但这一切都被某种意识形态所掩盖了,很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自欺其人的态度,真是令人悲哀与遗憾。中俄之间的近代历史也是相当复杂,爱恨情仇随着政治正确不时的变化着。这里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但时代的铬印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根植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某种情结是根深缔固的。 抵达莫斯科的第一站便是参观卫国战争纪念馆,一进纪念馆的大厅里悬挂着2600串水晶灯,代表着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和死亡的2600万軍人与平民,极具震撼力。这里用大量的实物、历史照片及模型演绎了整个卫国战争的全过程:从德军的闪电入侵、基辅的陷落、列宁格勒历时300多天围困,到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直到库尔斯克大会战,攻克伯林…,整个展览馆展现的就是一部卫国战争的史诗!观看后不能不叹服俄罗斯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意志、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是一个强悍的民族、战斗的民族、霸气十足的民族。 接下来是参观克里姆林宫,这是一片被啫红色围墙环绕着的浅黄色的建筑群,其中就有普京的办公室,据说偶尔有机会可以见到这位总统进出此处,当然周围的警卫戒备森严。克里姆林宫的白色大天使教堂曾是沙皇家族的教堂,里面摆放着历代沙皇的陵墓,非常有意思的是历史将沙皇分类,根据他们的表现,被人民公认的好沙皇即对人民仁慈、对俄罗斯有贡献的沙皇被安置在一侧;而被人民憎恨的坏沙皇即残暴荒淫败坏的沙皇被安置在另一侧。具体的左右巳经记不清了。而决定似乎是由教会做出,教会是凌驾于沙皇之上的。为了死后的名声,多数沙皇比较规范自己的行为,故葬在好沙皇一侧的多,甘愿死后入另侧的少。这个主意不错,无论沙皇生前的权利多么至高无上,死后的归宿却无法自己左右。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红场,有大约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漫步红场似乎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团里的一些人选择去逛百货商店,我则选择在红场上四处游走。在朱可夫元帅的塑像前驻足良久。这位苏联元帅、俄罗斯战神是我崇拜的偶像,在我心目中朱可夫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杰出的軍事家之一,这一点恐怕在东西方的军事史上都是无可争议的。这位伟大的軍事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最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运帱唯握、决胜千里、指挥着几十万乃至百万大军挥洒自如。几乎每场大战都有他决策的身影与手笔,场场战役惊心动魄,无数德军名将成为他的手下败将,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德军灰飞湮灭。如此伟大的军事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来到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 前,那永不熄灭的火焰似乎一直在叙述着这位元帅和他的将士们的传奇故事。当我跟导游玛丽娅谈起朱可夫元帅的功迹和他晚年所遭受的不公时,她非常认同,并且说你是第一个同我谈起朱可夫的中国游客,令我感动,谢谢你如此了解和认同他的伟大! 接近下午上下班高峰时段我们集合起来,由导游带着开始参观并搭乘莫斯科的地铁,我们在不同的地铁站上车下车,穿梭在迷宫般的地铁线间。 莫斯科的地铁站简直就是一间间的艺术馆,其中不同的装饰壁画美轮美焕,令我们赞叹不已。莫斯科的地铁站都非常深,长长的滚动电梯节节相连,一直向下延伸。车站内干净整洁,大理石地面明亮如镜,更令人惊讶的是时值上下班的高峰期,乘客虽多但并非拥挤不堪,莫斯科人总体素质很好,排队礼让随处可见。 晚餐是在莫斯科会展中心附近的一间中餐厅,饭菜味道实在不敢恭维,俄罗斯的中歺馆似乎是以东北菜系为主,尽是炒土豆丝,炒元白菜妙粉丝之类的,厨艺与本人的水平不相上下。难以理解的是同团的人们一天不吃中餐便开始抱怨,其实俄式西餐非常不错,仅浓浓的红菜汤或是奶油蘑菇汤就很地道…。其实游走他乡,赏风景是一乐,尝美食也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一定要抱着中歺不放手呢?无论是多么难吃的中歺也要吃,美其名曰中国胃,有些难以理喻! 短短的三、四天的时间,匆匆一瞥俄罗斯,感觉俄罗斯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颇矛盾,年轻一代比较开放热情,在红场上遇到一群军校的年轻人,都穿着军装制服,见我独自闲逛,主动热情的帮我拍照,并合影留念,甚至会用中文说你好、再见。而中老年人似乎并不太友好,表现出一种冷漠与不屑,或许也是同胞们自身缺乏自律,本团就有两次在博物馆的展厅内因有人大声说话,颇为喧哗,被一位带着小学生的中年女教师和一位大妈级的导游恶声相向,怒斥了几句,有些灰头土脸的感觉。导游玛利娅坦白的告诉我说早些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还是满热情的,随着不法商贩、假冒伪劣商品的涌入,俄罗斯人的态度起了变化…。时值今日想必国人在俄的生存环境更是日渐艰难了…,是非曲直实难评说!
发自我的iP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