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圣诞节 十几年前刚到美国时我们在中西部的一个大学城。那时因为学习、工作紧张,没有把女儿接来,让姥姥、姥爷照顾。五年后我们把她接来了,但与九岁的女儿已有了点感情隔阂。真遗憾,应该早点把她接来一起生活,可没后悔药吃呀。 那是九年前的圣诞节前,我回国接“小公主”。那时她个子可真小,在同龄孩子中是个小个儿,胖胖的,眼睛圆圆的。最初的感觉是女儿太受宠爱,另外,我这个当爸爸的一点权威也没有。她放学回来就看电视,根本不做作业,到晚上九点多才想起来,马上趴在桌子上赶,跪在椅子上,屁股翘得比头都高。一共就六道数学乘法题,她算错了三道。我一说她做错了,这位眼睛一翻,“讨厌。”当时挺担忧,不知这样的孩子到美国怎样去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 我带女儿在盐湖城转飞机。在候机室里等待的时候,外边进来一个庆祝圣诞节的中学鼓乐队,吹吹敲敲地很是热闹。女儿跟在后面乐不可支,人家还给了傻呼呼的她一把拐棍糖。这下她知道美国有个“很好玩儿的圣诞节”。 我记不清到底是我们主动买了棵圣诞树还是女儿要求的,反正那不大的塑料松树给女儿很多乐趣。圣诞树装好后,我们就带女儿到超市里买各种树上的装饰物,彩球、彩带、各种小星星、不断闪亮的彩色小灯泡等等。我们为了买这些装饰物跑了很多次超市。女儿每天很多时间都花在装饰圣诞树上。我做她的“助手”,按照她的意思把各种装饰物绑到树枝上去。彩球是很薄的玻璃制成的,一不小心掉在地板上就摔碎了。记得那天晚上,连续摔碎了几个彩球后,女儿便大哭起来。我跟她说没关系,彩球很便宜,明天我再去买。但她还是不开心。我赶紧去外边买了一盒子回来她才破啼为笑。 圣诞树装饰好了,女儿又不满意,第二天树上的装饰物又重新绑。我做为“助手”又得花很多时间,这是否过份了点儿?但想到孩子刚来,环境陌生,语言也不懂,还是顺着她的意思来吧。她能高兴就好。终于圣诞节那天晚上来临了。那棵圣诞树上都是各种各样的装饰物,还挂满了拐棍糖。树上成串的小小的彩灯闪着光,在我们住的小小的结婚学生宿舍中显得光彩夺目。我们的圣诞树下没什么礼物,却有很多圣诞贺卡。在树下我们一家人挨个儿照像。电视中是纽约大教堂隆重的望弥撒的场面,女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和妻子都猜不透,为什么女儿会如此地热衷,大概是新鲜感吧? 我还记得过圣诞节那天下午,热情的大学生们还专门为学生宿舍的孩子们准备了特别庆祝活动。一个学生装扮成圣诞老人,孩子们可以和“圣诞老人”免费照像,并得到一包“圣诞老人”的礼物。那是一包大学生们自制的甜点。女儿拿着与“圣诞老人”的合影和点心陶醉得不得了,尽管一句英文不会。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民众很多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圣诞节是宗教节日,所以过节的气氛特别浓。美国人的家庭都有圣诞树。节日期间到处张灯结彩,公共场合大大小小、挂满彩灯的的圣诞树彼彼皆是。在大学城尽管有中国人自己办的教会,但信教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还是不多。不过这些人家里如果有孩子,圣诞节期间也都是要装饰圣诞树的。孩子们认为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理所当然。 女儿刚来那年大学城雪下得很大。一个银白的圣诞节,我们走在五光十色的氛围里,到哪儿都能听到动听的圣诞音乐,我们的胖丫头高兴得蹦蹦跳跳,感觉真好。 在中西部的大学城多年,我们夫妇俩交结了些美国朋友。他们很热情,圣诞节期间常带着我们去教堂。牧师布道时,女儿一句不懂,但她画了教堂里人们的活动,还想象许多的小天使飞来飞去,兴致勃勃。 女儿来了以后,我们连续几年变动工作,但都没有离开美国中西部地区。一到圣诞节我们必定会装饰圣诞树。这事都是女儿干,她很积极。在圣诞节时我们会坐在漂亮的圣诞树下照像,然后把相片寄给亲朋好友。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六、七年前我们一家人来到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谋生,直到现在。最初两年女儿还是装饰圣诞树的,但后来就没了兴趣。现在我们家里那棵塑料圣诞树早就送人了。唉,圣诞树只是女儿以前的玩物而已。女儿渐渐长大了。一晃九年过去,她不知道为什么长得高大且健壮,比我和妻子都高。女儿刚来新泽西时,同届的中国女生往往比她高出半头,现在她比人家高半头,到哪儿她都咋咋呼呼,再也不是受气包,觉得哪个男生“冒犯”了她一句,上去就是一拳。这“粉拳”利害,打得那男孩子“哎哟、哎哟”(多半是装的)。现在她在学校里有一大堆的朋友。 如今一到圣诞节她总有很多同学聚会。我和妻子成了她的“绊脚石”。她一出门到同学家去,我们就说得有时间限制,不能太晚,到时候就打电话催她回来。有时我见她去聚会久久地不回家,就有些气闷,还像小时候那样在家里装饰圣诞树该多好啊。 她圣诞节去同学家聚会,人家有没有装饰圣诞树呀?好像没有。我们住的这个镇子犹太人很多,女儿交往的同学中很多都是犹太人。就算不是犹太人,不少美国人的家庭也没有装饰圣诞树。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人们和中西部地区的不一样;人的宗教情结没那么强烈,自由派观点颇有市场。我在来新泽西后就感觉到这一点。今年美国总统大选,我更强烈地意识到美国的新英格兰、大湖区和西海岸大城市中的美国人和中西部的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不小的差别。 “想凯瑟琳老太太吗?”这位白人老太太是我和妻子的忘年交,一直在中西部居住。老太太来信总提到我们的女儿。圣诞节快到了,我问女儿。 “凯瑟琳身体还好吧?我们给她寄贺卡。”女儿随口说道。 “想不想回去?” “应该在圣诞节去看望她和我们过去的朋友。” “我说是回去生活。” “……嗯,还是这儿(新泽西)好些。” “为什么?”我问。女儿支支吾吾。也别难为她了。她已经适应这边的日子了。当然,如果她一直在中西部,也会适应那里的生活。 2004年12月24日 后记: 七年前写的帖子,现在翻出来看,心里竟隐隐的伤感。女儿今年还是回来和我们老俩口过节的,以后就很难说了。她在芝加哥那儿有了自己的天地。一年年过得快,而且越来越快,像自由落体的石头。哎,别老不由自主地想着日子会一成不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嘛。既然渐渐老去,应该理智地做些相应的人生计划,让越来越少的日子过得相对好些。 圣诞节又到了,一年又即将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