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政治?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们有民主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不仅仅在“炎黄春秋”和“乌有之乡”之间,一些学者也洋洋洒洒地著文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过去年初“薄王事件”后,有关不同政治观点的争论似乎衰微,特别是有关精英政治的讨论。我对政治学没什么概念,更没读过有关书籍;只是从概念出发,对国内不同政治观点的争论认为是件好事,允许不同政治观点的公开争论应该是“政治上宽松”的表现。 一般而论,任何一种政治主张都应该有利有弊;比如有关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讨论,学者们会提出民主政治下的一些弊端。精英政治似乎是民主政治的对立面;主张中国大陆应该实行精英政治的人们雄辩滔滔,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的角度论述中国应该实施精英政治。我虽有些不以为然,但也认为那也算依据客观事实阐述的一种政治主张;而况任何观点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 这两日在网上看精英政治和精英主义的有关资料。明白有关精英政治理论的提出是上世纪的事儿;同时,这种政治观点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上。可为什么中国大陆的一些人们极力主张“精英政治”呢?另外,我最大的疑问是,精英是怎样产生的,特别是代表民意的精英。再去查找有关资料,我没有发现学者们论述精英是怎么产生的。 因此,我作为一个一般人会自然而然的有如下想法。有精英政治就得有精英;然而精英不是自封的,得是公认的。那么,可能有两种途径产生精英。自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制度建立之后,那种制度下的精英得靠选举产生。选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公认的精英。这种精英便依据民众的认可治理国家。有人会说,西方民主是个幌子,其实还是钱说话。这种论调其实在西方民主制度开始运作时就有,到现在好几百年了。这几百年来,我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民众的代表性。其实需要特别提到的应该是民众的短视。第二种产生精英的方式呢?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大王朝建立者,他们通过生杀予夺确立民众的认可。可不是嘛,能成为新王朝的其他造反者都被更有能力,更有运气的人杀光了;腐朽的前王朝在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打击下覆灭了。这生力军的领袖和他的党羽便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这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比如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他们把貌似强大的国民党集团打败了,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与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密不可分的,新的专制政权;建立之初民众绝对的服从。 后来呢?简言之,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后来的中共统治者的继承人们不是竞争出来的,是“钦点”的;这和以往中国大王朝有什么两样。邓小平以后的江泽民,再以后的胡温,接下来习李,他们靠的什么本事成为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有人说,“钦点”也是选的精英。那这种“精英”肯定不是百姓们认可的,他们的权威性在哪儿?何况他们之所以被“钦点”,并不根据以往的工作政绩。请问,这样的情形下的“精英政治”您能信服吗? 那中国大陆的一些学者怎么没完没了地鼓吹精英政治呢?咳,御用文人呗。 附录:精英主义(摘编) 精英主义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系统而有影响的精英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其理论提出者试图从民主政治出发,论证精英民主政治的合理性;同时也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论证精英主义。不过由于精英主义与大众民主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思想体系在当代日趋衰落。晚近崛起的新精英主义则更多关注利益集团,试图在精英决策、精英统治的合法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人们而常常使用“权力精英”、“社会精英”、“寡头”、“统治阶级”等概念来称呼精英。 早期的精英主义有一种贵族倾向,把身份、地位、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精英主义逐渐接受并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否认古典民主理论中“人民主权”、“公意”、“共同福利”等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将民主视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程序,对民主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早期的精英主义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理论,它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精英与大众两种类型,并提供了“精英—大众”的两分法。 以大众主义者的角度而言,常认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这很可能是一种对精英主义的误会与偏见)。事实上,理想的精英主义其实具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关于知识的追求更是无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长应当是身为精英的使命。然而,精英主义却常成为既得利益者作为剥削、奴役中、下层阶级的借口,以致使精英主义这个观念后来却成为 “剥削者”、“敌视大众者”的代名词;当然,这样的认知都是具有阶级偏见的。 以人类历史而言,高度文明(civilization)通常为上层精英所开启。因为上层精英通常不需担忧生存问题,而有余力去发展文化活动以致于高度的文化活动----文明。但这样的成果当然是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合作的结果。若无大众阶层提供生产服务,精英阶层如何能有余力发展文明?由此可知,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存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这样的明确二分法却是无谓的。毕竟,一个人是否为精英(或大众阶层),这种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指标,因为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为无止境,就没有绝对的精英。但大众阶层却是可以明确界定的。 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治国。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 在政治认知上,精英主义贬低理性的作用,推崇政治现实主义。精英主义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数学、经济的方法,主张理论研究的中立、客观。他们常常以科学主义自居,主张从现实出发来理解政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对二战后兴起的政治科学有着重要影响。 精英主义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某些缺陷,精英主义倾向于将民主视为程序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民主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为当代西方宪政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精英主义理论的影响已经超出其理论本身,在政治科学领域里有着重要地位。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其理论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民粹主义与寡头主义看似相反而实相生,因此顺利的转型就当是:不要民粹主义,但不能不顾人民;不要寡头主义,但不能扼杀精英。“大众”与“精英”在个人尊严与公民基本权利上应当平等。 近年来国内一些论著开始重视反对民粹主义的问题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中,民粹主义也成了“全球”性的话题,“社会转型与民粹主义”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民粹主义作为一种主张“革命”的激进思潮实为害群之马,应当大力清除之,而代之以权威主义;民粹主义会带来灾难性的“大民主”,远不如明君加顺民的“传统”制度好另一种较缓和的意见则认为:民粹主义重视“人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流为“拜民主义”的极端,应当以精英主义来纠正它或至少是调和它,实现大众与精英兼顾、下层与上层妥协的主张。 这些看法的共同点在于:都把民粹主义理解为对“人民利益”、“人民立场”的强调,因而主张精英至上、权贵本位的人倾向于全盘否定它,而主张上下兼顾的人则倾向于否定其极端并调和之。这一共同点恐怕是从“民粹主义”这一名词给人的印象而来。其实民粹主义者不反对精英主义,而且甚至还是极端的精英主义者。俄国民粹派当年的“英雄驾驭群氓”的著名理论就是典型,这种理论主张英雄创造历史、英雄主持正义,而人民则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和无知或只知“模仿”的群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