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陕甘回变
日期: 1862年-1873年
地点: 中国西北
同治陕甘回变,是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民族仇杀。这次战争的起因主要是回汉矛盾,战争主要表现为失去理智的民族仇杀。同治回乱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结束,持续10余年后才被清廷镇压。这场暴乱除了在陕西及甘肃外,还波及宁夏、青海及新疆,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史料显示,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总数保守估计约2,000余万。战后清廷将陕甘剩余回民,强制迁移到西部更偏远的山区和土地贫瘠的地方。
回变的历史背景
清廷压迫
清朝同治年间对西北地区施行沉重的田赋附加。清代的田赋附加,起于康熙六十一年,当时每正赋银一两之上加征“耗羡”二钱,以为政府办公费和官吏津贴之用。此后不断增加,贫苦农民,无论回汉,生存极其艰难,同时还有附加之外的差徭。西北地区,清代一直战事不断,自从清朝发动对新疆、西藏、金川,和镇压白莲教等战役以来,兵差特别繁重。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割地赔款,财政负担加重,开始加剧了赋税和徭役。自太平军进占江南以来,清廷丧失了最大的财政来源,财政压力就被转移到了北方。随着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直隶遭受威胁,河南山东捻军的爆发以及云南贵州等地回民战争的加重,其财赋之压力更转移到了西北及山西等地。陕西是西北比较富庶的地区,被视为饷源所在,成为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主要基地之一。
资源争夺
由于气候变迁导致干旱频发,加上水土流失,陕甘地区的自然生存环境已日趋不佳。与此同时,陕甘地区的人口却在持续增加。为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回汉乡村之间的械斗不断发生,往往形成世仇。通常这类械斗主要以宗族或宗氏划分阵营,但在陕甘地区由于其特殊情况则逐渐发展为以民族和宗教划分阵营,这为陕甘回变埋下了伏笔。
回变和清廷的镇压
1862年五月回民武装发展迅猛,开始大肆屠杀汉人。回族武装的口号是杀光“卡菲尔”(不信真主的人)。回军于1862年6月底围攻陕西省城西安。同年回民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等各自在甘肃(省境包括今宁夏、西宁市)境内起兵,哲合忍耶派教主马化龙也在金积堡(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起兵。1862年五月,清廷命令多隆阿督办陕西军务, 1863年二月,多隆阿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敌军一万七、八千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多隆阿又攻击当地太平军蓝大顺部,1864年4月1日,多隆阿收复周至,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
1863年八月,回军攻陷平凉府城,“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数十万”。1863年十月,回军在宁夏府城屠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同月马化龙的回军进攻灵州城,有城内回民作内应而攻陷灵州城,“屠戮二万余人”。同年巩昌府“城内回民二千余人,俱为汉民杀尽”。1864年二月,回军攻陷渭源县城,“屠毒生灵以数万计,满城官员皆死之”。
多隆阿死后,清廷任命杨岳斌为陕甘总督接手镇压回军。陕甘地区此时除了战乱更有旱灾,境外接济又不足,当地清军粮饷短缺,多次发生哗变,杨岳斌无法解决问题,遂于1866年请辞,清廷改派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
1864年10月,白彦虎从合水进攻陕北,欲掘黄帝陵,但在陕北遭到当地反清的“饥民武装”董福祥的顽强抵抗,最终溃退。
1866年,回军攻陷靖远县城,“汉人死者男妇约十万”。1867年四月,回军攻陷合水县城,“人民杀毙饿死者十有六七”。
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后,认为“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左宗棠的军队大量配备西式枪炮,是后来成功消灭各地回军的重要原因。
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1869年二月,左军攻占董志原,收复庆阳,是役回军损失超过二万人,至五月已肃清陕西境内的回军。陕西回军向甘肃北路回军马化龙部的根据地金积堡撤退。同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逼金积堡。马化龙在1866年向清朝请降后,仍然保留武装,继续经营以金积堡为中心的地盘,并援助其他回军。1869年八月,刘松山进攻灵州一带的回军。马化龙此时面对清军逼近金积堡,又重新反叛。1869年九月,马化龙的回军在灵州屠杀汉民十余万人。同月刘松山攻占灵州。刘松山继续向金积堡进攻,遇到抵抗清军的回民堡寨时,经常在攻破后即不分军民全部屠杀。1870年正月,刘松山战死。回军乘机反攻,再进入陕西境内,清廷命令李鸿章协办陕甘军务,增派淮军二万多人入陕西。左宗棠起用刘松山的姪儿刘锦棠接掌刘军,继续进攻金积堡。1870年三月,陕西境内的回军又被肃清。1870年十一月,坚守金积堡多时的马化龙粮尽援绝,向清军投降。马化龙投降时承诺交出全部军械,其后清军在金积堡内掘出马化龙私藏的大批洋枪,左宗棠因此在1871年正月处死马化龙,并杀死他的亲属及部众约二千人,其他投降回民则被分开押往不同地点安置。
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陕西回军残部从金积堡逃到河州,后来再逃到西宁。1872年四月河州回军头目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左宗棠下一目标是盘据西宁的马桂源、马本源兄弟。1872年十月,清军收复西宁城。1873年二月,马桂源、马本源被俘,后被处死。以白彥虎为首的残余回军被迫退出青海。白彦虎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后来又逃至沙俄并最后死于俄国(东干族的一部分就是他带去的)。1873年九月,甘肃西北部肃州回军首领马文禄在坚守肃州城两年后也接近粮尽,向左宗棠投降。肃州城曾经有汉民三万余人,经历回军杀害精壮、掳掠妇女后,到清军收复时只剩下老弱者一千多人。左宗棠在同月处死马文禄,清军并杀死投降的回军一千多人及城内除老弱妇女外的残余回民数千人,同治陕甘回变就此告终。
清廷的善后措施
清政府在严厉镇压回民暴动的同时也对放弃武装的回民进行一定安抚绥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维持陕甘地区稳定,防范回民再次暴乱。其善后措施主要有:
左宗棠安置投降回民时,把他们与汉民分隔安置,避免回汉杂居,并且分散安置。清政府限制被迁移的回民不得迁回原居地,回民如需远行,需要向官府申请“路票”,限期返回。
以下记述本该略去,但看看挺有意思:
马占鳌因为在“新路坡”战斗中打死了左宗棠悍将傅先宗、徐文秀,并使进驻新路坡的四十营湘军全部溃散,一战成名。战胜后的马占鳌派自己的儿子马七五等十名战将的儿子——“十少爷”,赴定西左宗棠中军大营请降。接下来,马占鳌、马海晏等十二名首领亲赴兰州,夜宿在锈河沿清真寺。在去见左宗棠时,马占鳌还专门身带铁锁,以示负荆。而左宗棠不但去了他的夹锁,还与他彻夜长谈,夸他“明大义,懂军事”,为马占鳌网开了一面,没有像其它地方一样进行严厉的善后。
从此,马占鳌换来了西北马氏七、八十年的“世袭军阀”,马家军左右中国西北政局一直到1949年才结束。
第一集团就是马占鳌和他的后人马七五(左宗棠亲自为马七五改名为马安良)、马廷勷,三代三人。
第二集团就是马海宴家族,他的后人马麒及马步芳、马步青,三代五人,成为“青马”,世代镇守西宁。
第三集团就是马千龄家族,成为“宁马”,他的后人们就是马鸿宾、马鸿逵。
回变主要影响
这场战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民对汉族等非穆斯林民族进行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全省人口总数约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145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人口。损失比例为74.5%。陕西人口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1394万,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的17年间锐减至772余万,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战乱过后,陕西省原有的70-80万回族(也有资料记载是170余万)最后仅剩下西安城内和陕南的2-3万。有人估计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死去三分二的人口。随白彦虎逃至俄国的回民演变为今天的东干族。
…………………………………………
这场回变中,无辜死难的绝大部分是汉人。当时西北穆斯林对汉人实际上是进行种族灭绝。那么,在一百多年后,当年回变的陕西、甘肃和宁夏的人口是多少呢?
宁夏的人口630万人,其中回民占三分之一。回民主要分布在固原和吴忠市,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3.2%。这里是西北非常贫瘠的地区之一。
甘肃的人口2500万人,其中回族118万。
陕西3700万人,其中回族13万。
回变之前,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人口大约3340万;一百多年后的现在是6830万;增长一倍多。而中国其他地区同期人口增长平均是两倍多。看来回变的屠杀是非常惨烈的。
下面还有个数字。1953年中国大陆有回民350多万人,现在为1058万。在没有战乱的年代,60年间回民人口增长了两倍左右。
我之所以仔细阅读这段历史,当然是想到新疆维族和汉族的矛盾。宗教这种东西在特定条件下会变得疯狂!新疆维族民众如果在宗教影响下发动“圣战”,这种行为和当年回变有什么区别?真要演变到了那种局面。中国政府也只能坚决镇压,别无他途。就目前局面讲,安抚维族,化解民族问题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必须得有得到汉族人拥戴的,而且是极其有效率的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