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印边境之战
这是老生常谈了,既然是中国打胜了,有关传闻就多;不过很多都是想当然。现在先将不实的之处说一下:
中印战争解放军已望见新德里?
在中印战争的诸多传闻中,最受欢迎的是这个传说:中国军队在反击作战中已经快打到新德里了。在传说中往往还给这个“快”配上了一个具体的数字,即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了离新德里仅仅只有XXX公里的地方。似乎只要没有中国政府的主动停战,连印度的首都都要被拿下。
如典型的“我军风扫残云,气吞江河,战事只进行了十多天,先锋部队便推进到距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惊慌,大街上修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该师先头部队从海拔6000米的高原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恒河边上……由于没有接到命令,该师准备一直打到新德里。此时的新德里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全国上亿印度难民向安全地区涌去。”这个传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正规出版物中也出现了这个说法。
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中记载着“与东部军区的战争同时开始的是在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口。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了重镇楚舒勒。印度人都知道,那儿离新德里大约三百多公里”;《兵器知识》2010年第12期一篇题为《中印楚舒勒之战1962》的文章,据称是翻译曾参加过中印边境西段作战的印度退役准将L。N·萨勃拉曼尼亚的回忆,在文末也说“相继丢掉古荣山和热赞山口后,遭受重大损失的印军第114旅已无心恋战,所有部队仓皇逃往列城,楚舒勒谷地已无一兵一卒。印度人都知道,楚舒勒离新德里仅300多公里,新德里已经开始挖战壕了……”。
最惊悚的是一篇以“美国人”身份讲述中印战争的网文,宣称“此时,中国军队继续持续逼近。其先遣部队,以达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从这个数字有零有整精确到个位,说得煞有介事的传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著名二战传说:德军进攻莫斯科已经能看见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的影子。但,这是事实么?
事实上中国军队从未越过国境,距离新德里还有千里之遥。
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撤退前已推进至传统控制线?
在对中印战争的各种描述和传闻中,另一个也很有市场,即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中,已经成功的将印度军队驱逐出中印有争议地区,“收复了中印传统边界以北的中国领土”。也就是几乎全部收复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因而与这个巨大的战果相比,后来中国主动撤退至麦克马洪线后还额外后撤20公里的结果格外显得刺激国人的神经。但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藏南真的一度几乎完全收复了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么?
事实上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从未完全收复争议区。
亚东属于中印争议地区在实际控制线与传统线之间?
在众所周知的东线中印有争议的藏南地区,传闻中又加进了亚东的身影。在一篇慷慨激昂的网文中宣称“亚东当时距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约110公里,是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地方”,而又声称“战后一直以为中国从亚东撤军了,撤到了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巧了,今天央视10套正好播放了一段这一地区的片子,一看,这里现在叫亚东县,边界又回到了当时锡金脱离西藏时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设立海关的地方。PLA不仅没退,还前出了不少。真是大快人心。”已经把亚东划进了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里,可是亚东真的属于中印有争议的地区么?
事实上亚东地区并不属于藏南争议地区,其属于中国也从未有争议。
1962年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收复被印度侵占的亚东?
说到亚东,在传闻中,“有争议”的亚东也是之前被印度侵占,而在1962年的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收复。有传闻是这样描述“收复亚东之战”的:“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印度军队在这一地段并没有挑起事端,但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中国军队突然间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进展神速,当时考尔中将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中国军队缴获,害得考尔中将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个穿插的连队迷路,劳尔中将就被中国人优待了。这架米--8直升机就是中国缴获的唯一一架印军的直升机,中国战后对外宣布归还所缴获的印军的一切装备,但这架直升机没还。”言之凿凿似乎真有其事,亚东真是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收复的吗?
事实上亚东一直是中国控制的领土,1962年中国在亚东没有军事行动。
印边界西段晚清以来丢失给印度30万平方公里领土 1962年收复?
对应于印度侵占了中国藏南领土9万平方公里的事实,另一个传闻诞生了,就是“中印战争我军实际收复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传闻中中印边界西段“地区广阔,也有个类似于麦克马洪线的XXX线,也是英国人搞得鬼,印度在现在的边界谈判中还在坚持这一条早已不存在的线,事关重大呀,近30万平方公里”。结果是,传闻宣称“大家看清了吧,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在中印边界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因此“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一段话,‘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可是事实是中国真的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战争中收复了自晚清政府以来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吗?
事实上西线争议地区面积只有3.3万平方公里,且从未被印度控制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始终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
有关中印边境反击战后中国为什么主动后撤有不少猜测。下面一篇文章(摘编)中论述了其中的原因:
1962年中印战后解放军为何守不住藏南地区?
1962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和印度之间因边界问题展开了一场军事较量。最终,以中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就此收复失地,而是选择了主动停火和撤军。几十年来,关于中国政府当时的选择有种种猜测。现在外交部档案馆开放1961年至1965年的外交档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1962年中印之战的档案解密。
中印边界问题最远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殖民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它把东段原本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未予承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印度乘机取得了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事实上的占领。
1962年10月,印方挑起中印边界战争,印度军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溃逃,中国军队本来已经接管了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但为了表示和平的诚意,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此后又逐渐将军事力量推进到“麦克马洪线”附近。
对于东线我军战后该不该撤回的问题,国内近些年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应该撤回,另一种认为不该撤回,应就地坚守并向藏南移民,双方各有各的道理。1962年战后,我军究竟能不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那样做,中国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这样,我们绝对持久不了。
图中红色区域是藏南有争议地区,图左边的作战地区是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图右边作战区域是瓦弄地区;中间的作战区域是麦线中部洛隅地区。白色线代表我军最终抵达位置。
让我们先看一下停战前我军在藏南地区的进展情况:中印边界东段我军主要作战区域一个是麦线西端的克节朗-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这里是中印边界战争的主战场;另一个是麦线东端的瓦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在麦线中部地区,中印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多,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到毛主席下令停战之时,我军没有全部收复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
当然,如果不是奉令停战,以我军当时的作战态势及印军全面崩溃的情况,我军继续前进收复全部藏南地区,甚至打入印度阿萨姆平原,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是绝无问题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藏南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当时的条件下,敌我双方在藏南山区都不可能投入大规模部队作战。
我军进攻时,在主要战场是沿着两条河谷走廊向前推进的,即西端的达旺走廊和东端的瓦弄走廊。在这些地方,敌我双方都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我军投入较少兵力,就能打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洛隅地区,我军也是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前推进的,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双方投入的兵力更少,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
我军反击时投入的兵力大约3万人,印军投入的兵力也大致相当。但是,如果我军战后打算据守全部藏南地区,那就必须沿着全长650公里且无险可守的传统习惯线布防。这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我军背后,是荒无人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藏南山区,前面是一马平川、公路、铁路网络齐全、富饶的印度阿萨姆平原。
防守650公里长的传统习惯线,我军肯定要投入至少20万部队才勉强够用。这么多部队,后勤给养、武器弹药供应如何满足?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我军只能分兵把口,被动设防。而印军反倒可以利用阿萨姆平原便利的交通条件,随意调动部队、集结兵力,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以优势兵力向我分散守军发起进攻,而且印军不用担心什么后勤补给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我们能持久吗?对我军,这绝对是个灾难!
现在网上有网友提出当初我们应该攻入阿萨姆平原,堵住印度恒河平原通向阿萨姆平原的那个不足40公里宽的通道,不让印度军队进入阿萨姆,这样我们就能保住藏南地区。还能利用阿萨姆平原以战养战。
此方案其实更无可行性。我军当时的确有可能占领阿萨姆平原,但长期据守根本无可能。而且此方案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国际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中印两国全面开战,此方案根本不能考虑。
所以,1962年中印边界战后,我军是不可能守住整个藏南地区的。既然守不住,当然应当后撤,但是我军是否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呢?
在反击战中,我军只在达旺、瓦弄等三个地区向前推进,没有占领全部藏南。所谓战后撤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上述三个地区撤不撤军的问题。
在克节朗-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方向,我军向南一直打到查库,接近传统习惯线。那么,我军是否可以就地坚守查库,保卫胜利果实呢?此地离印度平原太近,不易坚守,我军肯定需要后撤。那么,是否一定要撤到麦线呢?我军可有两个选择:一守邦迪拉山口,二守西山口。守邦迪拉山口,将德让宗、西山口、达旺控制在我方手里。从多收回些领土角度看,这是最佳方案。但从军事上讲,守邦迪拉有多大胜算则不好说。
守西山口(色拉),可以保住达旺,从收回领土面积上讲,不如守邦迪拉。但此地是天险,离麦线近,利于我军防守。西山口以南的德让宗是个交通枢纽,无险可守,印军不可能长期屯重兵于此。所以,守西山口也可“看住”德让宗。从后勤补给上讲,守西山口与守麦线没有太大差别,从利用达旺的资源来讲,守西山口可能更好。所以这一方案应该是最佳方案。
再看一下瓦弄地区,反击战中,我军占领瓦弄,兵锋抵达传统习惯线。但在传统习惯线上,我军无险可守,肯定要后撤。瓦弄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瓦弄距麦线不远,完全可以坚守。
在麦线中部,我军只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离传统习惯线还有很远距离。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印军不可能投入大部队与我争夺,我军根据情况稍微后撤即可,在麦线以南守住几个据点即可,没必要撤到麦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