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摘编淮海战役的资料时,我用了“两军相逢勇者胜”的标题。有网友不认同,认为这话仅仅是“电影台词而已”。看来我说得太过笼统。应该是在双方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是过分悬殊的情况下,将士的士气将起非常大的作用。淮海战役就是这样的例子。当然,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太大,极大优势武器装备的军队往往获得压倒性胜利。请看科钦围城战。
科钦围城战:140名葡萄牙守军打死5000印度人
1504年的科钦(Cochin)围攻战,是葡萄牙和卡利卡特的全面冲突爆发后,卡利卡特的领主(Zamorin)倾巢而出,集结了大批其藩属城邦的军队,企图拔除葡萄牙在科钦的据点,结果却遭到了出乎意料的灾难性失利,这一战可以说充分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已经开始对东方拥有了一定的科技优势。同时也可以说明,当时的西方军队在士兵的士气、作战的计划、军事行动的组织等方面都开始全面的进步,至少已经不输于以“诡道”而自居的东方人了。
双方兵力的对比是压倒性的,印度军队数量据记载至少在6万以上,估计在57000人--84000人之间,而葡萄牙守军只有140人,加上数百科钦盟军。在海上印度人有各类船只240艘,而葡萄牙人只有1艘卡拉克帆船和2艘卡拉维尔帆船(一说五艘),无论是舰船还是陆军,印度人都有100倍以上的绝对优势。这和古典时期在温泉关对峙的希腊人和波斯军队的对比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次是西方打到了东方而不是东方以君临天下的高昂气势来擒拿西方。难怪今人看来,会冠以“葡萄牙人的温泉关”这一绰号。
造成这个奇迹般胜利的除了葡萄牙的一些科技优势之外,还有科钦城的地形--和直布罗陀很像,处在一个狭小的海角上,可以说让进攻方庞大的兵力完全无从展开,从而使得印度人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船只载着士兵发动进攻。其实不只是直布罗陀,任何此类型的城市一般都很难被攻破。古典时期,提尔城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而后来这座城市被与陆地连接后还遭遇了两次大规模的围攻,但入侵者不是被打跑了,就是守城战逼迫围城者允许自己带着武器和财产安然离去;同样位于海角处的君士坦丁堡更是在1000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不可攻破的。
开战不久,印度人就发现他们对欧式要塞完全无能为力,他们的攻城武器(据说是射石炮)在葡萄牙人看来极为简陋,几乎完全没有效果,简陋的石弹对付中世纪程度的要塞是没有问题的,但欧洲人经过文艺复兴已经学会了新的要塞的筑城方法。此类型的要塞的抗击能力是以前城堡的数倍。同时守军也拥有火炮、火绳枪、十字弓这些优良的武器。第一次进攻的印度军队就遭到葡萄牙火炮、火绳枪、十字弓的猛烈打击,丢弃了1300具尸体,而葡萄牙人竟然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很明显,印度人连城墙也爬不上去,而那些寒酸的火炮对于葡萄牙人的新式要塞完全没有作用可言。
不过当地的指挥官并不死心。此后,印度人又发动了六次总攻,使得这场攻城战持续了五个月之久,印度人使用了他们所有想得到的冷兵器时代的所有攻城招数包括了炮击、攻城锤、步兵的强攻、围困战略、地道等等,但除了遗尸累累之外没有任何效果。在海上的几次交锋也以葡萄牙完胜而告终,葡萄牙人充分发挥其新式帆船在大洋上的机动性,让印度人的浆帆船几乎没有近身肉搏的机会,像打靶一样被葡萄牙火炮一批批击沉。虽然成熟的侧舷火炮技术还没有出现,但安装在塔楼和甲板最上层的火炮还是足够对阿拉伯样式的小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舰支上的士兵也有十字弓和火绳枪,在近距离交火中丝毫不落下风。
海上的胜利也确保了印度人的封锁名存实亡,因为补给物资可以定期从海上运过来,五个月的时间里,葡萄牙人相对的可以以逸待劳,而征集来的印度土邦军队则在军事损失之外,还在承受着自己的土地无人耕种与收获的巨额损失。对于封建军队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所以,战事越往后发展,对于气势汹汹但无计可施的印度围城者来说反而是更不利的。
很快在印度人第七次进攻期间,新的季风期开始降临,暴雨导致疾病在印度联军中开始蔓延,使得印度军队以惊人的速度丧失战斗力。1504年6月24日,Zamorin终于放弃了这次从三月就开始了的自杀性的进攻,7月初,科钦围城结束。
双方的伤亡比例是骇人听闻的,印度方面死亡达到了19000人,其中估计5000人战死,13000人死于疾病,而葡萄牙人的阵亡数为0--尽管守军中多有带伤者,科钦人的损失不明,但考虑到他们也只有几百人参战,应该损失也是十分之小的。
此战役后,葡萄牙明显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技术上的明显优势,其侵略越来越肆无忌惮。1509年葡萄牙舰队在第乌决定性的击溃了阿拉伯联合舰队,从此以后,似乎东方再也没有势力能阻止最多时不过1000人的葡萄牙舰队在印度洋上横冲直撞。此后葡萄牙又发动了夺取霍尔木兹和马六甲的行动,也以接近0伤亡的极小损失取得了胜利。于是偌大的一个葡萄牙殖民帝国在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的水手手里被确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