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时过境迁 “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优秀的教练员和软硬件设施,集中选拨、培养、训练有天赋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在比赛中与他国竞争,争取优异比赛成绩、打破记录、夺取金牌的体育体制”。不过通过“举国体制”把体育搞上去了就符合“国家利益”吗?至少本人就有疑问。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源于前苏联。理由是,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使优秀的教练员都有统一的观念和训练计划。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守纪律,训练刻苦,求胜欲望非常强烈。这是前苏联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占上风的关键。这是官样话。其实“举国体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搞体育的宗旨应该是为了全民体质的提高,而非极少数尖子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过这样的说法可以归在“政治正确”的范畴里。那我们彻底否定办体育的“举国体制”怎么样?呵呵,问题并非这么简单;体育比赛不但大众喜闻乐见,还参杂了民族感情。像中国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备受列强欺侮,现在仍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由衷地看不起,“老中”们就更希望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胜出。忽然因为国家“不管”体育让中国的各项体育成绩和印度看齐,老百姓该如何想? 我在网上看有关资料,对“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的具体的弊端似乎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花钱太多。这是肯定的。 其次,政府包办体育是“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 第三,机构运行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 第四,资金来源高度依赖于计划手段和政府财政投入。这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还有,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另外,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大量运动员牺牲自己接受普通国民教育的权利换来的。 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中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形成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专业运动员”。具体地讲: 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为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条最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满足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条件,实现了现代竞技体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关“举国体制”的政治功能,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就算“举国体制”有这些“优势”吧;可中国目前官僚体制的腐败已足以让这些所谓的“优势”荡然无存。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大陆的各项体育项目的水平都在滑坡。这是不争的事实。体育界的各级政府官员们现在能有多少精力放在体育上? 有人会说足球、篮球等球类项目的水平滑坡是“走向市场”的结果。其实中国足球和篮球竞技水平的下降是“还原本色”。应该先问问中国大陆到底有多少人在玩足球和篮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