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生活的品質嗎? 就我個人感覺,中國人傳統上不夠重視生活的品質。我在網上看到 美中兩國人口死亡原因;下面是有關統計。 下面是2011年美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1、心臟疾病 2、惡性腫瘤(癌症) 3、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4、腦血管疾病(中風) 5、阿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 6、糖尿病 7、腎炎、腎病綜合徵 8、流感引起的併發症 9、敗血症 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11、原發性高血壓及高血壓疾病 12、帕金森症 13、肺炎(吸入灰塵和病菌引起肺部疾病) 中國近幾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1、心臟病 2、惡性腫瘤(癌) 3、腦血管病變(亦叫中風或腦溢血) 4、胃腸炎(包括痢疾) 5、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6、支氣管炎(包括肺氣腫和氣喘) 7、糖尿病 8、肝硬化 9、結核病 10、感染性疾病及外傷 在中國統計的人口死亡率最高的10種疾病中有腸胃炎和結核病,而美國人口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不包括。這應該是中國衛生和醫療條件相對差,可以理解。可中國人口因疾病死亡的主要疾病不包括阿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難道是中國人得阿茨海默症的人比例低?我不這麼認為。這種病並不跟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有必要簡介一下阿茨海默症。阿茨海默症或稱腦退化症。俗稱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症(但醫界不建議使用此名稱)。阿茨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着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當患者的狀況變差時,往往會因此脫離家庭和社會關係,並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導致死亡。雖然此病的進程因人而異,很難預測患者的預後,但一般而言,確定診斷後的平均余命是三到九年,確診之後存活超過十四年的病患少於3%。 目前此病並沒有可以阻停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只有少數可能可以暫時(緩解)改善症狀的方法。疾病會使患者會越來越需要他人的照護,這對照護者是一大負擔;這樣的照護壓力涵括了社會層面、精神層面、生理層面和經濟因素。 阿茨海默症的發病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成倍上升,在整個人群當中,患病率平均為4.2%。年齡每增長5-10歲,發病率約增長一倍。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約為5%;85歲以上,發病率增加到25%;而95歲以上的人群當中高達60%。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老年痴呆,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現在全球有將近2100萬到3500萬名阿茨海默症患者。 既然在美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阿茨海默症排在第5位,怎麼中國死亡率最高的10種疾病中會沒有阿茨海默症呢?我認為很多中國人並不認為阿茨海默症是病,老人得了此病也沒有去醫院看大夫;所以很難有全面的統計數字。在幾十年前,中國人恐怕認為阿茨海默症就是因為“年紀大了”。中國向來有“老小孩兒”一說,意思是人老了就會糊塗;誰會拿老年性痴呆當病呢?中國人傳統概念上,病得有病痛,而阿茨海默症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越來越傻。傳統中國人怎麼能認為這是病呢? 可“洋人”怎麼認為這是人類很嚴重的疾病?儘管目前沒有有效治療阿茨海默症的手段,西方國家也是持續認真研究的;因為“洋人”認為,阿茨海默症極其嚴重地影響人生活的品質。“洋人”認為,簡單地活着的精神境界是很低的。人不是動物沒有高級思維;人是有思想的,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假如人變傻了,那生活還有什麼品質?所以他們認為阿茨海默症讓人慢慢地變傻是非常可怕的。 可我認為,我們很多中國人往往把簡單地活着看得很重。這也難怪,我們中華民族生活在中國大陸,歷史上總是人滿為患,物質貧乏。很多情況下,老百姓能簡單地活着已經很不錯了。其實人口眾多,物質貧乏還不是中國人把簡單活着看得重的主要原因。中國文化中就不注重人要追求精神生活,而是極其強調等級和“唯上智下愚不移”——草民只要簡單的活着就夠了。 或許我的想法過於極端;但“洋人”確實比中國人更注重生活的品質。比如說對癌症的治療,在西方國家,癌症的治療特別講求病患的生活質量;而在中國大陸,癌症的治療往往表現為怎樣才能使病人活得長久些,至於病人如何痛苦則是另外一回事兒。這種不同折射出文化的不同。 以上僅僅是從治病的角度講的;更深入地說,從中國社會的各個角度觀察,都可以得出中國人相對地不注重生活品質的結論;換句話來說就是“中國人很實際”,大體上為利益而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