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用来玩,那还有什么乐趣” 网上有段大熊猫“晶晶”和“珍喜”母子欢天喜地打闹的视频,看着挺逗乐,于是就有人说“孩子不用来玩,那还有什么乐趣”。因为这是形象憨憨的大熊猫母子的嬉闹,所以大家如是说。不过我认为这对我们人来说也有这个道儿,起码我在孩子小时候是这种态度。当然,女儿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咱也就没的玩儿了。养孩子就是为了好玩儿吗?别这么质问我,因为我不认为这是讲大道理的事儿。 女儿才两个月大,我就拿她寻开心,总不由自主地当个当玩具摆弄。那天家里来了帮客人,妻子忙着应酬,我悄悄地来到正在睡觉的女儿的房间,想着做个“试验”。用手在嫩嫩的胖嘟嘟的小脸蛋上轻轻打一下,她在睡梦中顿时皱起眉头撇嘴要哭;赶紧抚摸两下,她就立即咧嘴乐;反复几次都是这样,这丫头也不睁眼。好玩儿。坦白的说,我是个没正形的人。妻子怀孕后就担心孩子会像我一样“讨狗厌(狗都讨厌的意思)”。后来果然,女儿真的像小男孩儿一样淘气。嗯,其实我觉得更添乐。我和女儿在一起打打闹闹没完没了,家里人都抱怨我“你俩到底谁大”。 女儿结婚N年,但他们两口子现在在中国大陆谋生,又说不想在国内养孩子。女儿其实时不时的问过我“到时候你能帮助我们看孩子吗”。我满口答应,心想“这下可有的玩儿了”;可老伴儿却说“你们的孩子你们自己玩儿,让我们带你们孩子还有什么意思”。咦,这老太婆什么时候也是这种想法? 现在,“养儿防老”不要说独生子女的父母,就是有几个孩子的人家也不会完全这么想了。你可不要以为国内农村的老农民会巴不得生一窝孩子;现在年轻人外出当农民工,你让他们每个家庭多养孩子也都摇头。原因简单,养不起。与其“养儿防老”,不如现在日子过好些。城市里人们更是如此。研究中国问题的社会学家公认,越是穷和人口流动性差的地方,家庭中孩子也倾向于养得越多。生活水平提高会降低生育率。 不过传统中国文化有子女孝顺老人一说啊。老人们往往嘴上说“我们挺好,你们(他们的子女)忙自己的去吧”;可做子女的总有赡养自己家里老人的义务。是啊,话是这么讲;要不怎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呢?然而社会现代化了,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年轻人谋生存常常要远离故乡的。比方说,我女儿、女婿在上海,我和老伴儿在美国,他们又怎么能照顾得了我们呢?我当然早就意识到这点。我父母在国内老迈的时候我远在美国,我是真没可能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现在轮到我们老两口了,只能巴望着子女过得好就是了。 当然,孩子长大成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尽抚养教育的义务。你一听这话笑了:抚养教育孩子可不是玩啊。没错,养孩子可不是做游戏,打打闹闹;可各种竞赛算不算玩儿?不是我玩儿,是孩子玩儿;咱帮助孩子去娱乐,去和他人比赛。我这么一说,很多华人就不干了;因为一说到比赛,特别是有关学习上的(数理化等方面)比赛,那绝对不是玩儿,是玩儿命,全家人的玩儿命;疲惫、紧张、焦虑,谁都向往成功的喜悦,可赢了才行。很多中国人说,小孩子还是可以玩儿的,但长大了就不能再玩儿了,得去学本事,各种各样的本事;那就是通过培训然后参加比赛。比赛可不是玩儿,不断的赢,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哇,好豪迈。不过最终的赢者越来越少,而失利者越来越多;更要提一下的是,参加者,也就是孩子们越到后来越苦不堪言。这样说来,这种竞争的形式还真不能说是玩儿,简直可以说是折磨。 嗯,这是不是说中国人过于功利呀?我是这样认为的,谁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在美国几十年,美国人做家长的可不像中国人这么自我折磨。美国的各种各样的比赛甚至比中国还多,只要子女有兴趣参加,家长大都积极支持和帮助。注意,这里说的是孩子有兴趣,不是家长多么感兴趣,和中国人在这点上很不同。比赛总有输赢呀?输了能高兴吗?当然不高兴,不过还可以再努力嘛。在美国家长看来,比赛本身就是玩儿(make fun);赢也好,输也好,反正是玩儿了。中国人呢,他们也说“赢也好,输也好,反正是玩儿”,但孩子如果总输,家长就不让孩子再玩儿了。为什么呢?因为不断的赢才能最终“有用”,比如成了专业运动员,或各种专业者。我不禁想:也许孩子本来就没兴趣,是家长有兴趣,比如学弹钢琴。孩子没兴趣当然就弹得不用心,最后家长也就“算了”,因为肯定“没用”了。这个“没用”什么意思?就是对孩子以后的前程“没用”。呵呵,这就是我说的中国家长如何功利。而美国家长则主要看孩子是否有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要玩儿好,高兴。 我觉得这个问题上,中国家长的心态有问题。当然,他们有自己一大堆的理由。在种种“理由”的主导下“虎妈”成群。至于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自己想去;我只知道,一般情况下,“虎妈”最多把孩子逼成书本学习尖子。但孩子在“虎妈”的逼迫下绝对不会在学习上有玩儿的心态。而“老美”的孩子们讲求有兴趣才会去追求;学习书本知识也是一样。这应该是玩儿的心态吧?“虎妈”肯定地说:就是不能玩儿!我知道她们是怎样的雄辩滔滔和意志坚定。好吧,各自保留意见吧。 个人感觉,作为东方人的“老中”,和作为西方人的“老美”,在对生活的态度上有差异。简单地讲,就是“老美”在生活中强调玩儿的心态。他们注重享受生活,崇尚冒险精神。一般说来,西方人在生活中往往强调追求刺激,东方人则倾向守成(赌博除外)。在养孩子上可是不太一样。我女儿小的时候是我的大玩具,可对她是否开心还真没有格外注意。比如,女儿学会走路后总要摆脱我。咱就吓得要死,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当然该摔跤磕破头无论如何也免不了。女儿不希望我总跟着,觉得“玩儿不好了”。反观“老美”带孩子。他们常常给孩子相对大的自由度,孩子也玩儿得开心。难道不会磕了碰了吗?“老美”家长的回答是“摔了会长记性的”。那要是摔坏了呢?当然有可能,可绝大多数孩子都健康的成长起来,并且自我感觉很快乐。 在美国旅游,总见到年轻的两口子带着很小的孩子一起旅游。我到现在也是有看法的。我认为孩子太小,旅游时照顾孩子可不是件轻松事;同时,孩子小,长大了也不会对很小的时候旅游有什么印象。我的这种想法就是中国人的“实际”。美国人为什么带小孩子一起旅游?他们说这样很快活;大人和孩子都很快乐。你从他们的解释中体会到他们“玩儿”的心态。 我女儿现在在国内时常搞市场调查。她发现国内的人们养孩子不要说玩儿的心态,一个个简直就是受虐狂。动不动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都不清楚。什么都攀比的结果就是,孩子和大人心理都极其扭曲,没快乐可言。女儿和我聊天说到这些的时候,我真庆幸把她带到了美国;不然她在国内指不定心理有多不正常哪。这都是因为国内没有了孩子所应有的正常的玩儿。至于家长,就更不和孩子们一起玩儿了。 我体会,一旦孩子每天都觉得不快乐,做家长的也就快乐不起来。女儿刚来美国时我们总搬家,同时对她的管束也有点“中国式”。她在上中学后特别反叛,弄得我们两口子和女儿关系总有不融洽的时候。那时我们家庭的气氛就不是很好;我有时很沮丧。后来她上了大学,独立了,我们的关系反倒好起来。但后来女儿却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出门旅游了。她说“和你们玩儿不到一块去”。我体会我们两口子过去带孩子旅游时不太注意女儿的心思,她总觉得“没玩儿好”。嗨,她现在已长大,成家立业,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回想一下,女儿小时候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们两口子确实没有在生活中贯彻“孩子不用来玩,那还有什么乐趣”;不过好在我们也没有当“虎妈”。 晶晶”和“珍喜”嬉闹的视频: http://live.ipanda.com/2018/04/21/VIDEsMMGjvrWruElt5IGUuMR18042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