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战的原因 原标题:那一年,它们排成一列走向黑暗 押沙龙 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熟悉,但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其实,第一次大战要比第二次大战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显得比较简单,有明显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看上去几乎毫无道理。可是正因为它看上去毫无道理,才更贴近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打仗? 01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教科书上告诉我们,为什么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争着瓜分世界。真是这样吗? 战争的一方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完全没有殖民地,德国有零星的几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对它来说,甚至都是一些赔钱货。德国往那些殖民地里投的钱,要比赚到钱还多。 德国的威廉皇帝确实说过:我们也要争取阳光下的土地!可威廉二世就是个喜欢乱嚷嚷的二货。其实殖民地政策从来不是德国外交的重点,基本就是个面子工程。别的强国都有,我一点没有不像话,所以我也得弄一点儿。德国人并不真的在乎这些殖民地。 如果真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为了瓜分世界,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打。因为全世界就它们俩殖民地最多,而且多有重叠之处。可它们俩偏偏是最坚固的盟友。事实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殖民地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海外帝国的格局早已尘埃落定,也没有什么好争的了。它绝不是战争的原因。 教科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是为了争夺原料,争夺市场。这欠推敲;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打起来的。当时的反战派提出的最强有力的理由就是:打仗在经济上不划算。经济学家普遍都很乐观,他们觉得不可能打世界大战。因为各个国家之间贸易量很大,经济上彼此嵌入,彼此依赖。只要人类是经济理性动物,就绝不可能去打世界大战。他们说的一点都不错,但问题是人类不是经济理性动物。 02 第一次世界大战能打起来,就是因为恐惧。每个国家都在害怕。奥匈帝国害怕俄国打它,法国害怕德国打它,俄国害怕德国打它;德国害怕俄国和法国一起打它。英国害怕德国打败了所有国家以后打它。那我们也可以问一句:你为什么觉得人家会打你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作家)来回答:因为大家生活在一个黑暗森林里。 其实世界可以不是一个黑暗森林。而且,世界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一个黑暗森林。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大家确实掉进了一个黑暗森林。在这个黑暗森林里,大家都有一种恐惧感。恐惧感就会导致攻击。比如德国军方希望尽快打一仗,就是因为它害怕。它认为俄国在快速崛起,很快就可能压倒德国。所以要趁着现在还来得及,赶快把俄国的势头打下去。 所打仗的原因不是因为大家想要自己变富,而是害怕别人变富;不是因为大家想要自己变强,而是害怕别人变强。在经济学上,你富了一倍,别人富了两倍。这叫共赢。你穷了四分之一,别人穷了一半,这叫共输。理性的人当然会选择共赢。但在现实中,人们有的时候就是会选择共输。我穷了,可你比我穷得更多,我就变得比你厉害了。这就划得来。 这种想法就不是经济学家能解释的事情了。这要归结到人类原始的动物本能。别看人类已经进化到现代社会,能够上天入地,发射宇宙飞船,但在心理层面上,我们和红着眼睛,呲着牙齿,拿着棒子的原始人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可以把事情说得很复杂很学术,但是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03 但是这些国家也并不是存心要打一场世界大战。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是铁了心打仗的。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最后一刻,都在犹豫,都在唉声叹气,都在想能不打就不打,都在渴望找一个台阶下。比如威廉皇帝,他最后几天还是在疯了一样跟俄国沙皇打电报,叫人家的乳名,问能不能想出一个不打的办法来?奥匈帝国的皇帝签署宣战令的时候也在长吁短叹,说:这个事情不发生就好了。英国外交大臣更是说了一段极度悲观的话。他看着外面伦敦城的灯火,说:整个欧洲的灯火都在熄灭,我们这一辈子是不可能看到它们再亮起来了。 俄国沙皇和德国皇帝其实是表兄弟;既然这么不乐意打,那为什么还会打起来呢?就是一系列可怕的外交失误,互相把对方逼上了绝路。 说到这一点,我再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外交这件事,一定不能放到公开场合下进行的。它一定是外交官们秘密处理的事情。外交需要大量的妥协。妥协就要讨价还价,必要的时候就要退让。在这里吃点亏,在别的地方找点便宜。总之,它是个又琐碎又憋气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暴露在公众目光下,往往就不得不上升到原则高度。讨价还价的退路就被堵死了。 你想,哪个外交官敢对公众说:没办法,这个地方我们就吃点亏吧?除非你想被骂成卖国贼。 但是,政治家和外交官就一定能处理好这些事情么?也不一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说明:政治家和外交官也是靠不住的。他们一样会做出大量的误判。他们同样会一拍脑门,使出一个昏招。 04 先给大家整理一下战争爆发的过程。大致说起来,是这样的:奥匈帝国的皇储被刺杀了,刺客跟小国塞尔维亚有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把这件事看得特别严重。无论是外交官,还是老百姓,都没有把这件事跟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奥匈帝国的后台是德国,塞尔维亚的后台是俄国。大家都去找自己的后台求援。 这个时候,德国皇帝威廉出了一个昏招,把事情变复杂了。威廉给奥匈帝国开了一张“空白支票”。威廉说了:不管你怎么做,我都支持你!威廉为什么开这个空白支票?就是低估了这件事。他没有料到后面会有一大堆连锁反应。 奥匈帝国拿着这张空白支票,就放心大胆地去威胁塞尔维亚,向它发了最后通牒,要求它满足一大堆条件。塞尔维亚姿态放得很低。除了几条太过分的以外,都答应了。这个时候威廉皇帝后返劲儿,明白自己有点闯祸了,有点后悔。等他看到塞尔维亚的反应,就放心了,说:大部分条件都答应了,没事了!他通知奥匈帝国,事情到此为止。但是晚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通知没有来得及传达到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就对塞尔维亚宣战了。紧接着,俄国发布动员令,让军队各就各位,随时准备和奥匈帝国开战。但在这个时候,它还没有明确进攻德国的打算。 威廉皇帝害怕了。他要求俄国解除动员令。俄国沙皇也害怕了。他问将军们,能不能解除动员令?或者只动员对奥匈帝国作战的那部分军队,不动员对德国的那部分?将军们说:技术上做不到。要动员只能全动员,不然军队就会一片混乱。沙皇摇了摇头,只好拒绝威廉皇帝了。 于是,威廉皇帝也下了动员令。而且按照计划,东边和西边同时动员。东边是对付俄国,西边是对付法国。这个英国也出了一个昏招。如果它做出明确的表态,也有一定可能会吓退德国,让它收回总动员令。但是它没有。英国外交官发出一个很含糊的建议。德国人还理解错了,最后折腾一大圈,也没搞清英国的态度。于是,德国向法国和俄国进攻了。又拖了两三天,德国为了进攻法国,就先打了比利时。英国以此为理由,宣布参战。就此,战争彻底打响了。 05 如果仔细看看上面这段介绍,你会发现什么?那就是整个过程,有大量的误判。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把这件事当成特别严重,但是由于误判,大家都在逐渐加码,希望吓倒对方。就像德国开空头支票,就有吓唬俄国的意思,可谁也没想到奥匈帝国拿着鸡毛当令箭,把事情闹大了。俄国发布动员令,主要目的是吓唬奥匈帝国。可是它这样一来,就把德国逼到了墙角。德国发布总动员令的时候,当然又是为了逼俄国退让,但是这样又威胁到了法国。法国是英国的铁杆盟友,这也就是在逼着英国人做选择。这就是典型的彼此刺激,螺旋上升。 谁是无辜的呢?一定要找无辜者的话,那就法国相对无辜一点。它从头到尾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举动。除了它以外,几个大国都不算无辜。 回过头来看,所有国家的举动,要是单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的话,都是理性的。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战争?还是可以的。如果某个大国冒着风险,让自己先停下来。哪怕你总动员了,我也不去总动员。那这个螺旋刺激有可能会停止,战争有可能就打不起来。但谁这么干谁就是傻子。万一你停下来,别人进攻你,你岂不是一开战要吃个大亏?你说你停下来它可能就不进攻你了?你怎么知道? 没有人当傻子。所有人都很聪明。所以大家都只剩下死路一条。 06 不过,虽然几个大国都不无辜,但要是算细账的话,其中也有一个国家责任最大,那就是德国。德国的误判导致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威廉二世开出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危机的源头。威廉二世这个人也真的是二货。他对站前国际气氛的恶化,负有很大的责任。他这个人其实并不好战,却总是装出一副特别强硬、特别好战的样子,到处惹是生非。 很多事情闷头干就行了,别人也不一定怎么样。他却到处嚷嚷:英国,我要挑战你!俄国,我一点都不怕你!法国,你等着瞧!有一次,他接受报纸采访的时候,就闯了一个大祸。他无缘无故把英国臭骂一顿,惹出外交事件,结果他自己也害怕了,病了好几个月。病好了以后老实了一阵。但最后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威廉二世这不是疯了么?过这个嘴瘾,何必呢。 这后面当然也有原因。比如威廉二世的个性就是又自卑又自大,这一点确实影响到了他的那张大嘴。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国在国际上太孤独了。除了奥匈帝国这个小喽啰以外,它几乎没有任何盟友。 战争开始以后,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怎么就没有朋友呢?当时还闹出一个笑话。当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谣言,说日本跟咱们结盟了。德国人高兴坏了,集体游行到日本大使馆,在门口欢呼:日本万岁!天皇万岁!日本大使很尴尬,也不好意思站出来说:没那回事!滚!他只好朝人群挥挥手,装出一副很谦虚的样子。没过多久,日本也向德国宣战了。 过后,德国两个军人议论说:为什么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喜欢咱们呢?另一个人想了一会说:听说暹罗对咱们不错。暹罗,就是泰国呀。 当时德国就是这么孤立。在威廉二世的叫嚣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07 最后再说强调一点:在开战前大家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到后来往往会变得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在前面老说总动员、总动员的,好像这是一个特别了不得的事情。这是因为总动员会把军队和装备各就各位,部署到前线,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没有总动员的国家,打起仗来就会吃亏。所以当时的军队系统特别重视总动员令,认为这是不可逆的过程。就像我们前面说,俄国沙皇问将军们:能不能取消总动员啊?或者只动员一部分呢?将军们说:不可能。取消了就乱套了。所以沙皇就只能硬着头皮,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德国也碰到过这个问题。德国皇帝下了动员令以后,后悔了。他找来总参谋长,说能不能修改作战方案,只动员东边的军队,西边不要动员,免得刺激英国法国?总参谋长眼泪都下来了,说:不可能。这样就乱套了。 所有的将军们都觉得这样一来,天都要塌下来了。可其实有这么重要么?事实证明,根本就没有。跟后期漫长的战争相比,早期军队是不是乱一点,是不是没有及时动员,根本就不重要。大家认为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跟是不是打仗比起来,根本就不叫个事儿。 取消总动员重要么?奥匈帝国死一个皇储,重要么?退一步讲,塞尔维亚是不是被奥匈帝国占领,重要么?仅仅在战争打到第二年的时候,这些事情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很多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值得用生命去捍卫,值得用国运去下注。可是当真的死掉几百万上千万生命的时候,当国家真的崩溃掉的时候,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大家甚至都想不起来了。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