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ZT: 最新基因研究证明南北汉族父系基因的基本一致 |
| 这是几年前的老文章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700561.shtml 史载汉族源于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个民族的文化逐渐由南向北扩散到了中国南方。那么,究竟是大规模人口迁徙带动了汉文化的流动,还是汉文化自身在静止不动的人群间扩散?最新研究发现,答案就藏在11.6亿汉族人的基因里。 9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为题,报道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和摩尔根———谈家桢 国际生命科学中心文波、李辉等人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 汉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人数约占我国总人数的93%,占世界总人数的1%5。汉族大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居住 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华夏部落。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汉族人逐渐向南迁移,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直至台湾岛和海南岛。汉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北方 移民与当地居民不断通婚,北方先进的文化不断向南方扩散,汉民族在交融中逐渐形成。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一般存在两种模式:一为人口扩张,即人口迁徙模式;另一种为文化传播模式,即人群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比如英语在当今各国的普及。那么,汉文化在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这两种模式? 研究发现,南北汉族在父系上基因十分相似,在母系上基因差异显著。 人体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是由父系遗传的一种性染色体,由于在人类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而丰富地记录人类遗传信息,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能较为直接地揭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和分析了来自南北28个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汉族人群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份。 研究者将汉族线粒体DNA序列归入不同的世系类群并统计出其分布频率,结果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 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 北方汉族人群带到南方的先进文化将南方人群同化,但无法改变当地人身上的遗传基因。 汉族人口的迁移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北方汉族人群带到南方的先进文化将南方人群同化,使其成为汉族的一部分。然而,文化只能将当地人社会形态和精神面貌彻底融合,但无法改变他们身上的遗传基因。 通过对南北差异基因的比较研究可知,源于黄河流域到后期始于长江流域的向周边和边远地区的扩张,在遗传上并没有取代这些地区以前存在的人群,相反, 只是从文化的角度将当地人的基因库同化为汉族的一部分。从有史记载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人群向南方和西南方向的扩张也只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过程,而这 种征服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汉文化的渗透和同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汉族本身是多源的基因库被 同一个文化(汉文化)同化、融合和统帅的产物。虽然人群的迁移性很大,由此导致较高的基因流,这虽然或多或少地模糊了人群扩张分化的历史,但历史的痕迹显 然在遗传上还是有所保留。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金力教授表示,上述对比研究证明,汉文化的扩散中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 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极为相似;其次,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观。在汉族的扩张过程 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 出了更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的这一遗传学研究结果与我国文献的历史记载不谋而合。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