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每时,我们都面临判断的问题。人要做出选择,经常先要做出判断。那么人如何判断呢?
在万维网,我们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网友,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一套解读,都有自己一套看法和答案。有些人自己不发帖,但经常跟帖批评,我们不太知道这些人自己系统的看法,只能从他们的批评帖里寻得蛛丝马迹。
不管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看法,判断或判定真伪对错是很关键的事情,当然,判断(判定)又和解读分不开。
解读和判读无疑也是哲学里面的大问题,但我这里不涉及哲学。
近现代科学有一整套判定真伪推进科学发展的办法,可重覆的科学实验是科学家判定真伪的最重要的工具。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
但科学之外的判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我们常常无法建立验证性的实验。我们经常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难处境。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判断呢?
我觉得历史知识在帮助我们判断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当个人需要对仅涉及个人的事情做出判断,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常常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亲身经历也是“历史”,而人际关系的知识,哪怕是他人总结的,也是“历史”。 当判断超越个人的经历,涉及社会或社会演变,我们的“历史知识”就更加重要。
和科学知识不同,“历史”知识常常是含糊的,有时是错误的。从中国出来的人,常常有一套独特的世界史观,在某种意义,他们被大陆“洗脑”。来到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受到当地媒体环境的”洗脑“。
一般而言,很少中国人肯在专业之外对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社会或人文知识(知识也是历史的凝聚)下苦功夫。中国海一代海二代乃至将来海三代的隔阂,某种意义来自他们个人的”历史“的隔阂,这里”历史“表现为语言,表现为用某种语言表达的”知识“,知识包括比较个人的,亲身经历的和仅能从书本得到的超越个人经历。
西岸博和华山博有时肯到我博客发表高论,从某种意义,这是看得起我。我很少回复,因为我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我们脑袋里面的”历史大不相同“,我们从”知识或历史知识“中看到的”历史“大不一样,所以的确有沟通的困难。
现在在回到一个人脑子里面的“历史”。即使涉及亲身体验的“历史”,也可能因为个人角度,环境而和他人感受不同。而涉及来自书本而又被个人选择性接受的“历史”,那就更复杂了。一个人脑子里面的“历史”带有主观性,也有客观的成分。是否有助于个人的判断,我觉得,很大程度取决主观历史图像足够丰富,有足够多的细节,是否足够客观.。
西方政治家高度重视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提供历史细节。从人物传记,读者了解到历史人物在何种环境做出何种选择,而后果有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人物传记就像科学世界中的实验,把环境试验和结果表达成一个因果链。因此,历史人物行为为后来人的判断提供了某种依据,虽然不像科学实验那样精确,但是超越了个人经验。受历史人物选择影响的个人,又可以从自己亲身实践反馈,回来修正自己脑子里面的”历史图像“。
西方有无数中国问题专家。当然,很多中国人瞧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太肤浅,对中国什么都不知道或所知甚少。这一点也不假。他们错,说到底还是他们脑子里面的”中国图像“失真的缘故。
反过来,当我们身在西方,讨论西方政治或西方和中国政治的互动,当我们讨论的主题超越我们个人亲身经历,我们也可能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因为我们脑子里面的”中国图像或西方图像“可能失真,可能根本错误。有时候,我们脑子里面有真有假,影响到我们的解读,我们的判断,反过来有影响我们脑子里面的”历史图像“。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想,我自己是自己脑子里面的”历史“是有恐惧的,在过去若干年,我试图尽可能的更新我的“历史知识”,我阅读中国最新的经济报表,我阅读中国北京朝阳区的统计分析,等等。 我也很小心的阅读左派或右派的论点,越长越好,试图发现亮点以更新我的知识。
但是,说到我们对政治对社会未来的判断,唯一依据也就是我们心中的”历史“。
当然,我的判断很大基于长周期历史,试图从五十年,一百年的角度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起起伏伏。这也许是我对历史特别热衷的主要原因吧!
当然,当我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也希望我的判断包括尽可能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不是根据情绪和感情判断,我是根据”历史“才做出判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