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博说”模型之前不妨文字上谈一谈对历史演变规律的心得“。 我这里抛砖引玉,讲点我自己的认识好了。 首先我谈的只限古代社会,以农牧业社会为主。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资源是最大的束缚。 资源无限,作为群体的社会和国家就可以”无限制“的发展下去。 不断扩大的群体内部即使有各种矛盾,也多半不会激化。当可得的未开发的土地资源趋于零,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则成为关键。 当人口增长率小于或等于农业生产率,群体和社会仍然呈现上升或平衡状态,反之,人均农产品占有下降,群体内部斗争就开始激化。 当农业生产率高到一定程度, 相当一批人不必从事农业还能温饱,社会就有了向更高阶段演化的可能。 就土地制度而言,历史上有多种制度。 基本而言, 一种以分散小农占有为主,一种以大地产占有为主。欧洲日本封建社会以大地产为主,中国秦以后一分散小农占有为主。两者又有很多变种。 比如大地产占有制度下,农民可以处于某种”小共同体“中,也可以以分散小农形式存在。两者演化大不一样。何谓”小共同体“呢? 俄国的村社极为最典型的例子。 中国土地制度下,其实也有所谓关中模式,太湖模式,广东模式多种情况,可以以小农和小地主为主,或者以官僚大地主为主,或者宗族公田比例在总土地比例相当高, 公田和小农私田公存。中国也有宗族不分家,宗族拥有宗族全部土地,宗族成员在宗族共有土地上劳作的例子,但为数极少。 顺便说一句,东南和广东和西部(西北,西南)比,农民造反情况相当罕见。无论如何,我们似乎无法说西部土地兼并比东部严重的多,所以所谓地主压迫导致农民造反的“传统理论”未见得成立,至少在我眼里,值得斟酌商榷。 就婚姻制度而言, 西欧基督教社会是一夫一妻制度,除此之外所有地区都有某种意义的多妻妾制度。少数地区有一妻多夫制。婚姻制度和家产继承联系极为紧密。 就继承制度而言, 我主要考虑两种继承制度。 一子继承制度和诸子继承制度。 一子继承制度下又称长子继承制度。 不动产由长子或幼子继承。一子继承制度和一妻多夫制度的一大目的就是避免地产的分割。 地产如不分割,土地兼并的可能就大为降低。 另一后果就是对人口增长有相当抑制作用。 诸子平分制度,大地产很快就被分割为小地产。这种制度下,大地产拥有者阶层是不稳定的。中国大地产阶层实际和官僚制度共生的产物。 就政治制度而言, 欧洲日本封建和中国秦后的郡县制度是两种典型的政治制度。 一个多元,一个一元。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日本又都有形式上的”统一“。欧洲社会基督教超越君主之上,骑士制度超越国界。 日本天皇虽然无权,但也超越大名之上。 历史上的阿拉伯国家应该是封建社会的变种。 从生产制度而言,我们有牧业社会,农牧并重的社会以及纯农业社会。 欧洲古代社会基本上农牧并重,牧业产值在整个农牧产值中占相当比例。中国是比较典型的纯农业社会。说到农牧并重,就又离不开欧洲历史上的群体的共有草地森林,这说起来太长。 从法律制度而言,凡带有强烈古代氏族社会色彩的社会,法律都高于”统治者“, 习惯法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即使强悍如成吉思汗,也受蒙古传统法的束缚。蒙古大汗由推举产生为一典型例子。 欧洲历史上也不乏被推举出来的君主。 法国的卡佩王朝,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德国由选帝侯推选的皇帝。细节太复杂。不多讨论。 在传统法的基础上演化的法律自然有公法自然法的色彩。 就是说超越了”统治者“个人的个性和偏好。 中国历史上,选举”执政者“大概是一种笑话。 秦后中国的法律带有极强个人色彩。 当然,儒家极力把君主意志转化为一种”公法“。 纯法家的实验一败涂地,这又是一大主题。 从个人和家族的关系而言, 虽然中国人自己觉得欧洲为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国为集体主义的文化,但就统治层而言,恐怕相反的议论更接近真理。 秦朝之后,皇帝基本是孤家寡人,依赖非家族成员进行统治。 为了争夺皇位,家族内部不知发生多少悲剧。欧洲日本封建主义下,统治者虽时有内斗,但统治者家族共治应该是惯例而非特例。 最典型的可能是深受封建主义影响的阿拉伯,现代沙特阿拉伯王族兄弟继承,王族兄弟分享政权。满人入关时社会应该还属于封建形态,所以才有多尔衮和豪格之争和代善调停之事,争而不裂。在中国秦后模型下,演化恐怕将是另外一种结果。 上面絮絮叨叨谈了不少历史上的制度。 在我的模型里面,制度是社会的共识,是一种规则,影响到人的行为,又为多数人的行为所影响。 就个人的行为而言, 我强调两件事情。 一个是人行为不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多少情况下,人的行为不过重覆祖先创造的模式(pattern)。独立能行事,能创造新模式而能为后人模仿在选择中至占很少的比例。 其次,人的选择也受自身“个性”和“经验”的制约。 同样的环境,两个不同人能做出的选择大不一样。我个人眼里,个性,环境,规则,模式四者外加一定的或然性决定了选择。 选择又对群体的“个性谱”进行淘汰,又影响未来的选择。 当有人谈到游牧族之强悍,宋人之懦弱,应该意识到这本身就是环境,选择和决策的结果。 我还想强调的是人主观和客观之差。 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外在的世界,在个体和客观世界之中是人的主观世界。人的决策受自己主观偏见影响极大。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对个体主观和外在世界差异以及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很少讨论。这也对历史演化有极大的影响。 回到历史演化的大问题讲,我觉得中国传统社会最终的死局是,人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始终没有突破周期性的循环,而欧洲的农牧社会挣扎几百年后,终于在荷兰和英国有所突破。欧洲农业革命在前,工业革命在后。 英国中世纪农业耕作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这其实是英国最大的利好。农业落后而人们还能温饱,农业才有提高的潜力。 农业先进而人们只能勉强温饱,农业革命的潜力几乎接近于零。这中间有涉及大量问题,包括人口增长问题,只能留待以后的讨论。 |